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胡令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點一滴見初心。在這一年多的駐村時間里,關心村民冷暖、解決村民困難、謀劃村級產業……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和新關村的一份子,石楊用自己樸實的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甘愿做鄉村振興路上的“鋪路石”。

石楊(左)走訪村民。沈長志 攝
2021年的“五一”長假過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鼓揚鎮新關村來了一位特殊的“村民”——駐村第一書記石楊。
新關村,位于長順縣鼓揚鎮南部,距鎮政府駐地鼓揚鎮10公里,這里耕地面積少,屬于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深山區、石山區,曾是長順縣2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駐村以來,作為都勻公路管理局工程干部出身的石楊,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立足村里實際情況、緊抓駐村隊伍建設,凝聚力量、拓寬思路,經過不懈努力,一步步實現著新關村產業新突破,帶動村民務工持續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新關村的“振興路”開了一個好頭。
新關村村委會辦公地點由廢棄的原新關小學教學樓改造而成,由于修建年代較早,房屋整體陳舊、辦公設備不足,特別是工作隊員所住的房間,“雨天漏水、晴天掉灰”的情況時有發生。
面對如此環境,石楊下定決心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改善辦公和居住環境,強化村委會陣地建設。他積極向“娘家單位”都勻公路管理局申請資金,用于改善辦公環境,制作上墻資料,購置新辦公電腦、打印機等,同時還爭取到單位捐贈的辦公桌椅10套。
“辦公室是我們一天之中待得最久的地方,好的辦公環境,不僅能夠很好地提振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員的精神,同時也讓前來村委會辦事的村民心情愉悅,提高大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看著煥然一新的村委會,石楊欣慰地對駐村工作隊員說道。
進出新關村只有一條通村公路,由于年久失修,其中有一段長50米左右的路面損毀十分嚴重,坑洼不平、常年積水。村民不管是開車還是步行,都需要小心翼翼,摩托車在這里“摔倒”也是常有的事。
眼看春節逐漸臨近,外出務工的村民和放寒假的學生要陸續回來了,面對即將到來的大批人流,石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立即行動起來,向都勻公路管理局黨委匯報情況,申請使用駐村工作經費修復損毀路段。得到批復后,石楊歡欣鼓舞,迅速與村支兩委一起采購水泥、砂石等材料,僅用了兩天時間,就組織完成了該路段的修復工作,保障了全村百姓的安全出行之路。
在新關村,不管是帶困難村民到縣城看病,還是為摔傷的村民送藥品、接送留守老人到鎮里辦社保卡等生活細微之事,都留下了石楊的蹤影,他用行動一點一滴地溫暖著新關村百姓的心。
“現在,村里面很多村民遇到困難,都會第一個想到他,不管大情小事,石書記也總是‘來者不拒’,真心真意為大家想盡辦法、解決困難。”駐村工作隊同事程金晶一邊說,一邊豎起大拇指。
踏實辦實事的石書記同樣得到了村民們發自內心的認可,說起石楊,村民王正昌也總是連連稱贊:“現在村里老人居多,年輕力壯的年輕人大都出去掙錢了,我們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瑣事都會去麻煩小石書記。他對我們很好,感覺就像自家孩子一樣。”
石楊還特別關注村里的學生,2021年12月,他向愛心企業爭取到了嶄新的196雙童鞋、150件羽絨服,全部捐贈給新關村16歲以下的孩子,為孩子們在寒冷的冬天添上了一份關懷與溫暖,守護著農村學子漫漫求學之路。
新關村地處偏遠,交通極其不便,加上貧瘠的自然環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里的各項發展。村里壯勞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留下的老弱婦孺每年除了種一點玉米,養一兩頭豬、喂幾只雞以外,基本沒有其他的謀生之路。
駐村期間,石楊經常去村民家串門,一邊嘮家常熱絡感情,一邊開始工作摸排。“新關村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寨,全村有221戶共970人,村里常住人口并不多,留守在村的多為老婦幼;千方百計發展產業,是讓村民持續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對于如何讓村民增加收入,石楊也有著自己的見解。
通過貴州省金西監獄的介紹,石楊與貴州磁宇有限公司取得聯系并達成協議,為新關村引進了一條手工制品代加工生產線,讓全村留守婦女在閑暇時多了一條增收渠道。
鄉村要振興,關鍵看產業。石楊剛來到新關村不久,便開始謀劃村級產業項目,面對一些村民提出的疑慮和擔憂,石楊也會耐心解答,講解政策。石楊鉚足一股釘釘子的勁頭,帶領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齊心協力,陸續開展市場調研、土地流轉、資金申請、聯系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工作,最終實現了新關村產業項目新的突破。
“這是有史以來新關村第一次組織實施種植產業,20畝馬鈴薯種植項目、20畝水果玉米種植項目、100畝紅薯種植項目,石書記不僅為項目找來了啟動資金,更重要的是為我們找到了銷售渠道,定價統一收購,銷路有了保障,增強了我們村發展產業的信心和決心,我們打心底感謝石書記。”村支書王綺衡提起新關村的產業激動不已。
產業的順利實施,在為當地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時,對村民主動就業也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如今,村民收入增加了,集體經濟創收了,村民的顧慮也打消了,很多村民紛紛表示要參與來年的項目種植。截至今年6月底,新關村實施的3個產業項目,累計帶動村民就近務工1000人次左右。

新關村馬鈴薯獲豐收。王珊珊 攝
“自從發展村里產業,我們不僅能到基地務工賺錢,還能照顧家里,輕松又方便,這一切還得感謝我們的駐村第一書記石楊同志。”面對如今的變化,村民王應朝喜笑顏開。
“我的愛人是長順縣紀委工作員,加班加點晚回家是常事,由于無暇顧家,女兒在1歲多就送去了托兒所,現在小女兒馬上3歲了,大女兒正在讀小學。”每當談起家庭,石楊心里滿是愧疚。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石楊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村里,對家里的照顧自然少了,但卻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我們全家都支持石楊的工作,家庭我會盡全力照顧好,兩個女兒我也會教育好,希望他在新關村駐村不要總是擔心家里,一定做好自己的工作,多為村民謀利益。”石楊妻子羅紅梅這樣說。
“我的為民初心不會改變,舍小家為大家是值得的、是幸福的。我只是希望自己在這里駐村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都是充滿意義的!”話雖簡短,卻是石楊內心深處最真誠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