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向煜

區域率先發展是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呈現出時間上的非同步性、空間上的相對集中性和發展上的擴散性。從28年前落子蘇州城東興建工業園區,到新時代謀劃實施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都是黨和國家在現代化發展規律指引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路線圖”。
從一片洼地到“金雞湖畔談經濟、獨墅湖畔好讀書、陽澄湖畔宜養生”的獨特布局,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園區“殺出了一條血路”,用不到30年的時間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歷程,成長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已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和蘇州現代化發展的縮影。
如今的蘇州工業園區,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來,從“高”到“更高”,從“出色”到“卓越”,挑戰只會更大。越是到關鍵時刻,越是要秉持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創未來之新。
“蘇州工業園區是世界看中國、看江蘇、看蘇州的重要窗口,是江蘇六個‘社會主義現代化試點’中唯一的開發區?!碧K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林小明在第六屆“智論蘇州”高層論壇上表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園區新實踐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保持戰略定力,又要有使命意識。蘇州工業園區將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堅定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信心決心,加速推進“四個一流”,即一流的產業新區、一流的開放名區、一流的創新園區、一流的中心城區建設,充分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園區圖景。

從蘇州主干道干將路一路往東,走過東環路,便能看見一座名為“窗口”的雕塑,再往東,中央公園廣場前,雕塑“合作”靜靜矗立在那兒,繼續向東而行,金雞湖畔的“圓融”雕塑早已被人熟知。
三座形態各異的雕塑,不約而同彰顯著蘇州工業園區的標識度極高的城市品格——開放,當然,開放也是這座城市最大的優勢。從中新合作到國際合作、從學習借鑒到品牌輸出,近30年來,園區不斷豐富合作內涵,拓展合作領域,開創了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的新模式。
織密天下“朋友圈”。從1994年,園區工商局為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有限公司頒發的“00001號”營業執照,到如今集聚各類外商投資企業近5000家,97家外資企業被認定為省、市各級總部機構,獲批全省唯一“省級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十年來,園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145億美元,目前已有10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項目166個,利用外資“優等生”實至名歸。
不僅是高質量“引進來”,還有高水平“走出去”。近年來,園區搶抓“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機遇,積極參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設立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支持500余家企業到58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布局;同時在蘇州相城、吳中和江蘇宿遷等地設立各類合作園區12個,不斷輸出經驗品牌,拓展發展空間。
“改革”同樣是園區的金字招牌。從單項突破到集成創新,園區至今已形成“中國首個”“中國首批”“中國首創”“中國唯一”改革創新成果40多個,省內市內的先行先試更是不勝枚舉。
緊抓機遇,自我加壓、自我革命,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2019年,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設立,其中全部位于園區的蘇州片區面積為60.15平方公里。起跑就是沖刺,三年來,蘇州自貿片區堅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與國家級開發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疊加聯動優勢,累計形成全國全省首創及領先的制度創新成果170余項,其中10項在全國復制推廣,38項在全省示范推廣,106項在蘇州片區聯動創新區復制推廣落地。
緊抓改革與開放這兩張“王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園區將繼續堅持全方位、多領域的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好地展現改革的胸懷和智慧,持續提升城市能級、不斷創造發展機遇,乘風破浪,努力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

梳理蘇州工業園區28年的前進軌跡,我們清晰發現其發展的歷程,實際上就是創新體系日益完善、創新資源不斷集聚、創新產業加速成長的過程。
邁入21世紀,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園區十分清楚,要提升區域開放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最關鍵的元素就是科技創新。2005年,園區大手筆開始實施“產業升級”“科技跨越”“服務業倍增”三大行動計劃,并從“引資”向“引智”轉變,曾經的制造業高地,開始加速集聚全球創新資源要素,陸續引進中科院蘇州納米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系統醫學研究所等“國家隊”和微軟蘇州研究院、蘋果研發中心等“國際隊”,落子獨墅湖畔,設立科教創新區,打造名校走廊。目前,園區已累計集聚大院大所36家、知名高校33家,產學研在這里融合共生,為創新發展貢獻動能。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在“引智”的同時,園區開始布局一批面向產業創新的載體,國際科技園、生物醫藥產業園、蘇州納米城、騰飛創新園……橫空出世,成千上萬家科技型創新企業從這里出發,走向全國乃至全球。
俞德超的信達生物,從2011年創立到2018年其自主研發的PD-1抗體藥物“信迪利單抗注射液”正式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用了7年時間;江必旺創辦的納微科技,從成立到登陸科創板,并在上市當日就創下了漲幅超過1200%的紀錄,用了14年時間;劉圣的旭創科技,從2008年創立時的“一窮二白”到2021年其參與的“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關鍵技術及成套工藝”項目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用了12年時間……
創新讓園區企業嘗到了“甜頭”,也讓園區企業越來越熱衷于創新,即使是在全球經濟遭遇高度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依然以加強創新力度應對,研發投入不斷增長。在重視創新、舍得投入研發的風氣下,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密度喜人。截至2022年12月,園區擁有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48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3500家,累計培育各級瞪羚及瞪羚培育企業超600家,各級獨角獸及準獨角獸企業超100家。
聚沙成塔,突破創新。園區高??蒲袡C構從少到多、快速成長,園區企業從“跟跑”到“領跑”,創新基因深深烙印在產業升級轉型的進程中,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日漸完善,創新答卷越寫越精彩。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才引領驅動的現代化,是人才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現代化。
人才興,城市興。人口是城市發展格局演化的一種縮影,也為觀察城市發展的另一種思路。
過去十年,園區人口規模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十年來,每年有超4萬名本科生涌入園區,且數量逐年增長,區內93.8萬就業人口平均年齡僅32.3歲,大專及以上人才總量從19.5萬人攀升至50萬人,增幅達到156%,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550人。同時,園區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不斷攀升,6.1萬人這個數據是2012年的四倍之多。值得一提的是,區內的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專家達到了219人,形成了一支引領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頭雁隊伍。“洋蘇州”的外籍常駐人才也從2012年底的5544人躍升至1.2萬人,占全市一半,海歸人才從3000人增至近1.3萬人,占全市五分之一。
這些數據足以說明,園區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對于各地人才有著強大的吸引力,也從側面證明,園區在過去10年是一個蒸蒸日上的區域,年輕人紛紛用腳投票,選擇來到這里奮斗打拼,期冀可以獲得人生事業的豐收。
多年來,為了聚天下英才為我所用,園區圍繞“2+3+1”產業體系,繪制“重點產業人才圖譜”,迭代升級“金雞湖人才計劃”;推出全國首個以產業分類的國際職業資格比照認定職稱資格目錄,構建科學精準的人才評價機制;在全省首創生物醫藥工程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標準、首開生物醫藥工程高級職稱評審通道,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暢通了生物醫藥“第一資源”的成長通道;出臺外國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務19項舉措,試行長三角外籍高端人才互認,建立全省首個外國人才工作、居留許可“單一窗口”,開通“人才專線”暢通高端人才國際網絡信息通道……
人才招引不僅要有好的政策,更要有“吸金石”。園區緊扣產業發展,堅持以產興才、以才促產,推動產業與人才同頻共振。目前,園區已集聚科技創新型企業9000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十年前的400多家增加至2000多家,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毋庸置疑,園區正在成為人才的理想之城。
引才,更要留才,加快提升城市品質,無疑是重要砝碼。當前,園區正在從基礎教育、醫療健康、文化休閑等方面,為人才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
園區基礎教育從萬余名學生、1400余位教師“小而弱”的底子起步,逐步成長為服務120余萬人口、擁有18萬基礎教育段學生和1.4萬教師的教育強區,高質量發展之路有目共睹。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優化。獨墅湖醫院一期建成、二期項目有序推進,星海醫院擴建項目開工建設,星浦醫院、公共衛生中心以及一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建成啟用,形成了具有園區特色的“一體四翼多支點”的公立醫療服務體系。不僅如此,健康園區建設走在前列,全國首批托育示范點建成啟用,常態化、普惠性提供免費體檢及疾病篩查,年均25.2萬人次,居民預期壽命等健康指標保持發達國家水平。
隨著城市發展邁入更高階段,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為此,園區聚焦居民生活,不斷優美城市環境、精細城市治理外,還以高品質、多頻次的城市藝術生活為宜居“加分”。音樂廳、劇院、美術館……不同的藝文空間,讓人們很容易遇到自己喜愛的演出或展覽中。
通過對人才服務“加碼”,打造了安居樂業“幸福鄉”,此心安處是吾鄉。為了讓人才愿意來、想要留、能扎根,園區既有政策福利的“硬舉措”,也有重才惜才的“軟環境”,讓各類人才都有施展才華的舞臺,讓他們的出彩成就園區發展的精彩。
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一直是蘇州工業園區的使命。邁向“而立之年”,園區必將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繼續當好排頭兵、先行者,更自覺地著眼全局、勇于探路,主動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直面新時期各種挑戰,在新征程中接力跑好這一棒的高質量,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這張絢麗畫卷中演繹出更精彩的“園區故事”。
心懷未來,逐夢前行。一個更加美好燦爛的園區正躍然于紙上。
再過3年,到2025年,那時候的園區,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世界一流自貿試驗區建設將取得重大進展,蘇州城市新中心功能明顯增強。
再過13年,2035年,到那時的園區,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世界一流自貿試驗區、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
再過28年,2050年,到那時的園區,將全面建成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園區、面向未來的魅力宜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