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淑女
圖書館是承載人類記憶和史料的載體,實現知識的獲取與傳播,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傳統圖書館核心價值的要義,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播渠道和方式的轉變,當代圖書館核心價值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如何在微傳播語境下,更加彰顯傳統圖書館的魅力,挖掘當代圖書館核心價值,并實現核心價值的最大化,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微傳播語境是指以微博、微信為主進行信息傳播的語言環境,以移動客戶端為主要載體的閱讀環境。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研究報告》,2021年末,我國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達到79.3%。微傳播語境已成為新媒體發展的大趨勢,在微傳播語境下,信息的傳播形式更加便捷、多元,傳播內容更加自由、開放,微傳播語境為圖書館核心價值注入了新的內涵。
國際圖聯(IFLA)在柏林69屆IFLA會議上,將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定義為:思想、信息的傳播、獲取、人們的受益、信念和愿景的塑造等方面內容。[1]在圖書館的多元化的核心價值觀中,書面記錄、信息、作品的開放獲取是最為核心的內容。對于當代微傳播語境下,其于信息化社會的社會記憶保存與傳播,使得讀者能夠通過信息化渠道進行作品的開放獲取,是圖書館所承擔的基本職責和功能。相對于傳統圖書館的保存功能,信息時代的微傳播語境下,更加強調圖書館的信息獲取和利用功能。在互聯網平臺上,圖書館的書面記錄核心價值面臨著新的解構。
無論是在傳統語境還是微傳播語境下,尊重所有人的個性與多樣性是圖書館尊重人權的具體體現。特別是在微傳播語境下,讀者的個性和多樣性需求更加明顯。信息傳播的多渠道、多種方式使得廣大讀者的審美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單一審美轉變為多樣化的審美。如果說傳統的圖書館只是單向式信息灌輸,那么在微傳播語境下,圖書館為了迎合讀者的需求,就必須保存和傳播更多的能夠契合讀者審美的作品。圖書館的公共性,決定了其必須面向更廣泛的大眾,滿足更多人群的閱讀需要,才能夠體現出知識和信息的平等與自由,增強圖書信息服務普惠性。
實現知識的自由獲取和讀者的發展,是微傳播語境下的當代圖書館的核心價值之一。利用海量的存儲空間,強大的云計算功能,實現圖書館提供圖書資源的海量化和便捷化,是當代圖書館的重要職能。這種職能使得不同的讀者都能夠從圖書館資源中選擇自己滿意的圖書。[2]如果說圖書館的記憶和文化保存功能是基礎功能,那么服務社會大眾,充當好知識和信息傳播的媒介,滿足不同民族、教育水平、社會地位、年齡、性別、信仰的讀者需求則是其延伸職能。而在微傳播語境下,讀者利用手機微信、網站、聊天軟件、論壇平臺等工具,通過社交群體和平等對話的方式輕松地獲取海量的信息,形成了更加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因此,只有更加注重圖書館的知識和文化挖掘、資源拓展,才能夠滿足不同讀者的需要和發展。
圖書館是社會個體與思想連接的重要紐帶,這種紐帶作用在微傳播語境下更加突顯。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的快餐化、便捷化水平日益提高,而通過圖書閱讀,則有助于彌補這種碎片化信息獲得的不足,引導公眾思想更加系統化,從而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促進社會個體的思維更具有理性,有助于增強人們的文化底蘊,優化知識結構,增強社會生存能力,為個人發展提供服務,從而與社會文化認知形成共識,帶動社會的進步,實現圖書館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微傳播語境下,各類媒體上的觀點、認知、言論更加自由,傳統圖書館對社會個體的思想教育不斷由“強勢話語”向“平行話語”“弱勢話語”轉變,圖書館的閱讀信息資源整體受沖擊較為嚴重。[3]吸納讀者的方式也由傳統的“圖書館-讀者”的正向式吸引,轉變為“讀者-圖書館”的反向式吸引,這些都為微傳播語境下圖書館核心價值的實現帶來了影響。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使用手機的時間已多于傳統的閱讀。一方面,在微傳播語境下,信息的傳播形式和內容更加自由、開放,傳統圖書館的“中心性”“權威性”受到了嚴重的挑戰;“話語準入”不斷降低,讀者往往通過缺少約束的移動平臺來進行多樣化的閱讀,表達自己的思想,也使讀者的主體間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基于手機移動平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空間,使得讀者的“自媒體”特點更加突出,這些都導致傳統以保存社會記憶與文化的主流閱讀媒體主體性地位被削弱,稀釋了圖書館的傳播“話語權”。
移動互聯網自媒體,其空間開放性和客體多元性,使得傳統的圖書館對于信息資源的存儲、傳播控制能力不斷減弱。受微傳播語境下信息多元化、海量化的影響,讀者對于傳統圖書館單向式的信息傳播不再感興趣,對個性化、人性化、量身定制的信息的需求不斷提高。這些都要求圖書館必須適應去中心化、低門檻等特點,發揮好正向影響和引導作用,適應信息裂變式傳播的特點,引導更多的理性閱讀、思考與表達。[4]在作品內容裂變式擴散的影響下,權威圖書和文化元素更容易被重新解構。在這種形勢下,圖書館必須充分利用“粉絲效應”,豐富特色化數字館藏,擁有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作品,才能夠更有效的利用粉絲效應下的“群體極化”,提高圖書館的吸引力。
新媒體為廣大讀者提供了更大的娛樂平臺,在知識獲取過程中,除了傳統的圖書館外,抖音、快手等直接平臺不斷興起,網絡傳播途徑越來越多、越來越開放,網民的審美也日益娛樂化,互聯網儼然已成為了廣大網民的閱讀、瀏覽、休閑、娛樂平臺。微傳播語境的娛樂化背景下,以短視頻為代表的各類媒體的傳播呈現出“快餐式”的特點。一些媒體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通過娛樂化的產品來占領媒體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圖書館必須適應微傳播語境快餐化的要求,推廣更加豐富的閱讀形式、個性化的閱讀內容、互動式的閱讀體驗等,才能夠消除網絡上娛樂化和快餐化的語境對傳統圖書館閱讀的沖擊。
如果說傳統的圖書館閱讀是一種靜態傳播,那么在微傳播語境下,則要求數字圖書館是一種動態化的傳播。在微傳播語境下,因為互聯網開放性、虛擬性、技術性的特點,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進行信息的快速傳播。這就要求傳統的圖書館知識流和信息流必須適應新的話語語境。在碎片化的信息傳播中,傳統的圖書館具有更廣泛的吸引讀者閱讀的能力,改進傳統的圖書館運營周期長、成本高、速度慢的傳播模式,通過數字圖書館的開發,以及與手機APP的結合,使得閱讀模式更加便捷、低成本。
應積極樹立服務理念,通過數字化的圖書館建設,構筑便利開放的圖書館“微平臺”,增強圖書館數字傳播平臺的流暢度。以廣大讀者的閱讀習慣為出發點,增強數字圖書館的自動智能服務功能。利用數字傳播平臺搭建多元化的獲取讀者途徑,豐富閱讀場景。例如:通過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進行知識和信息的傳播,開展主動推送、靶向式查詢服務、智能反饋、在線互動等活動,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滿足讀者的需求。積極探索開發“智慧圖書館”,推進5G、大數據管理等技術對傳統圖書館的改造,運用大數據技術來對傳媒信息、讀者關注度、用戶閱讀偏好進行挖掘和分析,消除信息孤島。打造無縫融合的信息渠道,利用大數據構建資源數字化、應用集成化、傳播智能化的閱讀環境。[5]特別是根據當前讀者審美的“快餐式”的需求,應多開發微閱讀等文化作品,全面增強圖書館平臺的智能化水平,對傳統的圖書館進行改造,注入新技術和智能化工具。在圖書館價值實現中,實現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諸多高技術的融合,讓智能化數據處理服務平臺與便捷化應用終端運用于圖書館的具體實踐。
在微傳播語境下,圖書館必須加強場景的構建,推動閱讀活動場景化的開展。始終保持內容定力,專注于IP內容質量,擴大優質內容產能,創新內容載體,推動讀者的交互式接觸,強化與主流互聯網平臺的合作。[6]利用大數據形成的“讀者畫像”,依托互聯網平臺打造多樣化的閱讀渠道,形成集約、高效、富有感染力、親和力的IP閱讀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在微傳播語境下,傳統的圖書館“長篇大論”的傳播內容已不適應讀者的需要,只有“短”而“精”,具有個性化特點的內容才能夠吸引用戶的閱讀。因此,有必要利用微平臺開發出短小精悍的微內容,合理設置議程,引發讀者共鳴,將傳統圖書館的“點對面”式的渠道拓展,轉變為建立在智能圖書館基礎上的“點對點”式的渠道拓展,增強渠道建設的能動性。將傳統圖書館的權威性、公信力與智能化相融合,增強新媒體下的閱讀引導力。[7]積極將圖書館與公眾號、抖音號、快手號相融合,開發微信小程序,構建圖書館與讀者的交流平臺,不斷滿足讀者微內容閱讀的需求,提高讀者粘度、忠誠度和保有率,打造更加開放的,將學習、研究、娛樂、休閑、交流融為一體的圖書館閱讀服務生態圈。例如:深圳圖書館為了適應微傳播語境,開發“圖書館易趣數字漫畫館”產品,將傳統的文字傳播轉變為微平臺上的“文字+漫畫”傳播,使得圖書館傳播內容更加有助于激發讀者的閱讀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值得其它圖書館借鑒推廣。
在微傳播語境下,只有貼近讀者需求,打造舒適自由的圖書館“微生活”,才能夠有助于實現圖書館核心價值的最大化。積極構建靶向式和精細化的閱讀模式,實現圖書館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實現傳統圖書館的輕型化、社區化、體驗化建設,使其融入微傳播氛圍。廣泛運用虛擬化、云端化功能,加強數據捕捉、分析、挖掘,以云計算和數字化技術為核心技術引擎,以數據元為關鍵要素,打造“生活場景嵌入+智慧閱讀體驗”的智慧閱讀體系。建立“移動閱讀終端+社交閱讀平臺”的閱讀渠道,全面適應微傳播背景下移動化和自主化的閱讀趨勢。例如:攀枝花市數字圖書館在2020年疫情期間開展以聲阻“疫”、以文戰“疫”、以讀抗“疫”等活動,參與者圍繞“疫情中冷暖百態”、“宅住生活”主題,以數字圖書館為媒介,構建貼近讀者生活實際的知識和信息傳播體系,達到了疫情防控知識公益性傳播的目標,使得疫情下的圖書館“微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實現建構微語境下的圖書館由“主體引導”向“主體間性”轉變,全面激發讀者閱讀動機,把握讀者思想動態的生成規律,進一步創造讀者在微傳播語境下的閱讀體驗。網絡空間下,對讀者的閱讀搜索關鍵詞、點擊量、點贊率、關注度、朋友圈、回復率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使得讀者能夠快速鎖定閱讀內容,實現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的圖書館價值建構。在對讀者的基本情況、閱讀偏好、讀者價值、數字圖書館訪問行為、關注量等數據內容進行收集分析的基礎上,適應視聽泛在化、功能延展化的要求,構建“讀者畫像”。[8]
應堅持創新導向,加強數據智能、網絡協同與傳統圖書館的融合,構建智慧互動的圖書館“微環境”。以讀者的需求為出發點,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讀者的閱讀需求實施測度,在此基礎上開展開放式、交互式、個性化等新型閱讀模式應用。利用VR、AR 與傳統圖書館的結合,呈現全新的閱讀體驗,使讀者閱讀需求與圖書館的傳播模式開發能夠深度的契合,讓讀者能夠獲得如臨其境的場景體驗,為讀者提供互動化、個性化、沉浸式圖書館服務方式。[9]立足于知識的自由獲取和讀者的發展,加速圖書館信息數據擴容升級,優化對數字化資源與服務的利用能力,打造開放、自由的圖書館服務生態。例如:淮南市圖書館少兒館打造“互聯網+”新模式,在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少兒讀者需求進行調查基礎上,將精選的362個成語典故以動畫、連環畫的形式通過微平臺進行展示,并將符合本地少兒需求的歌曲、繪畫、舞蹈等資源在移動客戶端進行發布,通過技術和資源的創新,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同時,應樹立“流量”理念,處理好讀者端與閱讀供給端的關系,以高質量的數字圖書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生態為主要載體,構建微傳播語境下特色圖書館服務。積極建立傳播效果的讀者跟蹤反饋機制,要加強傳統圖書館與讀者的溝通互動,推動圖書館服務由“源中心”向“融媒體”升級,推動傳統圖書閱讀由“獨白空間”向“交互場域”轉型升級,增強圖書館服務的場域拓展和參與式的閱讀氛圍構建。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核算和監督企業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由此可見,會計的主要職能就是核算和監督。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轉變,對會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管理會計,推進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合格也越來越迫切。實現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是企業改革的必然要求,實現兩個的有機結合,可以實現互補,促進會計職能的高效發揮,進而推動企業的更好發展。
圖書館是承載人類記憶和史料的載體,實現知識的獲取與傳播,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傳統圖書館核心價值的要義。而微傳播語境下圖書館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書面記錄、信息、作品的開放獲取,尊重所有讀者的個性和多樣性需求,知識的自由獲取和讀者的發展,社會個體與思想連接的紐帶等方面。然而在微傳播語境下傳統圖書館服務面臨著微傳播語境的“去中心化”影響圖書館權威性、“分眾化”造成讀者流失、“快餐化”影響知識獲取、“實時化”倒逼圖書館時效性等挑戰。在未來的發展中,只有進一步樹立服務理念,構筑便利開放的圖書館“微平臺”;豐富數字資源,創建高效共享的圖書館“微內容”;貼近讀者需求,打造舒適自由的圖書館“微生活”;堅持創新導向,構建智慧互動的圖書館“微環境”,才能夠更有效的促進微傳播語境下圖書館核心價值的實現。
注釋:
[1]康克勤:《微傳播環境下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與服務研究》,《河北科技圖苑》2019年第2期。
[2]程煥文:《從城市溫度,新聞熱度看公共圖書館平等權利的實現程度——對"讀者留言東莞圖書館"新聞熱點的思考》,《圖書館論壇》2020年第10期。
[3]叢全滋、王學軍:《圖書館核心價值淺論》,《圖書館》2021年第4期。
[4]湯利光、李教明:《以用戶為中心的圖書館核心價值演變探究》,《圖書館建設》2017年第8期。
[5]孫麗:《移動閱讀——現代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圖書館學刊》2015年第12期。
[7]祝鳳云:《圖書館性格研究——一種探索性分析框架》,《圖書館建設》2019年第10期。
[8]曲莎薇:《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核心價值》,《國家圖書館學刊》2021年第1期。
[9]王巖瑋:《智慧圖書館技術的應用趨勢與價值重構》,《河北科技圖苑》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