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陰文亮
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吉林等對口省區,雖與浙江遠隔千里,卻心手相牽。
這一年,省科技廳以“排頭兵”的姿態全力推進科技對口工作,不僅見證了“山海一家親”的真摯情感,更實實在在為對口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產業振興注入了創新制勝的澎湃動力。
這一年,對浙江省科技對口工作來說,也是擔當有為、成效顯著的一年。省科技廳與對口幫扶地省級科技部門及駐前方指揮部(工作隊)建立了常態化的聯絡機制,簽署了《浙吉深化科技創新合作協議》《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對口援疆和創新合作協議》等一批協議,在科技項目實施、科研成果轉化、跨區域合作、科技人才交流等方面打出系列“組合拳”。浙江省科技對口工作受到科技部點贊,分管省領導受邀在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工作推進會上作典型經驗交流。
2022 年11 月,浙吉兩省科技部門聯合舉辦了2022 吉浙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推進會,梳理發布了兩省400 余項最新優質科技成果,精選組織了一批合作前景好、成熟度較高的項目進行路演,16 個科技合作項目集中進行了“云簽約”,主要涉及生命健康、先進制造、新材料、食品安全等領域合作研發以及共建高端創新平臺載體。
此外,省科技廳邀請和組織吉林科研單位參與第七屆中國創新挑戰賽(浙江),發動省創投協會、省孵化器協會、科技企業等參與“2022 知名浙商走進吉林暨吉遇浙里科創投資合作活動周”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兩省科技成果、人才、資本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和精準對接。
浙江清華長三角軍民協同創新研究院發揮技術優勢,與吉林化纖集團共同開發以大絲束碳纖維為原料的碳纖維復材及制品,推動碳纖維產業化、助力吉林綠色低碳發展。寧波華眾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向長春市華騰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提供相關儀表覆蓋件產品研發及技術服務,合同金額達9200 萬元。
據統計,2022 年1—11 月,浙江省與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吉林五省技術合同登記總量1000 余份,合同金額超63 億元。
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四川省南充蜀妙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從“竹鼠產業”成功轉型為“黃精產業”,并帶動100 余戶農戶年增收5 萬元以上,讓“黃精”變成了企業農戶增產增收的“黃金”,這得益于省科技廳委托浙江農林大學斯金平研究團隊實施“大葉黃精高效栽培與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科技幫扶項目。通過技術攻關,斯金平教授團隊選育出適應性強、抗伏耐寒、肉質肥厚、多糖含量高的大葉不倒苗黃精,創造性地研發出一年成苗技術(原來要三年),該品種目前已在對口地開發出黃精酒、黃精茶、黃精丸、黃精面、黃精果脯等20 余個產品。
立足對口地資源稟賦和產業需求,省科技廳精準實施了浙川鮮食玉米生態高效栽培、蜀宣花牛肉品質保真加工、那曲特色經濟作物高值化開發、青海西紅花種球復壯及高效栽培等一批科技產業幫扶項目,有力助推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持續開展科技惠民方面,省科技廳支持浙江省腫瘤醫院聯合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實施“宮頸癌放療標準化模式推廣與創新”等科技對口幫扶項目,以阿克蘇臨床需求為導向,借助遠程會診、遠程放療協作,讓當地腫瘤患者接受最適合的治療;同時,組建“浙江省放射腫瘤重點實驗室阿克蘇科技合作基地”,從學科建設、硬件設施、診療水平、服務管理等全方位提供支援,有力提升了醫院綜合能級和醫療水平。
小小沙棘果,致富挑大梁。走進新疆烏什縣沙棘林濕地公園,隨處可見野生沙棘樹。如今這些沙棘,正成為全縣各族群眾增收的“致富果”,沙棘產業也成了烏什縣的朝陽產業。
省科技廳援疆干部李登峰一上任即開展調查研究,他發現烏什縣的沙棘研發中心僅限于沙棘種苗的培育,精深加工領域的研發技術鮮有涉及,幾家地方企業開發的產品檔次比較低,產品的質量亟需提升,附加值需要進一步挖掘,遂立即組織浙江省內優勢研發團隊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與示范應用。兩年多來,先后實施了“烏什縣沙棘組培快繁殖株再生與栽培技術推廣示范項目”和“沙棘精深加工與高附加值產品研制項目”,并成功申報浙江省科技廳重大科技專項,為烏什縣沙棘產業發展壯大和促進群眾致富注入了科技動力。
周亦亮是省科技廳援藏干部,2022 年7 月進藏以來,他積極調研那曲主導特色農牧產業,發現牦牛產業作為其支柱產業,普遍存在規模小、附加值低、副產物廢棄比例高等問題,為數不多的幾家當地企業以初加工的傳統風干牦牛肉為主,精深加工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匱乏。為此,他專門牽線那曲相關企事業單位和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開展交流合作,主動跟蹤省重點研發項目“西藏那曲牦牛肉加工和副產物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成功牽線“牦牛骨血綜合利用技術”成果以“全國獨家許可”方式轉讓給那曲崗亞爾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為促進那曲牦牛養殖與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農牧民增產增收貢獻科技力量。
科技幫扶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省科技廳從機關選派工作能力強、業務素質好的兩名副處長輸送到對口地的同時,以項目研究推動人才培養,組織省內農業機械、育種、林果業、醫療等領域專家服務團赴對口地區開展實地調研和現場幫扶30 余批次,聯合省內科研院所為對口地區培訓各類科技及管理人才培訓活動150 余場次,受眾超過6000 余人次,為對口地區培育了一批帶不走的人才,給當地發展留下了寶貴的人才資源,反哺對口地高質量發展。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