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總工會研究室副主任、一級巡視員 陶志勇
黨的二十大站在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制高點,科學謀劃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使命為使命,一直是中國工會和工人階級的光榮傳統。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各級工會要團結動員工人階級勇立時代潮頭,團結奮斗奉獻,創新創業創造,展現主人翁風采,發揮主力軍作用。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強化理論武裝。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豐富發展。要著重把握好這一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工會組織的重大政治任務。要發揮工會宣傳教育陣地作用,在廣大職工中深入進行有特色、接地氣的宣講,并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結合起來,幫助他們深刻學習領會其時代背景、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實踐要求、重大意義,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要把“大學習”課堂搬到工廠車間、生產一線,強化職工的思想政治引領,引導廣大職工始終擁護核心、堅決擁戴領袖,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自覺捍衛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夯實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要健全學習制度、創新學習方式、深化學習效果,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近基層企業、走進職工心里,增強職工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引導廣大職工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進一步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是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報告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
工人階級是推動發展的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指出,“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從這個角度看,緊緊依靠工人階級是必不可少的,工人階級代表先進生產力。”各級工會要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深化勞動和技能競賽,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引導職工以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等為主攻方向,廣泛深入持久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和技能競賽,組織動員職工深入開展“五小”等群眾性創新活動,把競賽打造成為職工成長成才、創新創造的重要平臺。建立健全職工創新體系,引導各地各行業企業建立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成果創新,最大限度調動億萬職工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貢獻智慧和力量。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有生力量。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作支撐。要深入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產業工人的關心關懷關愛,宣傳他們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不斷提升他們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和社會認可度。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深化“勞動創造幸福”“中國夢·勞動美”“強國復興有我”“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時代”等主題宣傳教育,講好勞模故事、勞動故事、工匠故事,唱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時代主旋律。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大批技術技能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單獨成章,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工人階級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覺悟。要重視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我們要思考和研究怎么去培養他們、發揮他們的作用。”各級工會要以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為載體,全面提升職工技術技能素質。聚焦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瞄準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加大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急需緊缺人才的培養力度,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貫穿學習工作全過程、適應就業創業和人才成長需要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扎實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推動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改進技能評價方式,暢通產業工人發展通道,打破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天花板。支持大國工匠和工匠人才發揮骨干帶頭作用,引領帶動廣大職工強化終身學習自覺性,提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推動企業加大技能要素參與分配的激勵力度,讓廣大產業工人學習技術有熱情、鉆研技術有奔頭、掌握技術有實惠,努力成長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新時代產業工人。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之一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報告還強調,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
衡量共同富裕的指標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足夠大、占比足夠高,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在發展中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高其比重。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技術工人也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提高技術工人工資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技術工人隊伍。”我國職工總數約4億人,為更好發揮工會促進廣大職工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強對職工的技術技能培訓,提高他們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和崗位轉換能力,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職工技術技能素質的提升可以有效促進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不斷做大“蛋糕”,促進社會總體富裕。另一方面要推動政府加大對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健全完善多勞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鼓勵勤勞致富。工會要進一步提高在勞動關系三方機制中的協商力、影響力、決策力,進一步推動完善企業職工工資協商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切實維護好勞動者的各項合法權益。推動健全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社保制度,擴大社保覆蓋面。同時要積極推動制度創新,擴大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覆蓋面,最大限度地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組織到工會中來,使他們更好享受工會提供的維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