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聞
2022年11月15日,聯合國宣布,世界人口達到80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這是人類思考對地球負起共同責任的時刻。
近日,一則新聞沖上了熱搜第一,那就是世界人口達到了80億。面對80億這個數字,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驚呼:啊,怎么就有這么多人了呢?甚至還會對未來產生一些恐慌。
但其實,世界人口達到80億不是一場災難,而是人類文明達到一個高度的標志。因為這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口存活下來,更多的人正在茁壯成長,世界各地的預期壽命都在增加。聯合國網站也在“80億人口日”欄目里解釋說: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全球人口增長歸功于公共衛生、營養、個人衛生以及醫藥的改善使人類壽命逐漸延長。
細想確實如此,如果沒有相應的醫療保障,沒有教育的跟進,就沒有新生兒的高存活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在2018年做過一次調查,發現在低收入國家,新生兒平均死亡率為27‰,而在高收入國家這一比例僅為3‰。
再看世界人口的增長,自工業革命之后,全球人口開始迅速增加,1925年左右世界人口突破20億大關,到達30億只用了35年。20世紀50年代之后人口增長開始加速,人口每隔10到15年就會再增加10億。
這種人口的增長并不是由生育率提高帶來的,而是因為人類平均壽命的提高。這就是教育程度、健康程度、生活質量等發展水平提高帶來的變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進步。
但是,從絕對數量來看,這80億人口也給地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如果不能為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做好準備,那將是一場災難。
由此,面對80億人口,除了驚呼,我們更需要了解這龐大的人口數字對地球、對人類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它又意味著什么樣的挑戰和機遇?因為未來的這副擔子,需要今天的青少年去挑起來。
人口問題,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經濟不發達的時候,人口過多會擔心經濟撐不住,經濟發達的時候,又會擔心人口過少趕不上發展的需求。中國自有記載的資料開始,人口普查和登記就幾乎沒有中斷過。
為什么中國這么重視人口普查與登記呢?那是因為這是在“盤點家底”。它是對一個國家的總人口進行調查和統計,根據人口的數量、人口結構,得出有效數據,然后科學、有序、系統地安排整個國家的整體發展。
1953年新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時候,主要是為了摸清我國的人口家底,搞清楚有多少人;到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的時候,就開始加入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和職業三項內容;跨入20世紀80年代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時候,就已經采用了電子計算機的數據處理手段,收集到的資料更為豐富。到第七次人口普查,則有了受教育程度、職業、住房、婚姻、生育等許多個體內容。
這些人口資料,會對我國未來的各項政策制定提供十分重要的參考。比如關于人口紅利的問題。前幾年一直在說中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漸漸喪失,許多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都轉移到東南亞一些國家去了。但是到底這個老齡化程度有多深呢?勞動力下降多少呢?具體的數據在人口普查中就可以看出來。而這,又會為下一步的經濟規劃乃至生育計劃提供方向。三孩政策的實施,很大程度就是基于人口普查得到的數據,因為生育曲線下降了。
從全球角度而言,統計全球總人口,是為了給地球把脈,為了人類能更好地生活,特別是為了更公平合理地分配地球資源。
各國間爭斗的根本原因在于對資源的爭奪。從科學家的角度來說,地球資源足夠養活80億人口。關鍵在于,資源分配的不平等與不均衡。
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中說,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而全世界大部分的極端貧困人口都居住在這一區域。這就意味著,這塊區域的人口增長與資源分配存在著嚴重的背離,在未來,區域爭奪將會加劇。為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80億人口,一個人類》署名文章中說,不平等問題愈發嚴重,世界正逐漸走向分裂,糧食、能源危機對發展中經濟體打擊最大。他呼吁:是時候考慮地球問題。
養活80億人,解決這么多人的溫飽問題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國的脫貧歷程給世界減貧事業帶來了示范,那么,要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在和平的環境中,全球共同發展?爭斗肯定解決不了問題。
聯合國發布這條世界人口達到80億的消息之時,正是G20峰會召開之際,當時我們國家領導人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個世界難題,帶去的中國方案關鍵核心詞是:合作。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應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和平共處,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世界繁榮穩定不可能建立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基礎上。走在前面的國家應該真心幫助其他國家發展。
美國著名學者、哲學教授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在他們的代表作《歷史的教訓》里說:文明是合作的產物。地球要發展,文明要進步,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