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本刊記者 楊燕 文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 邵社剛
1973年8月5日至20日,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揭開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序幕。會議討論通過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環境保護文件——《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以下簡稱《試行草案》),并由國務院批轉各地、各部門實施。《試行草案》明確了涵蓋交通等行業和大中型企業的環境監測工作制度、原交通部的防止沿海水域污染職責,正式開啟交通行業環境保護工作。伴隨我國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客貨運輸業的高速發展,我國交通行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已歷經近50余年的發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得到深入貫徹和執行,“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已成為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目標。
公路交通作為主要交通運輸方式之一,一直是交通行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領域。1986年7月,原交通部召開公路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了公路交通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內容,成為我國公路交通環境保護的開端。雖然我國公路交通行業環境保護工作起步相對較晚,但在貫徹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思想、落實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及制度、踐行綠色發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公路交通行業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

盤山之路 鄭琴 攝

四川省川主寺至九寨溝公路甘海子段
從1974年原交通部成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到197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令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再到1987年原交通部修訂發布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辦法》和《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圖表示例》兩個標準化文件中增加的“環境保護篇”編制要求,我國公路工程環境保護工作,三筆重墨落在了機構設立、制度建立和標準制定上。
我國陸續設立了公路工程環境保護工作的管理機構、監測機構、標準化技術歸口管理機構,以及科研與學術機構,逐步完善了其管理組織架構。
管理機構
為了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1974年4月原交通部成立了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日常辦公機構為原交通部環境保護辦公室。1989年成立了原交通部環境保護委員會,時任原交通部副部長林祖乙兼任委員會主任,各省份交通運輸行業行政主管部門也陸續成立了省級交通環境保護委員會和環保辦公室。2011年11月,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設立環境保護處,交通行業環境保護工作的管理機構體系不斷健全。
監測機構
第一次全國交通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充實環境保護管理和監測機構。1980年,原交通部召開了第一次環境監測工作會議。這兩次會議為加強交通行業環境監測機構建設統一了思想,明確了工作重點。1985年,原交通部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部環境監測總站”)在北京正式成立,主要負責行業監測網站的業務管理、交通環保信息統計、組織編報行業環境年報等工作,部分港口和航道部門相繼設立了環境監測站。2013年,交通運輸部印發《交通運輸行業公路水路環境監測網成員單位管理辦法》明確,公路水路環境監測機構由部環境監測總站、環境監測中心站及環境監測站構成,并組成交通環境監測網。
為加強公路水路交通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利用環境保護試點建設專項資金,先后在山西、重慶、廣西及北京等20個省份和上海市外高橋港區、秦皇島港兩個港口開展了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試點,并依托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建設了交通運輸環境數據中心。通過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試點,逐步建立起涵蓋港口、公路、航務、海事等公路水路領域交通環境監測機構體系。
標準化技術歸口管理機構
1985年,原交通部標準計量委員會設立環境保護標準專業委員會,負責公路水路交通環境保護專業領域的標準化技術歸口管理工作。1993年,原交通部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后于2015年10月更名為交通運輸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環保標委會”)。環保標委會成立之初的秘書處設在原交通部環境保護辦公室,2005年經原交通部科技司批準,調整為由原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承擔。
科研與學術機構
1980年5月,原交通部水運環境保護科技情報網組建會議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選舉原交通部天津水運科學研究所為網長單位,負責籌辦網刊《交通環保》。我國第一本交通行業環境保護期刊雜志應運而生。《交通環保》創刊初期以刊發水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規劃、監測、防治及科學管理和環保教育等方面信息為主,后擴大到公路交通環境保護領域,在加強公路水路交通環境保護科技情報交流和技術協作及新技術推廣應用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05年,《交通環保》雜志停刊。
1986年,《交通節能與環保》雜志創刊,2004年前曾用名《船舶節能》,該期刊定位于交通建設與發展中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方面的宣傳報道,重點報道我國公路水運發展中能源節約技術的研究及應用,以及對環境的保護方法等。
1989年,原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率先成立環境保護研究室,新增了公路環境工程學科方向,2009年所屬的“公路交通環境保護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通過交通運輸部的認定,成為我國公路交通環境保護領域的首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014年依托該所建設的國家環境保護道路交通噪聲控制工程技術中心通過環境保護部的驗收,是交通行業唯一的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1996年,經中編辦批復同意,設立原交通部環境保護中心(部環境監測總站);原交通部科學研究院、規劃研究院等部屬科研院所及部分省市交通科學研究院陸續成立了環境保護研究部門,公路交通環境保護領域的科研機構不斷增多,相關科研成果不斷涌現。例如:1993年8月,原交通部科技信息研究所編撰出版了《高等級公路景觀美化與環境保護》譯叢,并于1999年5月出版了續集(生態公路),收集整理了當時國際景觀美化及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與實踐進展報道,為我國借鑒國外公路環境保護經驗發揮了重要作用;2000年原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安徽省高等級公路生態工程綜合技術研究》項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1年,原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劉書套主編的我國第一部公路環境保護專著《高速公路環境保護與綠化》,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各類機構的設立,凝聚起了公路環保人才的力量。
2003年,中國公路學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分會成立,時任原交通部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李作敏兼任分會首任理事長,分會的主要任務是推進公路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技術進步、人才培養、普及知識。
2017年,中國交通運輸協會交通生態環境分會成立大會在廣西南寧舉行,時任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秘書長楊洪義兼任分會首任會長。分會圍繞“綠色公路、綠色鐵路、綠色民航、綠色管道”等綠色交通建設領域,以有效推動交通綠色發展為導向,主要開展論壇交流、行業培訓、宣傳推廣、應用示范及標準建設。2019年,該分會更名為中國交通運輸協會交通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
我國關于公路工程環境保護的制度,是從公路工程規劃與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水土保持,以及公路交通環境監測三方面建立起來的。
規劃與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1979年9月1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令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三同時”制度,交通基本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有了法律依據。1986年,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聯合印發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將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擴大到對環境有影響的一切基本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以及區域開發建設項目。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頒布《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細化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的要求。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增加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款,對路網等交通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提出了要求。至此,以路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及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等為核心的公路規劃與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建立起來了。
1987年,原交通部發布《交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試行)》,后于1990年修訂正式施行;同年,陜西西安至臨潼高速公路、湖北宜昌至黃石高速公路和貴州貴陽至黃果樹高等級公路等項目先后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逐漸得到貫徹執行。1993年,原交通部印發《交通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規定》,規定了交通行業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機構職責、新污染防治、污染源治理、科研、設計和教育等內容。1996年,京津塘高速公路在國內首次完成了環境保護設施的竣工驗收,公路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制度開始得到貫徹執行。2005年,全國首個公路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項目《云南省公路網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通過了云南省環境保護廳組織的評審,次年《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通過了環境保護部組織的評審,公路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逐漸開展起來。2014年,環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了《公路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要點(試行)》,規定了公路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一般性原則、內容、工作程序、方法及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制要求,建立了公路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標準。
在公路施工期環境管理方面,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原鐵道部、原交通部等6個部局(公司)于2002年印發了《關于在重點建設項目中開展工程環境監理試點的通知》,上海至瑞麗國道主干線(貴州境)清鎮至鎮寧段高速公路、上海至瑞麗國道主干線湖南省邵陽至懷化和懷化至新晃高速公路等13個重點建設項目開展了工程環境監理試點。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原交通部于2004年印發《關于開展交通工程環境監理工作的通知》,決定在交通行業內廣泛開展工程環境監理工作,確立了公路工程施工環境監理制度。

各項辦法和規定,為公路工程的環境保護提供了依據。
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管理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規定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修建公路需要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水土保持法》的頒布,提出并構建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和水土保持設施“三同時”制度。2010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水土保持法》修訂,增加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制度。
2001年,水利部與原交通部聯合印發了《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規定》,對公路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工作要求進行了進一步規范。2005年,原交通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山區公路建設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導意見》,從總體和前期工作、工程實施及運營養護等階段的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工作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至此,全面建立起以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水土保持監測及水土保持設施“三同時”等制度為核心的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管理制度體系。
公路交通環境監測管理

多部文件的陸續出臺,逐步完善了公路環保事業的頂層設計。
1980年,原交通部環境保護辦公室發布了《交通部環境監測工作條例(試行)》,并于1982修訂正式施行,1987年又制定了《交通部環境監測工作條例實施細則》,規定了港口、航道及船舶等水路設施與運輸工具的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放及污染事故應急等監測要求。2008年,交通運輸部在修訂《交通部環境監測工作條例》的基礎上,印發了《交通運輸行業公路水路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將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的范圍擴大到全國港口、航道、公路、場站及船舶。
2015年,交通運輸部印發了《全國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規劃》,提出了“形成覆蓋廣泛、布局科學、層次合理、銜接順暢的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發展目標,進一步明確了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的對象、范圍、類型和因子,為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奠定了基礎。至此,公路水路交通環境監測管理制度體系得以全面建立和完善。
我國公路環境保護技術標準體系的制定,大致可分為公路工程環境保護技術標準和公路交通環境保護技術標準兩方面。
公路工程環境保護技術標準
1987年,原交通部修訂發布《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辦法》《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圖表示例》兩個標準化文件,增加了公路工程初步設計與施工圖設計“環境保護篇”的編制要求,后于1996年、2007年兩次修訂,擴展為“環境保護與景觀設計篇”,環境保護和景觀設計與公路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制度得到固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首條應用橡膠瀝青應力吸收層的綠色高速——融水至河池高速 袁海濤 攝
1996年,原交通部發布《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試行)》(JTJ 005-96),規定了汽車專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義公路的新建、改建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要求;該規范于2006年修訂后正式施行(JTG B03-2006),適用范圍擴展為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二級公路建設項目,同時新增了術語、基本規定、工程概況與工程分析、水土保持、景觀影響評價、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和事故污染風險分析共7章,引入了分段、分級評價原則,對社會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聲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空氣影響評價的內容做了較大調整。
1998年,原交通部發布《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JTJ/T 006—98),對新建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工程項目環境保護設計工作進行了規范。該規范于2010年進行了修訂,更新為《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JTG B04—2010),深入貫徹落實了公路勘察設計新理念,水土保持、景觀設計等內容均獨立成章。
通過設計文件編制辦法與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設計等標準規范的制定,我國初步建立起了公路工程環境保護技術標準體系,為落實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及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制度提供了技術法規保障。
公路交通環境保護技術標準
2001年,原交通部啟動“西部交通建設科技計劃”(以下簡稱“西部項目”),針對西部地區交通建設重大關鍵技術和交通行業急需解決的共性技術問題開展科技攻關,《三江源地區路域環境治理技術研究》和《西部交通建設環境工程系列標準》兩項公路生態環保科研項目立項實施。2001年至2010年西部項目共支持了61個公路生態環保與節能減排科研項目,其中公路生態環保項目40項、公路節能減排項目21項。西部項目的科技成果轉化標準規范,有力地支撐了交通行業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建設。例如:2004年完成的《西部交通建設環境工程系列標準》項目,編制完成了16項交通行業標準和13項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在推動公路交通環境保護標準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7年,環保標委會提出并建立了《交通運輸環境保護標準體系表》,后經多次修訂,形成了涵蓋“100基礎、200節能降碳、300污染防治、400資源循環利用、500生態環境保護修復、600監(檢)測、統計、評定與監管”六大類標準的體系框架。2016年,交通運輸部印發了《綠色交通標準體系(2016年)》,整合了環保、交通工程、道路運輸、水路運輸、航海安全及內河船等專業標委會的綠色相關標準,初步建立起綠色交通標準體系。
1988年,原交通部《關于印發和實施107國道GBM工程實施標準(試行)的通知》決定,在國道107線率先實施公路標準化、美化建設工程(簡稱“GBM工程”),對國道養護管理提出了“暢、潔、綠、美和管理規范化”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GBM工程可以視為綠色公路建設的雛形,其主要任務為公路養護管理的標準化與美化建設。隨著以高速公路為代表的公路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自2003年起,我國公路建設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發展理念,堅持試點先行、示范引領,加強“四新”(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與應用,公路建設理念不斷提升,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建造能力不斷進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后建成了一批代表性工程,為深化綠色公路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3年至2013年)
這一時期為綠色公路建設的起步階段,原交通部組織實施了公路勘察設計新理念提升行動和公路工程建設管理“五化”活動,以生態環保為核心的公路建設新理念深入人心,建成一批以四川省川主寺至九寨溝公路(以下簡稱“川九路”)、云南思茅至小勐養高速公路(以下簡稱“思小高速公路”)、江西省景婺黃高速公路等為代表的山區旅游公路和生態公路。
公路勘察設計新理念提升行動
2003年9月,原交通部按照“安全、舒適、環保、示范”的方針,聯合四川省組織實施了川九路示范工程建設,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轉變設計理念,實現了公路建設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成為我國環保公路建設的開端標志。川九路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不破壞是最大的保護”“設計上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壞生態和最大力度的恢復生態”等山區旅游公路建設新理念。
2004年,全國公路勘察設計工作會議提出了“六個堅持、六個樹立”的公路勘察設計新理念,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相和諧、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樹立節約資源的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樹立讓公眾滿意的理念,堅持合理選用技術指標、樹立設計創作的理念,堅持系統論的思想、樹立全壽命周期成本的理念”,成為公路建設科學發展的有力抓手。同年,原交通部《關于開展公路勘察設計典型示范工程活動的通知》決定,在全國開展以提升設計理念與質量為主題的公路勘察設計典型示范工程活動,江西省景婺黃高速公路江西段、云南省小勐養至磨憨二級公路、吉林省環長白山二級公路等6個項目被確定為部省聯合組織實施的典型示范工程,湖南省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湖北省恩施至利川高速公路、貴州省貴陽至遵義公路改擴建工程等6個項目為省級交通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的典型示范工程。2005年、2007年,原交通部在全國先后選定了兩批共40個示范項目,編輯出版了《新理念公路設計指南》《降低造價公路設計指南》,組織修訂了《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基本文件編制辦法》《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件圖表示例》,勘察設計新理念拓展、固化為設計管理制度,公路設計理念得到全面提升,設計水平上了一個臺階。通過實施勘察設計典型示范工程活動,推動了“安全、環保、舒適、和諧”的設計理念全面實施。

貴州省貴陽至黃平高速公路陽寶山大橋
2006年,云南思小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成為我國首條穿越熱帶雨林的生態高速公路,其有三分之一的里程穿越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勐養片區的試驗區,為保護公路沿線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工程建造了30座隧道和300多座橋梁,保留了野生動物的通道,降低了高速公路對保護區的分隔影響。2009年,思小高速公路被評為AA級旅游景區,成為中國第一個高速公路景區。思小高速公路的建設,形成了“安全、生態、觀光、和諧”的建設理念,樹立了生態公路建設的典范。
公路工程建設管理“五化”活動
2010年8月,全國公路建設座談會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會議提出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公路建設管理工作要以“五化”——“發展理念人本化、項目管理專業化、工程施工標準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細化”為重要抓手,加快推進現代工程管理,不斷轉變公路發展方式,全面提高公路建設管理水平。自2011年開始,交通運輸部組織開展了為期三年的施工標準化活動,編制了《高速公路施工標準化技術指南》叢書,推行“三集中、兩準入”(鋼筋集中加工、混凝土集中拌和、構件集中預制及模板、臺車準入制),大大提升了工程關鍵指標合格率和項目管理水平。
(2007年至2015年)
這一時期為綠色公路建設的發展階段,交通運輸部先后印發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政策》《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指導意見》和《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十二五”發展規劃》《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組織實施了生態環保與“兩型”公路科技示范工程、環境保護試點及節能減排示范,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管養運綠色化水平有效提升,公路交通領域節能環保技術全面進步,建成一批以湖北神宜公路、江西廬山西海高速公路、G4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改擴建工程等為代表的“兩型”公路。
生態環保與“兩型”公路科技示范
2007年,湖北滬蓉西高速公路和山西忻阜高速公路(忻州至長城嶺段)兩個科技示范工程的實施方案在北京通過評審,成為交通行業科技示范工程開端的標志。“十一五”“十二五”期間,依托國家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交通運輸部相繼在山區高速公路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交通安全等領域組織實施了14項科技示范工程,提升了科技創新水平,推廣了大批實用型科技創新成果,對工程建設起到了較好的支撐作用,并有效促進了工程建設理念、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升。

江西景婺黃高速公路祈福大橋

路域生態環境水平在公路工程質量評價中的影響越來越重
2007年,我國首個科技環保示范工程——湖北神宜科技環保示范工程建成通車,其也是湖北省第一條生態景觀路,為保護沿線生態環境,建設標準從工可階段的高速公路降為二級公路。項目提出了“路景相融 自然神宜”的建設目標,形成了“自然的就是最美的”“科技引領、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一系列新的建設理念,同時進一步提出把“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設計的“第一追求”,把“恢復好生態環境”作為施工的“第一原則”,把“科技創新促進生態保護”作為建設的“第一動力”,把實現“自然環境原生態”作為驗收的“第一關口”,著力打造安全、通暢、環保、節約的科技環保示范路,在促進行業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中進行了有益探索。
2009年,交通運輸部公布《關于印發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政策的通知》,明確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使命、方式及主要政策,提出要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和大力發展綠色交通。為貫徹落實“兩型”公路建設要求,交通運輸部先后立項實施了湖南長湘高速公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科技示范工程、江西廬山西海高速公路安全綠色交通科技示范工程、云南昆龍高速公路運營節能科技示范工程及長白山區鶴大高速公路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科技示范工程,有力地推動了公路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及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四新”的推廣和應用,在“兩型”公路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其中,2011年建成通車的江西廬山西海高速公路安全綠色交通科技示范工程,緊密圍繞安全、綠色兩大主題開展了“1項科技攻關、2項集成創新、33項推廣應用”系列工作,提出了“交通安全與環境安全協同保障,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的工程建設理念,研發了水環境敏感區高速公路運營期危化品運輸事故環境風險防控關鍵技術,建立了一套綠色公路建設技術評價體系,建設了當時全國最長的路橋面徑流收集處理系統,實現了路面雨水徑流的全收集、全處理;成功打造了全國第一個綠色(低碳)服務區——廬山西海服務區,修建了當時國內最長的高速公路排水降噪瀝青路面,建設了一個集中展示安全、綠色交通的科普基地,顯著提升了綠色公路建設和交通安全保障理念及技術水平。
交通運輸環境保護試點
2012年,交通運輸部印發《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了行業環保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行業環保監管體系建設、行業環保科研體系建設、行業低碳技術應用和推廣、公路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水路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廢棄物循環利用七大主要任務,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交通運輸業制定了行動方案。

四川省川主寺至九寨溝公路
為貫徹落實該規劃主要任務,交通運輸部組織實施了“十二五”環境保護試點建設專項,試點內容涵蓋了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絡、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和保護、高速公路服務區清潔能源與水循環利用等方面,山西省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青藏公路生態建設和修復試點工程、黃黃高速公路二里湖(南區)服務區清潔能源和水資源循環利用等試點工程首批獲得立項。其中,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和保護、高速公路服務區清潔能源與水循環利用試點,針對部分早期建設或涉及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的既有交通基礎設施進行。“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共組織實施完成63個環境保護試點建設項目,其中以邊坡、取棄士場生態修復為主要內容的公路生態建設和修復試點工程20個,修復總里程近1300公里,修復總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米,促進了荒漠區、高寒區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修復技術的探索和創新;高速公路服務區清潔能源和水資源循環利用試點工程16個,在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方面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
這次環境保護試點建設專項行動,是交通行業第一次組織實施的既有交通基礎設施環境保護“補短板”行動,推動了交通運輸環境友好程度的逐步改善。
交通運輸節能減排示范
2011年,交通運輸部印發《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提出,不斷深化“車、船、路、港”千家企業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深入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研究工作,組織做好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城市試點,繼續開展節能減排示范工程和節能產品(技術)評選推廣活動。為此,財政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了《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由中央財政從一般預算資金和車輛購置稅交通專項資金中安排適當資金用于支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累計支持了六批共896個部級節能減排示范項目。
2013年,交通運輸部發布《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指導意見》,首次針對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和郵政各領域綠色發展做出統籌安排和總體部署,提出要加快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運輸行業,實現交通運輸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自2013年起,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啟動了三批共22個綠色循環低碳公路主題性項目,里程累計達到4300公里,例如G4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京石段和石安段、吉林省鶴大高速公路及廣東省廣中江高速公路等首批獲得專項資金的支持。此外,交通運輸部還組織開展了低碳公路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公路建設、運營及養護能效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等級及評定方法、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項目溫室氣體減排量核證方法(ETC和溫拌瀝青項目)等綠色循環低碳公路的內涵、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研究,出臺了《綠色循環低碳公路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申請項目節能減排量或投資額核算技術細則》,研究建立了綠色交通制度框架和指標體系。通過綠色循環低碳公路主題性節能減排示范項目的實施,推動了以集約、節約、循環、低碳為主題的綠色公路建設。

國家的重視讓越來越多的人才和資金匯聚到公路環保領域
2013年,我國首部綠色公路評價標準——云南省地方標準《綠色公路評價標準》(DB 53/T 449-2013)發布,該標準建立了一整套可持續發展公路的評價體系,涵蓋了高速公路、一級、二級公路從立項到運營等各個方面內容,填補了我國公路交通領域同類技術規范的空白,為科學合理實施綠色公路評價提供了重要技術依據。
(2014年至2020年)

綠色公路建設正逐步深化,其有關政策規劃也在同步推進。
這一時期為綠色公路建設的深化階段,交通運輸部出臺了綠色公路建設政策與規劃,建立了綠色公路評價標準,組織實施了三批共33個綠色公路建設典型示范工程,研發與推廣了大量綠色公路“四新”應用,開展了美麗公路建設先行先試,有力推動綠色公路發展進入新階段,賦予綠色公路發展新內涵,建成延崇高速公路、云南小磨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及江西廣吉高速公路等一批綠色公路和浙江省美麗經濟交通走廊。
政策頂層設計
2014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提出,加快發展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簡稱“四個交通”),指出綜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關鍵,綠色交通是引領,平安交通是基礎,四個交通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的有機體系,為交通運輸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交通運輸部印發《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十三五”發展規劃》,確立了“到2020年,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的發展目標,提出了推進交通運輸節能降碳、強化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全面開展污染綜合防治、推進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加強節能環保監督管理、服務國家發展重大戰略六大主要任務,決定繼續組織開展綠色交通示范創建,為“十三五”時期行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為踐行綠色交通,完成《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十三五”發展規劃》目標,推進綠色公路建設,交通運輸部于2016年7月印發《關于實施綠色公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綠色公路的發展思路和建設目標,提出了五大建設任務,決定開展五大專項行動。此次綠色公路建設的提出是按照系統論和周期成本思想,以工程質量、安全、耐久、服務為根本,堅持“兩個統籌”(統籌公路資源利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態影響、運行效率、功能服務之間的關系,統籌公路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管理、服務全過程),把握“四大要素”(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節能高效、服務提升),以理念提升、創新引領、示范帶動、制度完善為途徑,推動公路建設發展的轉型升級。此外,各省份相繼發布了省級綠色公路建設實施方案,云南等省份印發了攻關行動計劃,部省聯動強化頂層設計,為推進綠色公路建設提供了行動綱領。針對“推進鋼結構橋梁的應用”“積極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新技術”“拓展公路旅游功能”等建設任務和專項行動,交通運輸部先后印發了《關于推進鋼結構橋梁建設的指導意見》(2016年)、《關于推進公路水運工程BIM技術應用的指導意見》(2016年)、《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2017年)等文件,提出了具體的推進措施和要求。
2017年,交通運輸部印發《推進交通運輸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要求行業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交通運輸生態文明建設,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交通運輸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同年印發的《交通運輸部關于全面深入推進綠色交通發展的意見》提出,構建綠色交通制度標準、科技創新和監督管理三大體系,推進運輸結構優化、組織創新、綠色出行等七大工程,為全行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更明確的工作方向。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確立了“2035年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高,2050年綠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發展目標,提出了“綠色發展節約集約、低碳環保”等九大任務,要求強化交通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建設綠色交通廊道,賦予了綠色公路建設新的使命。
技術標準研制

組圖:綠色公路的“綠”,是從路域環境的綠,到品質工程的“綠”。
2018年,《綠色交通設施評估技術要求 第1部分:綠色公路》(JT/T 1199.1-2018)、《綠色交通設施評估技術要求 第2部分:綠色服務區》(JT/T 1199.2-2018)頒布實施,提出了“綠色理念、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節能低碳、品質建設、安全智慧和服務提升”七類綠色公路評估的一級指標,建立了我國綠色公路與綠色服務區的評估標準。2019年,交通運輸部公路局組織編著并出版了《綠色公路建設技術指南》,系統總結了綠色公路的理念內涵,聚焦設計和施工的相關專業領域,闡釋了綠色公路建設的技術方案,進一步完善了綠色公路建設的技術支撐體系。此外,廣東、云南、江西及山西等省份制定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公路建設技術指南與評價標準,形成了行業與地方標準協同的綠色公路建設與評價技術體系。
試點示范
自2016年起,交通運輸部確定了三批共33個綠色公路建設典型示范工程,項目類型涵蓋了高速公路、獨立大橋及普通國省干線公路,項目性質包括了新建和改擴建。至2020年底,延慶至崇禮高速公路北京段、銀川至昆明高速公路昆明至磨憨聯絡線小勐養至磨憨段、沈陽至海口高速公路莆田至炎陵聯絡線廣昌至吉安段等10個部級綠色公路典型示范項目建成通車試運營。同時,湖南、廣東、河南及四川等16個省份開展了省級綠色公路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福建省深入推進綠色公路建設與品質工程打造協同創建的“雙創”行動。這些典型示范工程均具有一定社會影響、路網功能明確、沿線區域自然環境特點突出、工程具有代表性,在綠色公路建設方面特色與亮點突出,通過以點帶面,為全行業推行綠色公路建設積累了經驗。
2020年,交通運輸部陸續批復了湖南、河南、河北、湖北、浙江、江蘇、廣西、山東、陜西、福建、上海、廣東、安徽、江西、吉林、四川、山西、云南、內蒙古等省份的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實施方案,這些省份試點方案中均提出了推進綠色交通發展,貫徹節能環保低碳發展理念,降低用能成本,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等內容,綠色公路進入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的新階段。
綠色公路“四新”應用
在綠色公路建設中,交通行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驅動與支撐作用,積極研究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新工藝”,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產品,濕地保護、動物通道設置、能源高效利用及節能減排、路域生態防護與修復、公路碳匯建設及公路服務區旅游服務功能提升等新技術研發提速的同時,以廢舊橡膠為代表的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和隧道洞渣等廢舊材料再生循環利用技術、建筑信息模型(BIM)新技術、隧道節能照明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等節能技術與清潔能源、裝配化施工、穿越敏感水體路段的徑流收集與處置技術及綠色服務區建設等大量“四新”應用得到廣泛推廣,有力地支撐了綠色公路的建設。

“四新”應用是綠色公路建設的重要抓手。
美麗公路建設先行先試
2014年,浙江公路交通超前謀劃,提出了創建美麗公路的發展思路和目標,作為“十三五”全省公路交通工作的主抓手。2015年7月,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印發《浙江省創建美麗公路“五個一萬”工程實施意見》,將“設施美、環境美、秩序美、服務美、行風美”作為美麗公路建設的主要任務,美麗公路建設在全省全面鋪開。在美麗公路建設過程中,浙江省創新提出了“美麗公路+特色經濟”“美麗公路+鄉村旅游”“美麗公路+歷史人文”“美麗公路+休閑體育”“美麗公路+養生健康”等發展模式,通過貼近、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形成了美麗公路建設的長效機制。
2017年,浙江省湖州市發布首個地市級《美麗公路建設規范》,積極探索“美麗公路+”的發展模式,為美麗公路建設標準提供了借鑒。2018年6月,湖州又印發全國首個美麗公路建設總體規劃——《湖州市美麗公路總體規劃》,全市“一核、兩軸、四線、多點”的美麗公路藍圖初具雛形。2019年,交通運輸部公路局批復了《湖州市全國美麗公路建設先行先試實施方案》,要求湖州市在綠色公路框架下探索美麗公路建設,為推動全國公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2020年,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浙江省開展構筑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同意將“打造美麗經濟交通走廊”作為重要試點內容之一,包括:將“修一條路,造一片景,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的理念貫穿于交通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管理全過程;圍繞優化城鎮布局、發展全域旅游,以自然風景走廊、科創產業走廊、生態富民走廊、歷史人文走廊等為載體,打造美麗經濟交通走廊,串聯省級示范特色小鎮、AAAA以上旅游景區、國家公園、國家級歷史名鎮和歷史文化名村;注重典型示范引領,打造美麗經濟交通走廊達標縣和精品示范走廊。綠色公路進入美麗公路交通強國試點新階段。
此外,云南省公路局于2017年發布《云南美麗公路旅游線規劃》,計劃用15年時間,建成9000公里的七彩旅游環線。2019年,怒江美麗公路全線通車試運行,項目主線全長288.3公里,慢行系統(騎行道、步道)全長321公里,是國省干線美麗公路建設方面又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在綠色公路的基礎上,各地開始了美麗公路的試點。

江西景婺黃高速德興樞紐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交通運輸行業進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是“十四五”公路交通綠色發展的首要任務,建設綠色交通廊道、構建生態化路網、深入打好交通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十四五”綠色交通的具體舉措。為此,宜從四方面做好“十四五”公路綠色發展工作。
做好《交通運輸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公路水路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的任務分解落實,提出新發展格局下綠色公路建設的內涵、要素、路徑及評價方法,構建表征綠色交通廊道與生態化路網的指標體系,揭示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向綠色化變革的技術途徑和方法,構建新一代公路基礎設施綠色化建造技術指標體系。
鏈接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文件公路事業生態發展基調漸明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將“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確定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主要任務之一。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重點實施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等“碳達峰十大行動”,要求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在大氣、水及土壤污染攻堅戰的基礎上,增加了“深入推進碳達峰行動”“加強大氣面源和噪聲污染治理”主要任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與污染防治攻堅戰相關政策文件密集出臺,為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確了目標任務。
2021年是交通運輸“十四五”規劃之年,這一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將綠色集約作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發展目標之一,提出了“推進綜合交通統籌融合發展”“推進綠色發展和人文建設”等主要任務,要求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能源網融合發展、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構建生態化交通網絡。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提出,實施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行動,開展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近零碳交通示范區建設。這一年的10月,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綠色交通專項規劃——《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公布,確立了“綠色發展水平總體適應交通強國建設階段性要求”的規劃目標,提出了“優化空間布局,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等七大主要任務,為綠色交通支撐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指明了方向。
以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為契機深化綠色公路建設,以高速公路改擴建、國家重大戰略通道建設、生態敏感脆弱區公路建設、公路維修與養護工程為重點,打造一批綠色公路建設交通強國試點項目。加快“交通+光伏”等交能融合技術的推廣應用,打造若干具有一定發電規模、碳減排潛力較大的智能光伏交通示范工程。因地制宜推進新開工的高速公路全面落實綠色公路建設要求,鼓勵普通國省干線公路按照綠色公路要求建設,引導有條件的農村公路參照綠色公路要求協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
做好原生植被保護和近自然生態恢復、動物通道建設、濕地水系連通等工作,推動公路交通基礎設施標準化、智能化、工業化建造,加強服務區污水、垃圾等污染治理,鼓勵老舊服務區開展節能環保升級改造,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固碳能力,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旅游公路、旅游服務區。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行業監管,研究出臺《關于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全過程監管的指導意見》,組織開展交通行業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工作。

江西景婺黃高速江灣至溪頭段

蔗渣纖維在G75蘭海高速廣西欽州至北海段瀝青表面層應用。煒安 攝
加大公路綠色智能化建造與維養、生態化工程構造物建設、路域生態廊道建設與綜合立體復合交通噪聲污染治理等綠色公路建設技術研發力度,依托交通運輸科技示范工程強化節能環保技術集成應用示范與成果轉化。加快既有公路工程建設技術規范向綠色化轉型,加強綠色公路建設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標準的有效供給,研制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碳排放核算、監測、評估及控制技術等方面的重大關鍵技術標準,推動綠色公路建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