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安 朱虹旭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一直在追尋和探索現代化的道路。現代化是現代文明追尋社會發展形態的共同目標。世界各國的歷史不同、文明不同、理念不同,對于現代化圖景的敘事也各式各樣。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求是》2022年第21 期。充分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和本質,深刻領悟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意涵和創新思想是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根本。
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2020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①習近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求是》2022年第17 期。中國式現代化既從人民生活水平、經濟發展情況、文化豐富程度等維度上滿足現代化的歷史標準,又基于中國特色在人與自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和平發展等維度創新了現代化的存在形態。
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需要探索和構建一個歷史久、主體多、要素全、邏輯新、傳播廣的復雜戰略敘事體系。中國進行了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在歷史進程中經歷過城市化發展,也正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以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人口流動形態。中國進行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創造了快速的經濟增長,也正在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中國進行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生活水平切實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含精神文明,正在傳承中華文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國進行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社會充分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也正在堅持可持續發展,走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中國進行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沒有重復有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手段進行現代化,也正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以自身發展來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中國成功探索并基本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特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要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將現代化挑戰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對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進行準確、生動的講述。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要堅持實事求是、守正創新,將現代化挑戰與時代情境相結合,對中國現代化所處的時代格局和人民需求進行求實、創新的分析。
因此,建立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是一個由內而外的傳播過程。首先,應當充分學習并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對于當今中國的價值和意義。“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求是》2022年第21 期。其次,應該以中國實踐為經驗故事,面向中國和世界受眾,探索并回應當今時代的共同關注和發展焦慮。現代化并非處在一個完成時語境或者將來時語境,而是處在一個正在進行時語境。對內講述中國現代化故事,呈現的是一個清晰、動態的社會發展藍圖;對外講述中國現代化故事,呈現的是一個智慧、和平的人類社會發展樣態。實質上,中國式現代化的傳播意涵是以新聞傳播為手段,打破西式哲學社會科學固有的歷史觀念,正確、自信地敘述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探索和時代動態;擺脫自囿的西方現代化思想束縛,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敘事觀念和知識思想體系;與世界共同分享中國發展的歷史經驗和社會主義思想,提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礎認識論,逐步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顛覆了西方現代化的普適性和唯一性神話,推翻了所謂的內發型和外發型理論、原發型和后發型理論、現代化(狹義)理論和依附理論,已有的西方現代化理論和現代性理論,無法科學、有效地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②戴木才:《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09頁。中國式現代化,是構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達在新時代的總綱。作為一個漸進式發展的思想體系,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要從政治、思想、歷史、新聞、文化、文明等多個敘事維度進行探索并構建豐富完整的理論話語體系。在構建傳播話語體系的過程中,需要討論并厘清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基礎邏輯、參與主體和潛在的形象變遷。
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提出“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到現在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略目標的變化反映出人類現代化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四個現代化”所指的現代化,是指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而現在所指的現代化是指從工業社會向數字社會、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建設的過程,相應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邏輯有一個建構和塑造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有一個理解和學習的過程,相應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有一個敘事和傳播的過程。
在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時,我們的新聞傳播敘事邏輯面臨三個顯著的當代性課題。其一是長于歷史而困于現實。過去的新聞傳播敘事往往強調結果敘事的重要性。結果敘事在既有的西方知識體系和價值評價標準中有較為清晰的位置,但容易脫離歷史語境,變成現實中空泛的概念口號。新時代的新聞傳播敘事應當實事求是,跳脫“二元對立”的成敗陷阱,注重過程敘事的意義。過程敘事能有效地將故事嵌入具體的歷史語境中,更全面地、引人入勝地展現中國社會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過程敘事能夠讓受眾擺脫簡單刻板的解讀方式,明晰歷史事實與現實格局的復雜聯系,更準確、完整、立體地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其二是長于新聞而困于理念。隨著新聞信息不斷成為受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新媒體技術發展并豐富了新聞的媒介形態及服務類型。但是大量重復、同質化的新聞產品并不能真正滿足受眾的價值需求。隨著互聯網現代科技的飛速演變,一些新聞敘事在傳播中成為傳統新聞理念的覆寫和再演繹。新時代的新聞傳播敘事,需要重塑理念,以新聞事實準確記錄時代變化,推動社會知識觀念的適度更新和穩定進步。其三是長于體驗而困于思想。新聞傳播是當今人們理解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文字、語言、圖片、視頻等不同媒介讓受眾體驗和認識世界的多樣性。長期以來,傳播領域中受眾的基礎認知和思考方式仍依賴于近代西方哲學科學興起的思想體系,無法對當今時代亟須解決的廣泛關注、焦點問題等作出準確描述和革新式分析。因此,我們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基本邏輯需要突破歷史與思想的瓶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緊密結合,探索新思想、新理念、新敘事,繼而構建一個全面系統的戰略敘事體系。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敘事體系中,明確敘事主體在實踐層面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全社會、多維度、多元主體發生的系統性變革。敘事主體是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而確立的,而非傳統意義的國家形象主體。
在政治維度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主體。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先鋒模范,9600多萬名黨員扎根新時代的各行各業奮斗在前。在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網宣片《CPC》面向全球發布。視頻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歷史敘事為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路斗爭、篳路藍縷的艱辛創業歷程;第二部分通過當代敘事,展現面對危難挺身而出的新時代普通黨員,體現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第三部分以未來敘事闡明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目標,關注和平發展、氣候變化、抗災救險等全人類相關議題。①新京報傳媒研究:《Who am I?這部宣傳片何以“超燃”“國際范兒”?》,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221289806422478&wfr=spider&for=pc。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員為主體的敘事故事,如實記錄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探索、時代成果和未來藍圖。
在歷史維度上,主權國家依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體系的敘事主體。因此,以國家為主體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中應當呈現清晰的國家和民族意識以及意識形態,關切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表明科學、民主等重要的現代概念在中國社會治理中發揮的實際效能。
在文明維度上,中華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展現獨具特色人類文明載體的重要敘事主體。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②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6 頁。以中華文明為主體的故事,要積極地與其他文明分享價值,適應時代的新挑戰、新機遇,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用世界各國更容易識別、理解和接受的話語傳播中華文明,也為其他文明提供借鑒。③郝永平、黃相懷:《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98 頁。
多元主體共同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在思想、方法、實踐等各層次中探索、凝練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話語,從而形成完整復雜的戰略敘事體系。整體敘事體系首先面向的受眾是中國人民。我們要通過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讓人民群眾充分理解和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人民群眾會自發地參與并融入整體戰略敘事體系的構建進程中。完成內部構建后,整體戰略敘事體系在傳播實踐中逐步面向世界和各國人民。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是與世界共同交流和討論現代化的發展模式和拓展機遇,實質上是以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邏輯、敘事進行時代性、創新性、互鑒性的國際傳播。我們可以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國際傳播的新敘事切口,以此擺脫西方霸權下的地緣沖突陷阱,站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高度開展國際傳播工作;在由內向外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中回應全球化、時代化的關注議題和共同發展,以積極、自信的方式凝聚國家認同,扭轉國家形象“被黑”的境遇,在全球變局、亂局之中實現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和重塑。
當前,世界格局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秩序變化周期,普遍認為呈現出“東升西降”和“南方崛起”的態勢。宏觀判斷并不能明確世界各極力量變化的對比,各類“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為當前時代進程注入了不確定因素。美國呈現出霸權衰落的傾向,西方國家紛紛出現一定程度的軟實力焦慮。2016年特朗普政府執政,美國持續進行“科技戰”“貿易戰”“輿論戰”,將攻擊中國視為維護國內政治認同的重要話語,并聯合其他西方國家利用國際傳播霸權限制中國話語和抹黑中國國家形象。在現有的世界體系中,中美會進入一個較長期的戰略相持階段,保持共存共治的狀態,在長期競爭中,構建所謂的新型大國關系。①黃仁偉:《中美戰略相持階段與戰役緩沖期》,《國際關系研究》2022年第2 期。
與此相適應,國際傳播工作也將進入長期的戰略爭奪階段。現有的國際傳播不平衡格局基于三個維度形成:西方現代性思想的歷史支配、西方現代化社會的觀念塑造、西方精英媒體的話語壟斷。我們既有的國際傳播話語在新聞傳播中容易陷入西方現代性思想的歷史分野和知識分類,被西方現代化觀念體系抽離出具體的中國語境后失去本身價值,回到西方線性歷史觀,從而導致整個傳播過程在大眾媒體和社交媒體上常常表現為敘事邏輯的限制、敘事主體的固化以及敘事形象的僵化。
在當代全球社會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焦點,傳統的西方現代性思想已無法對其進行準確解釋和分析。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下,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積極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來回應國際關切是十分必要的。國際傳播不是東西文明之間進行的新一輪對抗和終結,所謂“對抗和終結”那是西方霸權定義世界只允許西式普遍性的均質思想。我們主張的國際傳播是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交流中求同存異,既葆有各國國情獨特性又尊重各國現代化普遍性的異質思想的文明交流。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敘事切口。我們面向全球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應當立足時代發展前沿,超越西方中心主義,有效回應全球問題、時代焦點、社會矛盾、國家主張、學科前沿、個體命運。
當下,我們大力開展和加強國際傳播工作,實際上是在戰略相持階段爭取中國的國際傳播話語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求是》2022年第21 期。國際傳播話語權可以分為定義權、解釋權、傳播權三個核心部分。
在定義權方面,西方現代化的先發優勢使國際傳播的實踐行為和概念規范大多被西方現代性思想所定義,并使國際傳播伴隨西方現代文明的霸權而擴張,在當前的國際傳播格局中形成“中心定義—邊緣接受”的依附結構。
在解釋權方面,西方現代化社會過去強調物質文明、消費主義的行為觀念,切實影響了世界各國社會觀念的塑造。例如,當西方國家以“碳中和”概念捆綁發展中國家時,西方國家自己解釋是為了當今時代的全球環保,而刻意忽略工業化時代西方國家大肆破壞環境的歷史,從而阻礙正在工業化進程的國家向前發展,通過國際傳播來解釋、編造自身行為的合法性并達到其霸權支配的目的。
在傳播權方面,西方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通過傳媒市場、文化產業等資本手段在全球建立了大批媒體網絡和媒介基礎設施。當今世界的主要國際通訊社、新聞媒體、電視臺、社交平臺大都由西方國家主導,基本壟斷了新聞信息的報道權和傳播權,從而影響國家認同和社會動員。例如,2010年北非和西亞爆發“阿拉伯之春”劇變,被國際媒體以西方價值立場粉飾為“美式價值觀”的優越表現。2015年埃及爆發暴力沖突,也是年輕人受到國際社交媒體平臺的影響和鼓動,最終引發社會動亂。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在國際傳播敘事中的獨特性和普遍性,可以有效地與各國媒體話語聯合起來共同打破西方國際傳播話語霸權,構建平等、交流、互動的國際傳播新秩序。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在既有的國際傳播格局中,中國式現代化敘事可以傳播思想性和歷史性,引發各國對本國現代化的現實和歷史進行重新思考和審視;以普遍性的現代化概念和獨特性的各國文明為導引,在國際傳播中重新討論和定義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形態,共同爭取國際傳播的定義權。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講述中國式現代化中社會、集體、家庭與個人之間的多元關系,闡明社會轉型過程中局部的代際沖突和整體的互惠共生,既是中國現代化的獨特性,又是世界其他人口大國發展面臨的普遍性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更具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在當代的國際傳播格局中,中國式現代化敘事可以有效解釋中國發展理念的自主性和正當性,向世界表明中國不會對外輸出中國模式。以普遍性的各國現代化探索與中國獨特性的成功案例為引,在國際傳播中與各國一同探討社會發展經驗的可行性,共同爭取國際傳播的解釋權。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講述中國式現代化中“共同富裕”概念的形成,解釋其作為“中國夢”國家與民族敘事體系的延伸和細化,既是中國現代化的獨特性,又是世界其他民族國家凝聚發展共識的普遍性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講述中國式現代化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以獨特的文明載體聯結當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議題,在國際傳播中闡述中國獨特的精神氣質與發展的密切聯系,既是中國現代化的獨特性,又是世界其他國家思考本國文明與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之間互動的普遍性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借鑒,也是一種對人類多樣性的主張。在當今的國際傳播格局中,中國式現代化敘事可以帶來文化多樣性,通過探索文化多樣性與現代性之間的調和,形成傳播多樣性。以講述主體的多樣性和敘事內容的獨特性為引,在國際傳播中與各國政黨、媒體、大眾等通過多元視角去分享和傳播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合理分配和使用傳播權。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講述中國式現代化中生態文明理念與行動的結合,呼應時代的共同關注,在國際傳播中分享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效益,既是中國現代化的獨特性,又是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交流合作的普遍性議題。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講述中國式現代化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與現實聯系,將自身發展敘事與全球發展敘事結合,在國際傳播中探討中國堅持和引領和平發展道路的當代性和世界性,既是中國現代化的獨特性,又是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合作互惠的普遍性議題。
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在國際傳播中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要深入學習領悟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性、歷史性、時代性,探索并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復雜戰略敘事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31日講話中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①《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體系,將通過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探索,更好地植入國際傳播敘事體系中,并成為核心價值理念。
國際傳播敘事體系的構建方向要聚焦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際輿論斗爭、媒介技術的融合發展這四個具體領域。聚焦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上,不同的時代環境形成了國際傳播的特定話語目標,從而引導國際傳播工作的重點方針和資源配比;聚焦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上,不同的現代化階段形成了國際傳播的不同話語策略,從而設計國際傳播主體的行動特點和傳播途徑;聚焦在國際輿論斗爭之上,與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形成了中國國際傳播的話語邏輯,必須提升國際傳播話語的準確性、有效性;聚焦在媒介技術的融合發展之上,通過戰略選擇形成國際傳播的話語平臺,從而推動國際傳播的力量變化和格局變遷。
我們要自信、主動地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在實踐層面離不開完整的戰略傳播體系支撐。當前,中國國際傳播工作的階段性任務是進行戰略傳播體系的設計和建構。新聞傳播學科可以討論和回應傳播敘事的前沿問題,而戰略傳播需要更多跨學科力量的加入,討論并設計面向多元主體、焦點議題、前沿行動等復雜情境的國際傳播戰略體系。在國際傳播敘事體系提升到戰略傳播體系的進程中,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的雙軌驅動是實現升維的關鍵。中國式現代化為我國國際傳播工作提供了思想支撐、理論支撐和歷史支撐。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和提升國際傳播素養將成為社會各界的“必修課”。在體制機制層面,國際傳播工作的主體行動者除了主要陣地的宣傳職能部門和對外媒體機構以外,將會有更多的政府部門、軍隊、企業、學校及社會組織等主體加入國際傳播隊伍,通過不同組織之間的傳播合作與探索,逐步形成跨部門合作的戰略傳播體系。主要陣地的國際傳播工作者要重視媒介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探索并打造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有效媒介載體。面向未來,中國的國際傳播工作要超越歷史上國際傳播的機構形態,轉向適應時代的平臺構型,要嘗試構建國際傳播的自主技術平臺,同時也要推出一批國際傳播平臺上的輿論領袖和號召性人物。
構建有效的國際傳播戰略體系,是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進而與世界各國交流分享現代化故事的傳播基礎。而在國際傳播戰略體系的現代化構建中,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則是爭取國際傳播話語權、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有效路徑。
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時代進程中,我們應當增強責任自覺,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應當彰顯思想引領,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當深化中國故事內涵,生動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真實樣貌;應當提升形象塑造,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應當推進話語建設,分享中國故事和傳播中國聲音。接下來的國際傳播工作,需要統一和明確戰略、路徑、目標、方法和績效,提升國際傳播工作隊伍的專業能力素養,更好地將國家投入匹配到當前時代敘事的核心位置,構建實事求是、可行性高的效果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面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