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孝聽
“這里的冬天冷嗎?被子帶多厚?”“學費到底值不值得?”“英語口語不好怎么辦?……”每年夏天,各所高校錄取通知書會陸續寄往各省市的考生手中,這些等待入學的新生們、即將“放飛”孩子的家長,在激動欣喜之余,也會有一系列的問題接踵而至:地域的差異,陌生的環境,沒有新朋友,該如何適應新生活?

為幫助大一新生更快適應大學環境,西交利物浦大學開展的學友計劃以朋輩互助的形式,通過優秀的朋輩學長的交流和指導,幫助低年級國內、海外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困難,規劃大學生活,實現自我發展。這樣一來,新生們很快便能在這座新的城市找到歸屬感。
對于每一位來到蘇州的陌生人如此,對于語言不通的外籍友人來說更是如此。來自馬來西亞的西浦智能工程學院院長林永義對此深有體會,無論是初來乍到之時還是在此安居樂業十年有余,舒適是他最直觀的感受。近一小時的采訪,他多次提到包容,在他眼中,蘇州工業園區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國際化城市,極具吸引力。
蘇州連續十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園區常住境外人員約占全市的50%,這座城市到底有著哪些獨特的魅力呢?林永義直言這里國際化程度高,外國人初來乍到,心理落差很小。
其實早在18年前,他因公出差曾到訪過園區,當時的第一印象是這里的很多地方都在開發建設中,眼前看見的是一片“未來”。3年后,當他以西浦教師的身份再次回到園區之時,城市化模樣愈加明顯。他說:“來到蘇州,愛上蘇州,這段旅程讓我倍感欣慰,因為蘇州讓人有家的感覺。”
其實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園區在很多管理、服務、標準方面都接軌國際。林永義在園區十多年,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見證彼此變得越來越好。“無論是公共設施還是相關職能服務,園區對國際友人十分友善,服務也很超前。一站式服務中心能夠提供英文服務,方便外籍人士辦理相關業務;鄰里中心社區工作站能夠滿足護照登記需求;蘇州工業園區官網有清晰的英文指引,告訴你‘簽證去哪里辦’‘疫苗在哪里打’……”他感慨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讓他感覺很舒適。
就在今年,他拿到了永居證。他開玩笑說自己是“地球浪子”,“漂流”過太多國家,辦理永居證需要搜集各國的無犯罪記錄,在園區公安局、出入境中心、西浦等相關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簡化了很多手續,減少了不必要的麻煩。溫暖的蘇州味,讓林永義倍感欣慰。
一流人才生態成為蘇州面向全球招才引智的強磁場,園區作為中新合作的典范之城,開放創新,會聚來自世界各地的英才,當記者問及“一流的人才生態需要具備哪些要素?”林永義回答:“對我來說,因為工作變化,從英國來到中國,最先關注到的一定是工作環境,西浦是一所國際化大學,首先能保證工作語言交流順暢;當然,國際教育是國際化必備要素,對外教來說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此外,學校地處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集聚世界英才,國際化包容度較高,很多外國友人的親屬也一起來到園區生活,使得這邊形成了一定的國際氛圍。”
林永義的太太是中國人,所以他更加容易融入到當地生活圈,而如果想在園區尋找老外圈子,湖濱新天地那一帶是他們較為喜歡的聚集地。在蘇州的外國友人自發成立了救濟流浪狗、紅十字會等組織,感興趣的都可以加入他們。
除了國際化氛圍,蘇州的公共安全、公共設施配套、醫療衛生、城市環境等方面也令林永義贊嘆不已,“在這里我感到很安全,做事情也很方便,生活節奏更加舒適,幸福感很強。每當我心煩氣躁的時候,去姑蘇區看看小橋流水,看看古建筑,便能夠冷靜下來思考,再回到現代化的園區打拼,累了就去家門口的金雞湖步道散散步,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調劑。”
林永義坦言自己十分滿意在園區的生活現狀,得知蘇州工業園區國際融合服務中心成立,他誕生了一個想法:未來這里是否可以像西浦學友計劃一樣,招募一些志愿者,為在園區生活的國際友人提供更專業更便利的服務?更或是針對他們的親屬,能在就業、教育等方面提供相關支持?甚至鼓勵更多的外國人創業并且為他們提供專項基金扶持?……
如今,中文越說越好的他儼如一個蘇州通,融入到當地生活。
目前園區各類創新資源集聚,其中不乏一些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國際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作為智能工程學院創始院長,林永義感激這片開放創新的沃土,讓一些創新元素或者想要做的事情都能有機會伸展出來。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是一種前沿方向,是一種探索未知領域的通道。西浦需要培養國際化人才,對接世界500強企業。“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西浦重塑教育理念,我們要讓學生懂得如何去學習,思考未來要干嘛。其實西浦的包容性很強,希望學生勇敢去嘗試,因為失敗是另一個成功的起步。”
為了打破大家對中國工科生“不善言談”“沉悶乏味”的固有印象,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欲,林永義想方設法地帶動大家變得活躍,變得更精彩有趣。除了學術與學院管理方面的事,他還牽頭做起了小紅書,在“小智大能”的賬號上發布智能工程學院的故事,“通過在學院平臺展示和表現自己,讓大家看到理科工的師生可以做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我們很有創造力,更具影響力。”
作為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林永義深諳歸屬感的意義,他會通過小紅書招募線下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與他面對面交流,“我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此獲得歸屬感,畢業后回想起自己的大學時光,心里面是暖暖的。”
采訪末,記者了解到林永義還是蘇州工業園區海歸人才子女學校的校外導師,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融合發展道路上探索著、實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