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浮塵

成天一針見血,
自認快意恩仇。
苦心尋章摘句,
風雨中猶清醒。
所謂生民立命,
過眼便成浮塵。
文章若能濟世,
應問懸壺之人。
友人新晉,我等道喜之言尚未出口,對方一肚子苦水便傾泄而出。原來是最近牽頭協調的事讓他苦悶——設計方為保證效果,堅持進場材料質量不打折扣;施工方為確保盈利,要求提高造價;合同方則堅決反對,因為成本控制是硬指標;生產方管不了那么多,按期投產必須保障進度。要命的是,無論是設計、施工、合同還是生產,都是公司的內循環。友人對基建并不在行,反復折騰,讓累積的憤懣超越了晉升的喜悅。
筆者通過介紹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的梗概,為其解釋了“為什么個人理性往往無法產生集體(或社會)理性”,用“三個和尚沒水喝”詮釋了利益多元化格局下的管理難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在整合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時,用“合成謬誤”一詞解釋了局部利益影響整體利益,以及“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底層邏輯。
合成謬誤是利益沖突缺乏宏觀有效調和的結果,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系統局部存在零和博弈,一方的“得”建立在另一方“失”的基礎上;二是參與方有利益最大化沖動,帕累托改進1.指在不改變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通過制度建設使得整體利益增加,至少使一個人境況變好。失效;三是缺乏有效的宏觀統籌,損失方的利益無法通過“卡爾多·希克斯改進”2.指在損害特定參與方利益的前提下,總體收益擴大并足以補償受損者利益。得到補償。
合成謬誤囊括了“分開來看都對,集中起來卻錯”的一類現象,已成為微觀是非影響宏觀成敗的理論依據。實踐中朋友的遭遇、經濟學上的“公地悲劇”、心理學上的“囚徒困境”從不同角度給出了完美注解。
遺憾的是,解決合成謬誤遠比認知復雜。“納什均衡”3.指參與者無法通過改變自身策略帶動他人策略改變的博弈對策的狀況。從理論上堵死了從個體角度出發解決合成謬誤的途徑:當每個身陷其中的博弈者的預期都是收益最大化時,其他博弈者也會遵循同樣的策略。單一參與者試圖通過改變實現路徑打破業已形成的納什均衡,只會讓自己遭遇反噬,被“逆向淘汰”。
劉尚希博士指出:當政策體制基礎不健全、多元目標齊頭并進時,剛性考核過度指標化容易導致行為的極端化和短視化,形成合成謬誤。無論是考核的過度指標化還是納什均衡,無一例外都指向合成謬誤的解決路徑:從頂層設計入手,從工作組織入手。這與改革方向的自上而下、強化基層組織建設等大政方針不謀而合。
回到友人的難題,解決的關鍵在于以系統觀點和集合思維看待利益紛爭,不糾結于內部單位、個體利益和在行與否。當多元目標訴求不一時,把大家組織到一起,明確將如期投產作為不可逾越的底線目標,在共同目標的語境下,引進“卡爾多·希克斯改進”保障合理的局部訴求,通過損失補償,在質量、進度、投入上尋找系統最優,以新思路突破舊格局。
當社會發展的整體性特征更加明顯、多元目標各行其是時,容易造成“人人爭投三分球”的“社會恐慌”。此時,確定系統論的扛旗定向地位,提升科學決策水平,減少點“既要……又要……”的對立語境,明確主要目標和配合目標,提高多元政策的協同水平,避免需要合作的行業(部門)自說自話,可最大限度地規避合成謬誤,豐富社會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