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彥彥
中共中央宣傳部確定將北大荒精神基本內涵表述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于開拓、甘于奉獻”,這是從黨中央繪就的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藍圖出發,從北大荒在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所處的歷史方位出發,作出新的凝練概括,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研究宣傳闡釋北大荒精神的高度重視,凸顯了北大荒精神在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北大荒精神誕生于黨領導的三代北大荒人在黑土地上探索中國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的偉大實踐中。自20 世紀40 年代末期開始的北大荒開發歷程,開啟了我國歷史上全新的農業經濟時代。“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于開拓、甘于奉獻”是北大荒精神內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是三代北大荒人矢志不渝對黨和人民赤膽忠誠,對國家民族擔當盡責,對振興發展執著追求的生動寫照,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黑龍江大地的賡續傳承。
黑龍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我們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過去五年,黑龍江兒女弘揚北大荒精神,迎難而上、革故鼎新、爬坡過坎、勵精圖治,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今天,面對黑龍江振興發展的新形勢,面對爬坡過坎的新任務,更需要從北大荒精神中獲取豐厚滋養,強筋壯骨,把北大荒精神轉化成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成為中國共產黨攻堅克難的不竭動力,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一貫的精神風貌。1947 年,按照黨中央的指示,一批榮復軍人伴隨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在伊拉哈荒原上點燃了第一堆墾荒的篝火。從公營農場、榮軍農場、解放團農場的創建,到農建二師整建制移轉三江腹地,從鐵道兵大部隊挺進密山、虎林、寶清、饒河,到十萬雄師奔赴黑龍江。廣大復轉官兵將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核心的南泥灣精神帶到北大荒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沒有物質條件可以依托,沒有外力可以借用的情況下,拓荒者用自力更生的精神探索了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為彰顯國有農業經濟的獨特優勢鋪墊了雄厚底氣。今天,賦予北大荒精神新的內涵,這是在新發展階段,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深邃思考,也是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的重要決斷,更是北大荒人知重負重,自覺履行國家使命,承擔戰略任務,堅持種業自主創新,切實保護好黑土地等實踐探索的真切回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現在,國際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我們必須堅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黑龍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黑龍江正處于政策疊加、乘勢而上的機遇期,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攻堅期,矛盾累積、風險交織的凸顯期,激發潛力、振興發展的關鍵期。”我們必須傳承自力更生的優良作風和敢打必勝的意志和勇氣,準確把握形勢、搶抓戰略機遇,在時代發展大潮中砥礪奮勇前行。
艱苦創業是黨帶領人民戰勝各種艱難和風險、不斷走向勝利的顯著政治優勢。艱苦創業是北大荒人的立身之本、傳家之寶,體現了北大荒人不怕艱難困苦,奮發圖強,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獻的頑強斗爭精神面貌。北大荒的開發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是在惡劣自然條件下進行的嚴酷斗爭。當年的墾荒大軍就是懷著“屯墾固邊”的豪情壯志和變“荒原禁區”為“中國糧倉”的必勝信念,以百折不回的毅力,一往無前的精神,開創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與國防安全的豐功偉績。今天,賦予北大荒精神艱苦創業的內涵,傳承艱苦創業的優良作風,是讓我們接過先輩艱苦奮斗的接力棒,堅定不移唱響“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主旋律;是讓我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進取和樸素的工作生活態度,腳踏實地、勇挑重擔,始終以奮斗的姿態在本職崗位上不斷開創新局面、創造新業績。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特別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等重要講話精神一脈相承。
立足新時代,全面落實黑龍江省委關于“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的部署,如何圍繞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振興,努力挖掘現代農業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找準高質量發展著力點,如何激發內生動力、加快趕超跨越,在區域發展大勢中奮力闖出新路,這條路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沒有現成模式可以效仿,我們必須艱苦創業,勇于創新。
勇于開拓是人民群眾創造性勞動的生動體現,是北大荒事業的動力源泉。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經過75 年開發建設,一代代北大荒人深化農業經營體制改革,推進科技創新,全面激活農業生產力,打造大型國有農業企業,有力證明了中國人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豐衣足食,中國人民推動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也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進入新時代,要走好趕考之路,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傳承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勇于開拓精神,在不斷進取中推進深化改革與創新發展。因此,賦予北大荒精神勇于開拓的內涵,激發勇于開拓的創新動力,是全面引領更高標準農業現代化,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打造世界一流現代農業企業的重要保障,緊密呼應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關于“只要我們順應時代潮流,回應人民要求,勇于推進改革,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就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的科學論斷。
黑龍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以更強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黑龍江作為祖國的北大門,肩負著保障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和產業安全的重大責任。完成黨中央賦予我們的“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以及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任務,我們必須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展現新作為,尤其需要增強勇于開拓的責任意識,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和政治責任。
甘于奉獻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底色,是無產階級人生觀的重要體現。作為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內容,甘于奉獻體現了北大荒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在北大荒的開發建設中,在物質極端匱乏、條件極端艱苦的惡劣條件下,墾荒大軍聽從黨中央一聲號令,義無反顧挺進北大荒,從開發初期支援解放戰爭前線,到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千方百計完成上繳國家糧食的任務,再到今天一步一個腳印地把習近平總書記為北大荒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北大荒人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始終把黨和國家利益的事業放在高于自我利益的位置、將個人發展融入為黨和人民做貢獻的進程當中。北大荒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以青春熱血甚至寶貴生命繪就了敢于犧牲、苦干實干的壯美畫卷。今天,面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等復雜情況,賦予北大荒精神“甘于奉獻”的內涵,追求甘于奉獻的崇高境界,體現了鮮明的價值導向,激勵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以身許國、無私奉獻,在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在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甘于奉獻既蘊含著新時代共產黨人許黨報國的獻身精神、任勞任怨的敬業精神、砥礪振興的為民精神、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等豐富內涵,又對偉大建黨精神中“不怕犧牲、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作出了直觀化表達,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我們要始終發揚大無畏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的要求高度契合。
黑龍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繪就的黑龍江振興發展的宏偉藍圖鼓舞人心、催人奮進,我們需要堅定文化自信、不懈努力奮斗,把北大荒精神在內的黑龍江優秀精神資源內化為行為準則,把北大荒開發建設與改革歷史研究闡釋好,把北大荒精神宣傳弘揚好,這必將進一步提高全省黨員干部和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推動未來五年“六個龍江”目標愿景實現新突破,重塑黑龍江新優勢、展現黑龍江新形象、再創黑龍江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