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與財產權保護

2023-01-23 06:34:09
外國問題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法律改革

李 彬 高 露

(1.海南師范大學 初等教育學院,海南 ???570100;2.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3)

英王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是金雀花王朝的開創者,其在位期間推行的司法改革聚合起分散、碎化的法律權威,為英國率先實現世界歷史的縱向突破積累起司法勢能,這是英國社會發生“靜悄悄的變化”的一個司法關鍵點,亦為英國普通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亨利二世自稱要恢復亨利一世時期的習慣,但事實上,他的法律改革不是對法律內容的改革,而是對法律實施程序的變革,其所謂“恢復”實為一種革新。誠如著名法律史家梅特蘭所言,亨利二世未頒布過一部法典,甚至未頒布過一條可稱“實體法”的法規,他樂此不疲的是有關法律實施的新設計。

自中世紀起,英國法學家就對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有著持續的關注。亨利二世時期,格蘭維爾(Ranulf de Granville)就對亨利二世推行的司法改革進行錄述,格蘭維爾的論著《論英格蘭王國的法律和習慣》(TractatusdelegibusetconsuetudinibusregniAngliae)(1)Sir Frederick Pollock and Frederic William Maitland,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w before the Time of Edward 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8, p.145.既是研究亨利二世時期司法和財產權狀況的一手史料,其本身也影響著英國司法史,成為普通法歷史上重要的引證依據。直至19世紀,英國社會因工業革命而煥發出巨大活力,原有普通法在闡釋新的社會現象時捉襟見肘,對議會、行政和司法進行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英國法律研究人才輩出。19世紀中葉,梅因所著《古代法》突破了純法學研究的壁壘,將歷史意識引入法學研究,開歷史法學先河。受到梅因影響,弗里德里克·波洛克和弗里德里克·W.梅特蘭聯合編著的《愛德華一世時代之前的英國法律史》一書奠定起早期英國法制史研究的基礎,作者在書中稱“亨利二世統治時期在我們的法律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是由于中央政權的行動,由于國王下令進行的改革”。(2)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in George Phillips, ed., Englische Reichs-und Rechtsgeschichte Seit der Ankunft der Normannen Im Jahre 1066 Nach Christi Geburt, Vol.2, Berlin: Dümmler, 1827.20世紀,美國著名法律史家哈羅德·J.伯爾曼在其論著《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中也對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給予高度評價。(3)Harold J. Berman, Law and Rev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除此之外,亦有不少關于亨利二世與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貝克特之爭的研究,以及關于亨利二世司法改革與英國司法發展的研究。(4)學術界對托馬斯·貝克特的研究較多,僅以“托馬斯·貝克特”為名的著作就不止一部,其中從教權和王權之沖突研究貝克特的居多,參見Frank Barlow, Thomas Beck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亦有從教會視角研究的成果,如Father John S. Hogan, Thomas Becket: Defender of the Church, Huntington: Our Sunday Visitor, 2020; 除此之外,亦有一些關于貝克特封圣的研究,如 Lloyd de Beer, Naomi Speakman, Thomas Becket: Murder and the Making of a Saint, London: British Museum, 2021.關于亨利二世與托馬斯·貝克特之間的斗爭相關的史料,亦可參考Canterbury William, Benedict, Materials for the History of Thomas Becket: Passio [et Miracula] Sancti Thom? Cantuariensis, Auctore Benedicto Petriburgensi Abbate. Miracula Sancti … Thom?, Cantuariensis... , Berlin: Nabu Press, 2013.但在上述研究中,將貝克特被殺與司法改革聯系起來考察的并不多見。另外,關于亨利二世與普通法之關系的較新研究,亦可參照Russell Fowler, “Henry II: Father of the Common Law,” Tennessee Bar Journal, Vol.53, No.1, 2017;關于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研究,亦可參照Javier García Oliva, Helen Hall, Religion, Law and the Constitution: Balancing Beliefs in Brita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p.16.

國內學者對英國司法史的關注相對較早,民國時期,雷賓男先生就曾移譯戴雪《英憲精義》,較早向國內知識界引介英國司法史。(5)戴雪:《英憲精義》,雷賓男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始,國內學者對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研究持續深入,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領域也逐漸細化,涌現出一些基于法學視角和歷史學視角的研究成果。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相關論述散見于何勤華、程漢大、閻照祥、馬克垚等學者的論著中,如何勤華的《英國法律發達史》、程漢大的《英國法制史》、馬克垚主編的《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和錢乘旦、許潔明所著的《英國通史》。一些碩士或博士論文更是直接以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為題,或專門考察司法改革中的某項措施,這些研究關注到亨利二世司法改革中的令狀制度、巡回法庭和陪審制度等議題。(6)參見屈文生:《令狀制度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姜林林:《試論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碩士學位論文,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郭婷:《中世紀英格蘭的陪審制度》,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宋仕英:《淺析亨利二世的令狀制改革》,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2014年;劉美玲:《英國巡回審判制度與普通法的形成》,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孫德鵬:《令狀的司法化與普通法的形成——早期英國法治理方式的歷史考察》,碩士學位論文,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此外,還有關于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專題論文,例如黃嘉欣對14世紀早期寡婦產請愿的研究。(7)黃嘉欣:《14世紀早期英格蘭寡婦產請愿探究》,《古代文明》2021年第4期。

前人研究主要基于法學和歷史學兩大維度,對亨利二世推行的司法改革及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或是偏重考察由司法改革所帶來的權力集中和王權擴張,或是分析司法改革中體現出的改良特征和司法妥協,抑或是論述司法改革之于普通法的重要性。例如米歇爾·尼古拉斯的研究就指出,亨利二世通過司法改革實現了權力的集中,變革了英格蘭的法律治理,并奠定起普通法的基礎。(8)Michael Nicholas, “King Henry II and his Legal Reforms,” The Histories, Vol.6, Iss.2, 2019, pp.12-25.約瑟夫·比安卡拉關于財產權的研究表明,亨利的司法改革并未引入抽象的財產權概念,而是追求一種司法妥協,這種妥協在實際上加強了權力的集中。(9)Joseph Biancala, “For Want of Justice: Legal Reforms of Henry II,” Columbia Law Review, Vol.88, No.3, 1988, p.535.前人研究從宏觀上和微觀上探討過亨利推行的司法改革及其產生的影響,這為從財產權保護視角展開觀察提供了可能,基于格蘭維爾對亨利二世時期財產權狀況的記述,結合對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因果關系的爬梳,進而考察亨利二世司法改革與世俗財產權保護之關系顯得必要。(10)由于中世紀王權與教權之間的權力劃分,世俗財產權和教會財產權之間存在一定差異,盡管亨利二世司法改革關涉教會,但這并非文章討論重點,故而文中所論財產權保護問題,主要指受王權影響較大的世俗領域財產權保護問題。

一、亨利二世司法改革

亨利二世在位期間,為維持和擴大對遼闊土地的統治而需增加收入。相較而言,亨利二世在繼承王位時并未引起太大爭議。亨利成為英格蘭國王時年僅21歲,其父母皆家世顯赫。亨利的母親是征服者威廉的孫女,也是英格蘭國王和諾曼底公爵亨利一世的女兒,亨利的父親是安茹公爵杰弗里。亨利本人與阿基坦的埃利諾結婚,埃利諾曾是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的妻子。亨利通過繼承和婚姻,獲得諸多頭銜和廣袤的土地,成為英格蘭國王、安茹公爵、曼恩伯爵、諾曼底公爵,并獲得了阿基坦和普瓦圖,掌握的領地比當時歐洲其他任何君主掌握的領地都遼闊。(11)約翰·哈德森:《英國普通法的形成:從諾曼征服到大憲章時期英格蘭的法律與社會》,劉四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57頁。維持和管理如此遼闊的土地顯然需要充足的資金。亨利二世在位期間,曾為維持和擴張自己的領土而發動戰爭,這些戰爭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持,推行司法改革則為亨利帶去不菲的收入。

在亨利二世即位前后,英國存在司法碎片化以及王權與教權相互掣肘兩大問題。亨利二世之前的英國司法體系具有碎片化、分散化的特征,“整個英格蘭王國的司法體系被撕成若干碎片”,(12)A. T. Carter, A History of England Legal Institutions, London: Butterworth, 1906, p.23.法律體系和司法管轄皆體現出多元交織的特點。具體而言,公共司法權、封建司法權和國王司法權三種主要司法權多元并存、相互競爭,這三種司法權通過不同的法庭組織得以實施。質言之,國王司法權僅是多元司法網絡中的一種,其影響范圍和應對對象較為有限。

除司法權破碎外,亨利二世還面臨著王權與大貴族和教權之間的激烈沖突。從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到約翰王與貴族簽訂的《大憲章》,其核心內容無不體現著國王與大貴族的權力角逐,而亨利二世推行的司法改革則是“國王與貴族和教會之間錙銖必較的生活控制的爭奪”。(13)C. Warren Hollister ed.,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Sourcebook, McGraw-Hill, 1992, p.201.同時,亨利二世時期的王室法庭還面臨著教會法庭的競爭。1154年,亨利二世加冕為英格蘭國王,是年亦為英籍教皇尼古拉斯·布雷克斯皮爾(Nicholas Breakspear)執教鞭為哈德良四世教皇的年份。一般認為,自諾曼征服起到約翰王之死的一個半世紀,羅馬教皇在英格蘭的影響達到頂峰,(14)Charles Duggan, “From the Conquest to the Death of John,” in C. H. Lawrence, ed., The England Church and the Papacy in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1965, pp.113-115.而在亨利二世統治時期,一些最劇烈的教俗沖突業已出現。(15)W.L.Warren, Henry I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Richard Barber, Henry Plantagenet: A Biography of Hemy II of England, New York: Boydell Press, 1964.亨利二世時期的一則令狀體現著這種競爭關系:“國王問候教會法官健康。我禁止你在教會法庭中審理N和R之間有關世俗封地的案件,該訴訟系R將N起訴至教會法庭并你的面前,而它是屬于我的王權和榮耀的。副署人……”(16)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in George Phillips, Englische Reichs-und Rechtsgeschichte Seit der Ankunft der Normannen Im Jahre 1066 Nach Christi Geburt, Lib. 12, Cap.23, S.449.可見,王室法庭和教會法庭之間存在案件爭奪的情況。圍繞教會訴訟案的審理問題,亨利二世與托馬斯·貝克特發生爭執,這次爭執最終以貝克特被暗殺、亨利赤足懺悔而告終。亨利與貝克特的爭端主要圍繞司法問題展開,亨利要求王家司法可以受理教會訴訟案件,這遭到托馬斯·貝克特的反對,亨利在1164年頒布的十六條《克拉倫敦法規》明白無誤地聲明國王權力一向高于教會,亨利二世認為這不過是對亨利一世時期舊俗的恢復,而貝克特則主張在教會法和神圣的教皇面前,即便是古老的習慣也應改變。貝克特與亨利的爭端實為王權與教權的博弈,貝克特反對的是將國王視為英格蘭教會事實上的首腦和主人。(17)Frank Barlow, Thomas Beck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p.105.

國王、教會和貴族之間的權力之爭為法治提供了憲政基礎。分權與制衡的政治結構是普通法司法制度成長的憲政基礎,從私權盛行的11世紀到公權力逐步壯大的13世紀,英格蘭在國王、教會和貴族多元權力對抗的過程中實現了法律治理的圖景。英格蘭的國王、教會、貴族之間的關系是三足鼎立,不斷競爭,也時有妥協,這就形成了崇尚法律的觀念。在亨利二世加冕為王的12世紀末和其后整個13世紀,“普通法以司法治理的面目出現之后,英格蘭隨即被納入一支消極被動、職能有限的司法大軍的治理之下”。(18)周威:《英格蘭的早期治理:11—13世紀英格蘭治理模式的競爭性選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6頁。多種司法管轄權和法律體系的存在,是社會力量多元和相互制衡的體現,在多元的司法網絡中,“法律的最高權威性成為必要和變得可能”。(19)侯建新:《西歐法律傳統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歷史研究》1999年第2期。正是基于此,亨利推行的司法改革成為可能。

亨利二世加冕后,以恢復亨利一世時期的秩序為由,在英格蘭進行司法改革。亨利二世進行的司法改革主要體現在司法程序變革上,他設立巡回法庭,確立陪審團制度,使令狀制度司法化,還整合法庭系統,廢除神明裁判法,確立起習慣法和判例法在司法審判中的重要地位。

巡回法庭隨著威廉征服而引入英國,1166年的《克拉倫敦敕令》規定,派遣兩名王室法官到全國巡游審理案件,1176年的《北安普頓敕令》規定,將全國劃為六個巡回區,每個巡回區都有三名法官組成的巡回小組審理案件。這樣,亨利二世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法庭系統,處于這個系統頂端的是國王和御前會議,其次是負責簽發令狀的文秘署,負責處理民事訴訟的王家民事法院,負責處理與國王相關事務的王座法院和負責處理與財稅相關訴訟的財稅法院。這是中央法院系統。再下是由國王派出的巡回法院,巡回法院連接著中央和地方法院系統,巡回法院法官由亨利一世時期就有的總巡回審(eyre)和亨利二世獨創的特別委任巡回審(assize)組成。在地方,亨利二世更換了幾乎所有郡長,郡長成為國王的官員,因此,郡法院和百戶區法院隨即也變成了王室法院。一言以蔽之,亨利二世通過巡回法庭將國王的司法治理送至民眾家門口。

亨利二世還將陪審制度引入司法程序中。陪審制度最早見于古希臘、羅馬的陪審法庭和法蘭克王國的鄰人宣誓調查制度,日耳曼人有集體揮舞兵器斷事的傳統,他們在集會上選出長官到各村處理案件,每名長官又有100名陪審者。(20)塔西佗:《日耳曼尼亞志》,馬雍、傅正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52—53頁。征服者威廉時期也有鄰人陪審的記載,但并未廣泛使用,亨利二世將這一制度廣泛運用到司法審判程序中。1164年的《克拉倫敦憲章》規定:巡回法官審理案件要從當地選取十二名守法的知情人宣誓提供證言。1166年,亨利再次通過《克拉倫敦敕令》確認這一審判方式。陪審制度引入英國司法程序有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是王室法官可以借陪審團了解地方習俗,為整合這些地方習俗提供了可能,而整合地方習俗則為普通法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二是陪審制度使英國王室法庭的司法變得更為理性。

亨利二世將令狀制度引入司法程序中,使司法化令狀在英國司法程序中普及。關于令狀制度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 在羅馬法中,令狀是用來命令做某事或禁止做某事的一道命令,(21)優士丁尼:《法學階梯》,徐國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17頁。令狀制度作為啟動司法程序的命令則源于盎格魯-撒克遜國王的行政命令。(22)卡內岡:《英國普通法的誕生》,李紅海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3頁??梢娏顮钤臼且坏烂鞔_了責任和義務的命令,是行政性的。亨利二世把令狀制度帶到英格蘭,運用到司法程序中,使行政性的令狀司法化。所謂司法化令狀就是令狀變成啟動司法程序的一紙文書,成為開始訴訟的令狀。如某人就自己的采邑或自由保有地產提出訴訟時,可以向國王購買傳喚令狀,令狀的內容大致是:國王命令郡長將某份爭議地產歸還上訴人,否則派傳喚官傳喚爭議雙方“于復活節后第八日到某處說明不聽從指令的緣由”(in crastino post octabis clausi pasche apud locum illum)。(23)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Lib. 1, Cap.6, s.339.隨著王室法庭管轄權的擴張,令狀制度也漸趨完善。在整個11和12世紀,王室令狀系統指導著低級法庭的裁決,這種起源于亨利二世時代的令狀系統“運行得更像現代令狀”。(24)Paul Fouracre, ed.,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Vol.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139.王室法庭體系的完善,為臣民提供了一種真正的法律保護,成為熔鑄英國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并在中世紀晚期幫助促進英國民族國家意識的增長”。(25)Paul Fouracre, ed.,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p.138.經過令狀制改革,英格蘭初步確立起普通法的司法訴訟程序,要獲得國王的救濟,就要申請到相關的令狀,令狀就是一道開啟訴訟的司法程序,程序高于法律的原則在英格蘭確立。

據學者統計,1166年以后的十年間,受巡回法官審判的罪犯由574名增加到了705名。(26)馬克垚:《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第365頁。亨利二世和理查時期,將近58%的案件由王室法庭審理,19.7%的案件在莊園法庭審理,15%的案件在最高撒克遜法庭——郡法庭審理,僅7.5%的案件在百人法庭審理。(27)Stephan D. McBride, Empirical Analyses of Decision-Making in Anglo-Norman Legal Cases,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8, p.285.御前會議的司法職能日漸顯現,倘若說12世紀初因非法剝奪地產而訴至御前會議“尚屬例外”的話,到12世紀末,這一現象則已是“司空見慣”。(28)卡內岡:《英國普通法的誕生》,第25頁。可見,通過亨利推行的司法改革,王室司法系統承接到更多訴訟案件,在審理這些案件的過程中,王室司法系統的司法職能也得以擴展,王室司法權得以擴張。(29)Joseph Biancalana, “For Want of Justice: Legal Reforms of Henry II,” Columbia Law Review, Vol.88, No. 3, (Apr. 1988), pp.433-536.在亨利二世時期,英格蘭法在形式上和實體上發生了變化,這一時期構建起的法律體系“存在和發展至少延續到16和17世紀”。(30)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賀衛方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第529頁。基于巡回法院、令狀司法化和陪審團制度在司法領域的確立而形成的普通法傳統其后一直主宰著英國法律的性格。(31)葉曉川、陳博:《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和普通法的形成》,《法治與社會》2007年第5期。

由司法程序改革帶來的司法審判效率的提升是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亨利的司法改革并非另起爐灶,一方面,亨利打著恢復亨利一世時期習慣的口號推行改革,這贏得了廣大遵循習慣法的臣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亨利的改革是對司法程序的變更,這種變更不僅擴大了王權,更重要的是在事實上提升了司法效率。相較于其他程序繁雜的法庭系統,王室法庭以程序精簡而備受追捧。在不同的郡,人們的習慣各異,一些郡盛行的習慣卻不適用于其他的郡。而王室法庭所追求的是“程序上的簡潔”,這使得王室法庭外的其他法庭不能望其項背。(32)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Lib. 12, Cap.23, s.449.

此外,亨利二世的個人魅力也是王室司法權得以擴張的原因。伯爾曼稱亨利二世具有“符合他所處時代巨大挑戰”的偉人性格。(33)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第528頁。亨利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君王,他同時是一位有著高智商,不知疲倦和極富熱情的偉大中世紀國王,(34)Emilie Amt, The Accession of Henry II in England: Royal Government Restored 1149—1159, Woodbridge: Boydell Press, 1993.更是一位諳熟法律且武功卓著的戰士。(35)Sir Frederick Pollock, Frederick William Maitland,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w—Before The Time of Edward I, Vol.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p.159.由于亨利的法律修業,加之他對案件的頻繁過問,王室法院的裁決速度相較教會法院和領主法院的審理速度更快,從而提高了王室法院的競爭力,為王室法庭吸引到更多案件。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更多地體現著改良的特征。司法改革并非亨利二世預先設計和規劃的產物,而是由現實倒逼著推行的,這反映在亨利二世的各項改革措施是逐項推行而非全面鋪開的,且改革措施推行時具有零碎性和散亂性的特點。亨利二世在歷經近二十年的斯蒂芬亂世后加冕為英格蘭國王,他的抱負是要“恢復外祖父時期的情況”。(36)卡內岡:《英國普通法的誕生》,第27頁。在加冕憲章中亨利承諾要讓整個王國完全和平地保有原有的習俗、權利和自由。(37)Alan Harding, Medieval Law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Sta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28.誠如密爾松所言,英國中央集權化與司法專業化是齊頭并進的,各種機構最初設立都是針對一個緊急問題所推出的應急處置辦法,沒有人知道那個處置辦法將會被視為什么制度的淵源或對其他的事情產生什么樣的結果,直到19世紀的法律幾乎是各種應急措施的不斷積累的結果。(38)密爾松:《普通法的歷史基礎》,李顯東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第18頁。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并非深思熟慮和精心策劃的結果,甚至可以說是出于君王之私而推行的。因而這次改革帶有實用性和權宜性,亨利二世在不經意間不自覺地成了英國現代法治的開拓者,完成了“不自覺的”法律革命。(39)程漢大:《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新論》,《環球法律評論》2009年第2期。

通過從羅馬法和日耳曼習慣法中引入司法程序,亨利的司法系統不斷擴大,由此帶來的司法收入亦不斷增加。然而,應當引起注意的是:亨利推行的司法改革具有相較完整的財產權保護機制,正是這種對財產權的保護保障了司法改革的順利開展,而對自由人和農奴財產權的法律保障機制成為此后市民階層興起的法律土壤,這一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普通法的財產權觀念。

二、亨利二世時期英格蘭財產權狀況

亨利二世時期,自由人和非自由人的財產權皆受到相應法律的保護。未經審判,即便是國王也不能隨意、非法侵犯他人合法財產。國王往往以“藐視國王的法律”為由,在司法訴訟中對當事人一方處以罰金抑或暫時扣押土地。換言之,國王扣押、占據和沒收當事人的財產是一種司法強制措施,國王不能在未經審判的前提下非法侵害自由人的財產,國王的扣押和占據需根據法律合法進行,不能長期非法侵犯臣民財產。國王亦不能以被告不出席法庭為由沒收其地產,在采邑和自由保有地產訴訟中,被告使用完三次不出席法庭的借口后,第四天他本人既沒有出席法庭,也沒有派辯護士代自己辯護,在法庭另派三份令狀后,被告依舊不出席或不指派辯護士,在此情形下,國王也只可保留其地產15天。(40)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Lib. 1, Cap.7, s.339.在類似情況下,國王暫扣土地乃是出于催促當事人參加司法審判的目的。

即便是在法庭作偽證,個體的財產也會受到一定程度保護。一個人被證實曾在法庭作偽證,便會遭到嚴肅的法律處理,但即便如此,其個人地產仍可幸免于難。亨利二世時期,作偽證者不僅面臨著一年以上的牢獄之災,面臨著剝奪法律資格的懲罰,面臨著榮譽損毀的懲罰,甚至還會因此被沒收所有動產歸國王所有。盡管如此,“他的自由保有地產將幸免”。(41)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Lib. 2, Cap.19, s.362.可見,即便在帶有懲戒作用的處罰中,個人的自由保有地產都會受到一定保護。

提供擔保是贏得一場訴訟的重要基礎,沒有領主的擔保,附庸可能會輸掉官司,從而丟失財產。在亨利二世時期,為附庸提供擔保是領主的義務,提供擔保也是習慣法的一項傳統,除向領主保持敬意外,佃戶和領主的義務大致同等,領主與附庸之間是一種互惠關系。(42)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418.在附庸陷入司法訴訟時,領主有義務為其提供擔保,擔??梢允俏锏膿?,也可以是土地擔保。12世紀,土地擔保與領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擔保更多體現著附庸的權利。(43)Paul R. Hyams, “Warranty and Good Lordship in Twelfth Century England,”Law and History Review, Vol.5, (Oct 1987), p.445.而附庸需履行系列義務,如每周到領主領地上服勞役等。

亨利二世時期,寡婦產受到一定保護。男子在與女子訂立婚約的那一天,有義務在教堂門口宣布,從其全部自由保有地產和自物保有地產中指定或不指定少于總數1/3的地產及其附屬物,作為女子的寡婦產。丈夫在訂立婚約之后增加的地產不能作為寡婦產贈予妻子,丈夫作出慷慨的決定,把多于1/3的地產贈予妻子,在法律上來說,這種贈予也是無效的。亨利二世時期,女性繼承人的婚姻受到領主的限制,沒有領主的同意,任何女繼承人都不可以擅自結婚,如果一個人在未經領主同意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女兒嫁出去,他的遺產將被剝奪,且永不能再恢復。(44)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401.丈夫可以出賣妻子的寡婦產,出賣后,在繼承人有能力的情況下,繼承人有義務提供合理的等價補償從買主手中贖回;在繼承人沒有能力贖回的情況下,也要為寡婦提供合理的賠償。丈夫在世期間,妻子無權支配自己的寡婦產;丈夫去世后,若存在圍繞寡婦產展開的訴訟,繼承人必須出庭為寡婦產擔保,若繼承人不愿卷入訴訟,且寡婦能召集12位守法證人證明該寡婦產確系其所有,寡婦仍需通過決斗的方式收回寡婦產。(45)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386.

在處理寡婦產和嫁妝時,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的主動權明顯要高于社會地位低的女性。亨利一世加冕憲章規定:國王的男爵或其他國王的人去世后,女性繼承人仍可得到其應得土地,在丈夫去世后,沒有留下孩子的妻子都應得到其寡婦產和支配嫁妝的權利,“在未經寡婦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國王不能為其婚配丈夫”。(46)“Charter of Liberties of Henry I,1100,Internet History Sourcebooks,” Paul Halsall, eds., Internet Medieval Sourcebook, Feb 1996, http://sourcebooks.fordham.edu/Halshall/source/hcoronation.asp.亨利二世時期,國王和法律“都不允許騎士的妻子喪失寡婦地產”。(47)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448.總的說來,亨利二世時期,寡婦產實質上受到一定的保護。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確立的程序體系,對保障寡婦產、提升女性的政治參與具有促進作用,到14世紀早期,向議會提交寡婦產請愿的現象出現,寡婦產得到進一步保護。(48)黃嘉欣:《14世紀早期英格蘭寡婦產請愿探究》,《古代文明》2021年第4期。

財產繼承是財產權的重要內容。財產繼承權是指一個人據封建授地原則,對某地產或財產擁有的合法的繼承權利。亨利二世時期,財產繼承并非自然而然的子承父業,一份地產的合法繼承人在繼承其地產前仍需向領主繳納繼承金,以獲得領主的同意和認可,因為“只有上帝才能為某份地產或財產指定繼承人”。(49)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392.繳納繼承金后,自由農的土地繼承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如果繼承土地遭到非法侵占,自由農可向王室法庭購得“權利令狀”以提起訴訟,其后還可根據“新近被奪占有權令狀”和“死去先人占有權令狀”恢復占有。

1181年,“新近侵占之訴”正式出現。這一令狀主要為自由人恢復新近被非法強占的土地,實際上是保護自由民或封臣的土地占有和財產不為領主強占的一種措施。而“收回祖先繼承地令狀”是用以解決自由人的繼承人和平地從領主處繼承祖先土地財產的令狀。1176年,亨利二世頒布《北安普頓敕令》確認了收回祖先繼承地令狀。它的出現說明當時出現了領主非法占有封臣繼承人土地財產的社會現象。這一令狀的格式是:國王命令郡長恢復起訴人的祖先繼承地,否則傳喚雙方于某日到庭,由陪審團作出裁決,以證明起訴人是否為其死去祖先的合法繼承人,并恢復其祖先繼承地。一個同時擁有采邑和繼承地的男性,可以在其一生中任意地支配其地產。他可以同時把其采邑或繼承地產或采邑和繼承地產中的一部分授予其婚生女作為嫁妝,亦可贈予其私生子女財產。(50)如果他有很多婚生子的話,這個決定就需要取得婚生子的同意。同樣,贈予小兒子地產和私生子女財產時,也需要取得婚生繼承人們的同意。格蘭維爾解釋說,這是因為一個人通常會偏愛他的小兒子或私生子們,這樣做是要保障婚生繼承人們尚有可繼承的地產。當然,有一個例外時期,即在一個人氣息奄奄、臥病在床時,因為這個時候的人“極易作出一些不同于其正常時期的草率的決定”,可能在病榻前立遺囑之時想到的人,根本未曾閃現在他正常時期的大腦中,這時所立的遺囑需要經過其婚生子們的同意方可生效。

經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王室法庭對自由農的財產起著保護作用,自由人的訴訟也因此被吸引至王室法庭。自由農可憑借關于土地占有權的令狀來對抗領主非法土地訴求,這些令狀主要有:用以鑒定教產和俗產的“核實地產占有權令狀”、處理自由地產占有權被奪的“新近被奪占有權令狀”、用以順利繼承死去先人自由地產的“死去先人占有權令狀”和“圣職推薦權令狀”。在王室法庭進行的“權利之訴”可以為從領主處自由保有地產的自由農提供保護,在領主索取不正當的稅金和役務時,自由農可以申請權利令狀,王室法庭往往會向領主頒發一條令狀,用以禁止領主就自由農自領主處自由保有的地產“不正當地打擾”或任由自由農“受打擾”,還禁止領主“索取”或保護自由農不“被索取”額外的稅金和役務。(51)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445.整體觀之,亨利二世時期所推行完成的司法改革“其傾向在于保護中、小封建主的財產權益,使其免遭大地主、大封建主的侵奪”。(52)馬克垚:《英國封建社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00頁。就此而言,司法改革也可視為王權與大封建主的競爭和權力競逐。

非自由人的財產權不受到王室法庭的管轄,維蘭的訴訟往往依據習慣法在莊園法庭得到解決,但非自由人的財產權利在事實上卻得到有效保護。在中世紀,維蘭土地權利已經具有穩固和安全的特征。(53)孫立田:《中世紀英國維蘭土地權利考察》,《世界歷史》2006年第5期。亨利二世時期,王室法庭法律規定,凡生而為奴的人,其動產均在領主的掌控之下。(54)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379.然而自由人可能會因被控為農奴而丟失自己的動產,農奴購得自由身份往往會花掉一生的積蓄。在貝內特講述的故事中,非自由人約翰昔日的“搭檔”晚年花掉了“一生的積蓄”6馬克銀幣才向領主購得了自由。(55)亨利·斯坦利·貝內特:《英國莊園生活:1150—1400年農民生活狀況研究》,龍秀清、孫立田、趙文君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13頁。因此,探討自由人如何被降為農奴和農奴如何獲得自由成為必要。

亨利二世時期,通常會有兩種關于人的身份訴訟:一種是農奴取得自由身份的訴訟;另一種是自由人被他人降為農奴的訴訟。如果農奴的身份不存在疑問,一個人欲從占有自己天生農奴的人手中奪回對天生農奴所有權,訴訟將在郡長法庭完成。(56)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377.但若以上訴訟中農奴的身份出現爭議,農奴對郡長作出訴訟擔保后,便可通過國王的令狀將案件移送至王室法庭處理。

一個人在什么情況下會生而為奴?據格蘭維爾記載,若一個人的父母皆為農奴身份,則他毫無疑問就是天生農奴;若其父或其母任意一方為農奴,他也將成為天生農奴。(57)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Lib. 5, Cap.4, s.380.父母皆為農奴的人,若父母分屬兩個領主,他們的孩子們也將像莊稼和牲口那樣被分配。第三人可以以自己的財產為農奴購買自由,僧侶也可以在領主的同意下,為農奴購得自由。在農奴陷入刑事或民事案件時,若領主未提供保釋,且經法庭審判農奴獲勝,農奴也將獲得自由。領主誘奸農奴妻子也會使農奴獲得自由。若農奴能在特許鎮平安地住上一年零一天,他也將獲得自由。(58)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380.可見,農奴有途徑獲得自由身。

農奴雖然可以取得自由身份,但在司法審判中,其權力也將受到限制。擁有農奴身份的人即使成為騎士,也不能在法庭上作出擔保。在為農奴購買自由的人否認自己曾為農奴購買過自由的情況下,農奴需要通過決斗的方式取回自由。(59)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380.當然,就決斗而言,就連格蘭維爾本人也認為這是一個始終存疑且缺乏效率的方式,除了毫無效率且結果存疑之外,廢除決斗還能避免英年早逝,避免對聲譽的損毀,以及避免戰敗的人被貼上那些“骯臟下流的詞匯”。(60)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357.但即使這樣,一旦決斗失利,他將不僅背負罵名,還將再次丟失自由。這樣看來,曾擁有農奴身份的自由人的自由是非常脆弱的,農奴不能支配自己的動產,亦即其不具有任何動產,故那些由農奴身份取得自由的人,其動產沒有穩定保障,他們仍需依賴于其領主和為其取得自由身份的人。

自由人主要有三種方法證明自由身份。在拿到王室令狀后,欲證明自己自由身份的人將獲得郡長對其人身安全的保障。如果在王室法庭進行訴訟時,欲降他人為奴的人未能出庭,也未請辯護士,則其對手就能取得受到法律保護的自由身份。如果雙方均按照程序出庭進行辯護,欲證明自己自由之身的人還有兩種途徑來證明自己的自由:一是通過舉出若干“在血緣上與自己親近的親屬或親族”的自由身份,若這些親屬或親族的自由身份得到合法的證明,法庭便宣判其為自由人;在無法通過上一種途徑證明其自由身時,往往需要由其鄰居作出裁決。(61)Ranulf de Glanville, Tractatus de legibus et consuetudinibus regni Angliae, p.378.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自由人欲證明自由身份,他最有可能受到與自己地位相等的人,通常是鄰居的審判。

綜上,亨利二世時期,英格蘭各階層人的財產權實際上都有相應的法律保護,但各地所適用的法律原則各異,盎格魯-撒克遜人聚居的地區,財產權狀況主要由盎格魯-撒克遜習慣界定,諾曼征服者所適用的是諾曼底的習慣。一言以蔽之,各地的法律和習慣關于財產權的界定是各不相同的。盎格魯-撒克遜習慣法是在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協調人際關系的準則和觀念,它從法律上為保護私有財產提供了可能,并在諾曼征服后得以延續。12世紀的羅馬法復興是亨利二世所面臨的一大歷史機遇,亨利抓住了這一機遇,從羅馬法中移植了與財產相關的法律詞匯與觀念,也借鑒了羅馬法的取證方式,因此,亨利二世時期的財產權也有羅馬法財產權的影子。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明智之處在于,它通過對司法程序的變革遵從和強化了習慣法,保障了人們的財產權,尤其是中小貴族的財產權,這不僅使王權得以擴展,更為普通法的財產權觀念奠定起程序基礎。

三、財產權保護的歷史意義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對于英國國家建構也具有非凡的意義。在西歐歷史上,英國最早定型為一個真正統一國家。(62)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下卷,張緒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694頁。根據馬克斯·韋伯對國家的定義,一個統一性國家形成的標準是建立一個地域性強制機構來推行屬地內的統一法律秩序,(63)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顧忠華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74—77頁。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體制性成果是英格蘭封建關系的瓦解和非個人性統一秩序的形成,并通過保護普遍權利的法律秩序締造了民族政治體。(64)楊利敏:《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國家構建意義》,《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4期。由于亨利二世自稱要恢復亨利一世時期的習慣,故而其改革并未更深地擴展到他通過婚姻等方式控制的歐洲大陸領地;此外,由于習慣法在不列顛和歐洲大陸具有不同的生命力,以及羅馬法在兩地的影響力不同,故而受習慣法影響更明顯的英格蘭也成為亨利二世推行司法改革的主要地域,經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這種法律差異得到增強。

與同時期大多數西歐中世紀國王一樣,亨利二世推動司法改革的原因是為了籌集更多的資金,以維系對遼闊土地的統治。然而,不同的是,亨利二世針對英格蘭混亂的法庭系統和紛繁各異的習慣法進行了改革,并從這種改革之中獲得了不菲的收益。一方面,亨利二世借助司法改革增加了王室收入,保障了其對英格蘭乃至廣大歐洲領土的統治;借助司法改革,亨利二世加強了對英格蘭的統治,擴大了王權范圍,強化了國王權力。從法律層面整合習慣法在一定意義上是借助法律對眾多習慣進行重塑,這種重塑雖基于習慣法,卻也高于習慣法,成為可為更多人接納的共同準則,這種共同準則的出現降低了治理成本,為王權的擴張和發展留下更多空間。

另一方面,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推行的巡回法庭、陪審制、令狀司法化等司法舉措,為個體財產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當個體財產遭到侵犯時,國王確立的司法程序和法庭制度為其提供保護,盡管這種保護機制的成效在亨利二世時期的英格蘭或許并不是顛覆性的,但由之演化出的保護意識為個體財產積累奠定了思想和習慣基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在事實上確立起了對個體財產權的保護原則,這一歷史成為影響財產權發展,乃至西歐文明發展的規則。盡管在亨利二世時期,財產權保護的法律和現狀與現代意義上的財產權保護不可同日而語,但亨利的改革無疑使財產權變化的天平向個體財產保護方向偏移,隨著后世法學家對這一歷史事件的不斷研究、重述和轉引,以及近代英國成長為世界性帝國,亨利二世推行的司法改革及亨利二世時期奠定的財產權保護觀念無疑成為財產權保護的淵藪之一?;谧匀环ǖ牧晳T總結,以及相關司法程序的完善,在歷史進程之中不斷積蓄為話語力量,成為西歐財產觀嬗變的歷史原因。同時,財產權利成為決定中世紀與歐洲文明規則的“元規則”。(65)侯建新:《思想和話語的積淀:近代以前西歐財產觀的嬗變》,《世界歷史》2016年第1期;侯建新:《中世紀與歐洲文明元規則》,《歷史研究》2020年第3期。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得以成功推行,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在于他順應了自然權利的發展,他利用法學知識,為基于自然權利的習慣法設置了一套運行機制,這套機制的設置進一步加速了習慣法的發展,為法律整合和社會整合提供了制度基礎和法律可能。進而言之,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從司法制度層面為財產權提供了保護,這種對個體財產的保護促進了個體的發展,為個體力量的積累和契約社會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使個人主義和現代社會的出現成為可能。(66)Alan Macfarlane, 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 The Family, Property and Social Trans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亨利二世將習慣法和羅馬法傳統中的部分程序移植到英格蘭,對英格蘭的司法程序進行替換和升級。亨利推行的這一系列司法改革不僅客觀上擴大了王室法庭的管轄范圍,增加了王室收入,更擴大了王室官僚隊伍,為王權的擴張和權力的集中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亨利的司法改革力求最大化實現司法妥協,這不僅催生了普通法,更提升了法治的地位,為《大憲章》的簽訂奠定基礎。亨利二世推行的司法改革是王室司法權與多元的司法權相互競爭和妥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王室司法權憑借其司法程序設計及由此帶來的高效率而吸引到大量案件,亨利二世通過令狀制度、巡回法庭和大陪審團的方法把更多的案件送上了法庭。相較完備的訴訟程序為各階層民眾的財產權保護提供司法保障,財產權的法律保護機制使得市民階層的崛起成為可能。

猜你喜歡
法律改革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改革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9|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成人精品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在线色国产| 久久综合成人|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综合五月天网|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综合|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 免费看a级毛片|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中文字幕伦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91视频首页|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亚洲精品片911| 成人在线综合| 亚洲动漫h|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啪啪啪亚洲无码|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狠狠操夜夜爽|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三级|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不卡色老大久久综合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色天天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大香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xxx|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人妻21p大胆|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久久成人免费| jizz国产在线|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动态图|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色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亚洲视频四区| 91福利免费|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青青草原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