張 虹
赤水市天臺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赤水 564700
在水稻實際種植生產過程中,病蟲害是一直是困擾農民的重大問題,錯誤的防治手段不僅費時費力,還嚴重地影響到農田水稻的種植和生長。要減少病蟲害給農田水稻帶來的損失,就要采取有力的預防措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業水稻的生產技術越來越成熟,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也越來越嚴格,同時也出現了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除了要樹立對病蟲害的預防意識,還要加強有關部門的管理,健全管理體制,強化防治技術手段,從根本上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1.1.1 水稻紋枯病該病癥由真菌所致,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水稻的生長和產量。此病多見于孕穗期和水稻抽穗期,尤其是高溫時期。
1.1.2 水稻白葉枯病此病癥由細菌病害所致,別名“白葉瘟”“過火風”。遭受該病,水稻的葉片邊緣和葉片尖端會出現新的綠色斑點,隨后會在葉片上形成褐色、蒼白色的條紋,最后變成灰色。除品種不同外,發病時稻谷易發生倒伏,稻穗不實率增高,極易在暴風雨、高溫多雨的條件下發生。
1.1.3 水稻條紋葉枯病該病是由灰飛虱傳播毒素引起的,病株通常枯萎、開花或不結實。拔節后發生病害,葉片下部有黃綠相間的紋路,稻心不會干枯,但抽穗畸形,結實率低,嚴重影響了稻米的品質和產量。
1.2.1 病蟲害預防病蟲害會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品質和產量,最終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因此,有關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應加強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首先,在水稻生產中,要樹立正確防治水稻病蟲害的觀念,并在平時的工作中,加強對水稻的監測,防止發生病蟲害。其次,在水稻病害高發期,有關部門要做好防治措施,可采取藥劑防治措施,減少發生病蟲害的發生。而在水稻發生的多發病時期,有關部門應采取適當的防治措施,例如,在發生水稻螟蟲后,應及時地進行翻耕或澆水,以消除有利水稻螟蟲產生的條件,從而減少其發生。
1.2.2 病蟲害治理近年來,由于農業生產條件的改變,水稻病蟲害的種類和發生的次數越來越多,防治工作的難度和要求越來越高,對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種類的水稻病蟲害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以農田生態系統為基礎,以作物為主線,分類指導、分區治理,主攻重大病蟲和稻水象甲疫情、草地貪夜蛾發生區域,抓住防治關鍵時期,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1)農藝措施。一是選用抗性強的水稻品種。二是強化水肥管理,減少重復施用氮肥,增加施用磷鉀肥,以增強水稻的抗逆性。三是凈化田園環境。在秧田前,徹底清除田間和周圍的病蟲,降低病原。
(2)生態管控。通過生態調節與農業技術手段,改善稻田生物多樣性,實現天然控制。一是在示范區內不使用除草劑、不進行人工除草,保留禾本科雜草,種植有明顯花色的植株,以作為天敵的過渡寄主和棲息地,改善天敵對害蟲的過度控制。二是在示范區田埂上栽植大豆等有花植物,防治蜘蛛、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等害蟲。
(3)生物防治。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稻蛙共生、稻鴨共育、稻魚共生、人工釋放天敵等綜合措施。一是稻蛙共生。在秧苗生長完成后,結合當地情況釋放青蛙,一般密度為3 000~5 000只/667 m2。做好食臺建設和蛙池建設,注意防止蛇、鼠、鳥的出現,經常更換水源,保持田間的干凈。二是稻鴨共育。在水稻分蕖前期,將15~20 d齡的小鴨子投入稻田,一年10~30只,在齊穗時進行放養。三是魚蝦共生。根據本地習俗,通過放水、整地、插秧和播種,在插秧后3~5 d,即插秧的秧苗開始返青時放水。
(4)理化誘控。推廣使用害蟲誘捕器、殺蟲燈誘控磷翅目等害蟲。
食品安全關系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采取物理、藥物、生物等綜合措施,實現水稻生產的綠色、健康發展。病蟲害是一種區域性的疾病,在不同地區發生的病原、病種也各不相同。在實際防治中,有關部門應根據當地氣候、病蟲種類、以往蟲害記錄等情況,制定相應的防治方案。同時,應堅持“綠色治理”“保護環境”的理念,減少農藥的用量,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充分利用生物、物理、生物等綜合控制手段,采取適當的技術改良水稻品種,增強其抗病能力[2]。在必要時,選用低殘留、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的殺蟲劑,以達到控制病蟲害的目的。總之,農田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必須遵循既不會影響水稻產量,又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原則,積極倡導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
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在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于許多農民對水稻的防治意識不強,抑或防治不當,進而造成嚴重的病蟲害和農業危害,最終導致減產。因此,在水稻種植生長過程中應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加強病蟲害防范,以確保水稻產量和品質,提高農民收入。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大多數的種植者都將注意力集中在水稻的栽培技術和提高產量上,而忽視了防治水稻病蟲害的重要作用。當前,農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多數人僅憑經驗種植水稻,以往的種植技術和防治病蟲害手段管理水稻生長,而且大多數農民和當地部門缺乏水稻病蟲害的防治知識和預防意識,導致水稻的生長和產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再加上我國水稻病蟲害的數量和品種均有所增加,一些農民對新品種的水稻病蟲害認識不足,無法有效、科學地控制病蟲害。為此,有關部門可通過建立水稻種植網站,為廣大農民提供大量的信息,提高農民對水稻新病蟲害的認識,使其掌握各種水稻病害的種類。此外,有關部門還應加強對農民水稻病蟲害的宣傳和教育,增強種植戶的防病蟲害意識,并結合當地的實際,科學、合理地使用病蟲害防治技術,從而更好地開展稻田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從當前的水稻種植狀況來看,大部分農民仍選擇使用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這種方法在短期內可以較好地控制水稻病蟲害,但長期使用大量的農藥,不僅會導致水稻病蟲害產生耐藥性,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會降低稻米的品質,進一步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因此,農民必須堅持將防治病蟲害與新品種的種植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減少農藥的用量,以保證稻米的品質。有關部門必須加強科技研究,制訂有效的防治措施,切實落實農田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科研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根據具體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確保技術治理的安全[3]。同時,政府應建立健全的相應的制度,為農民購買農藥時提供適當的補助,并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指導等。政府還應加強對農藥的監管,以避免農民購買劣質藥品,可通過建立健全的農藥市場監管制度,嚴厲打擊非法銷售假冒農藥的行為,為農民提供合法的購買渠道,以達到防治農田水稻病蟲害的目的。
在控制水稻病蟲害的過程中,除噴灑殺蟲劑外,還會給水稻施用抑制劑,雖然該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地對藥物的選擇差別性較大,也沒有統一的使用標準,從而出現“藥不對癥”的現象。此外,部分農民為了降低藥品的成本,不按規定購買正規的藥品,而是購買一些沒有任何標簽的廉價藥物,加之此類藥物的藥效并不符合防治水稻病蟲害的要求,并且在使用時,沒有按照說明書進行作業,導致藥物防治效果不佳[4]。
當前,我國的水稻種植管理仍缺乏相應的技術手段支撐,導致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出現不穩定的狀況。在未來的水稻種植中,相關部門應要加強對農民水稻種植的專業培訓,使其在技術水平較高的情況下,更好地控制水稻的病蟲害。首先,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建設“農家書屋”“網站”等方式,為農民提供更多獲得“水稻”技術的途徑。其次,地方政府可以采取組織專家前往農村開展專題講座等方式進行技術指導。最后,通過培訓和指導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方法,可以為農民提供水稻品種的科學指導,通過選育優質、抗病品種,減少病蟲害防治的費用,從而提高水稻的品質和產量。
首先,提高水稻品種的抗逆性,促進其功能葉片的光合作用,減少病蟲的發生。移栽后5~7 d進行葉面噴灑。可以每667 m2使用250 mL “菌盾”300~500倍;或0.136%的赤·引乙·蕓苔可濕性粉劑(碧護)+30%甲霜·亞霉靈(瑞苗清)1 875倍液;或者用5%氨基寡糖素水劑1 000倍液(海島素)進行防治。在破口期,可以使用0.136%的赤·引乙·蕓苔可濕性粉劑(碧保)7 500倍液,1 L硅酸水溶液(融地美)1 000倍液,安融樂助劑5 000倍液;每667 m2噴250 mL “菌盾”“水稻寶”300~500倍液;或者用5%氨基寡糖素水劑1 000倍液(海島素)進行治療。
其次,對稻瘟病、稻曲病和紋枯病的防治。利用生物化學藥劑控制稻瘟病、稻曲病和水稻紋枯病,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學藥劑將其菌核殺滅,等水稻收獲完畢,再進行土地深翻,將稻瘟病、稻曲病和紋枯病的菌核深埋在土里。根據現場監測和現場調查的結果,一是以稻瘟病為主,同時防治稻曲病、紋枯病;在水稻分蟲期,當出現葉瘟的癥狀時,可以選擇1 000億孢子或克枯草芽孢桿菌的可濕性粉劑、5%氨基寡糖素水劑(海島素)防治。二是對稻曲病進行重點處理,對稻瘟病、紋枯病進行綜合治療。
再次,對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主要害蟲的防治。根據現場調查和監測的結果,對于防治稻飛虱,可以在水稻生育中期、抽穗期百株蟲量1 000頭、穗期百株蟲量1 500頭的情況下,選擇醚菊酯、烯啶蟲胺、吡蚜酮、呋蟲胺、70%烯啶、噻嗪酮等藥劑噴灑在稻株的基部。對于防治水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可以選擇金龜子綠僵菌、Bt、短穩桿菌等生物殺蟲劑,不能使用化學藥劑。
最后,對于稻水象甲的防治,可以選用醚菊酯防治成蟲和噻蟲胺防治幼蟲。
物理防治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能夠有效減少因藥物治療而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具體的物理控制方法如下:利用昆蟲的趨光性、用稻草防蟲網隔離、人工誘捕及各種物理方法,如可利用機械捕殺延緩害蟲的耐藥性等。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充分體現了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特點,能夠有效地維護生態系統的總體均衡。
在水稻種植中,農業技術人員要對農民開展持續性的技術培訓,將科技知識和技術傳授給農民,使其更好地防治和治理水稻病蟲害,免遭病蟲害影響。在水稻種植中要做到以下3個方面:一是要及時向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咨詢;二是建立鎮、村兩級水稻病蟲害防治知識宣傳系統,通過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并向農民發放“明白紙”,提高農民對病蟲害的認識和防治能力。三是指導農業服務中心、合作社實行病蟲害統防管理,減少殺蟲劑用量,提高防治效果[5]。
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直接關系農民的經濟利益,因此提高水稻產量需要加大對水稻病蟲害的控制力度,并針對不同類型的水稻病蟲害,采用不同的控制措施。當地部門應加強對水稻病蟲害的認識,加強有關管理工作,建立嚴格的管理體系,使防治手段更加科學化、現代化及合理化,從而提高水稻生產和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全面促進區域內的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