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婧茸 鄒孝聽 ○實習生 陶元琦
28年,滄海桑田。蘇州工業園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逐漸蝶變為開放包容,創新創業名城,更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無限向往的宜居新城。無數“小康之家”在此構想,在此印證。一個個家庭如同一顆顆星星,匯聚成園區的燦爛星河。

一邊是粉墻黛瓦,一邊是燈火霓虹。無數人見證了蘇州的跨越式發展,更見證了蘇州工業園區的非凡十年。來自美頌社區的河北人陳國慶和家人在園區生活了十余年,親眼見證了園區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在這里打造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第一次來蘇州時,在古城區游玩,看見小橋流水、古城小巷,一眼便相中了這座水鄉之城。”十多年前,遠在河北省工作的陳國慶為了尋求一個宜居的養老環境,參觀、游覽了很多城市,直到置身于“人家盡枕河,水巷小橋多”的姑蘇古城時,他才下定決心停下腳步。回家后,陳國慶第一時間便和家人商量,一起為移居蘇州做規劃,不僅為自己選定了絕佳的養老環境,還為剛畢業的女兒尋得了一座宜居之城。
剛定居蘇州時,陳國慶一家在干將路附近的古城區居住,每天都浸潤在古城的文化底蘊和典雅景致中,好不愜意。后來,陳國慶在驅車前往城東時,偶然間發現了鐘靈毓秀的金雞湖,湖面上波光粼粼,湖畔樓宇的倒影在微風拂過的漣漪中,生動地跳躍著,躍然印在了陳國慶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在全家人的深思熟慮后,毅然決定搬往金雞湖畔,經過仔細探尋后,陳國慶一家終于找到了理想的生活社區,北臨斜塘河、西望金雞湖,新的居住環境讓陳國慶十分滿意。
“我發現這里不僅景色和環境優美,在當時還實現了‘九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非常完善,正好符合我理想中的居住環境。”2013年,陳國慶開車在月亮灣附近閑逛的時候,發現這里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荒蕪,正在建設中的樓群讓他深知,這一帶將在不遠的將來迸發出無限的發展潛能。“我當時心里就一個打算,一定要搬到這附近住。”陳國慶至今依然堅定地相信自己的選擇,搬到月亮灣后的近十年里,獨墅湖畔飛速發展,小區周圍一幢幢現代化樓宇拔地而起,日益繁華,也驗證了他當初獨到的眼光。
“園區這十年發展得非常快,實干、創新、砥礪奮進、銳意進取,這些就是園區給我的感覺”,作為一個北方人,陳國慶最直觀的感受是:很多“不可能”,在園區都變成了“可能”。
“我對園區的各方面發展都很滿意,無論是文化理念還是經濟發展。”在陳國慶的印象中,蘇州工業園區和北方的城市相比,尤其是在城市規劃上,區別很大,這也展現了不同地區城市的發展方向和建設規劃。“通過我在園區這十多年的親身經歷來看,我確信,園區的建設的確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會隨意改變,這一點就很值得其他城市借鑒。”
園區的醫療、教育、交通、購物等各個方面,都有一條“主軸”在運轉,權責明晰,規劃長遠。正是這些規劃和“原則”,決定了蘇州的發展“后勁”。“園區在打造宜居、宜業方面做得非常好,公共設施建設得十分完善,公共服務也豐富到位。”陳國慶在談及社區生活時,特別強調了園區的“鄰里中心”。1998年,園區首次引進了“鄰里中心”模式,為了讓這種新型服務模式更好地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中,政府將新加坡的新型社區服務概念與蘇州當地的實際相結合,打造了集商業、文化、體育、衛生、教育等多種生活服務設施于一體的本土特色的“鄰里中心”。
“值得一提的還有園區的‘民眾聯絡所’,這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社會生活理念,我在其他城市都沒有見到過。總之,在陳國慶的觀念中,園區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都做到了方便于民,為周邊的老百姓打造了一個現代化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提供了優質的“一站式”服務。

“在蘇州,有一種開放、包容的現代化社會氛圍,無論你是哪兒人,來到這里生活后,都會受到先進生活理念的影響,不會再固守傳統的思想和做法。”
陳國慶坦言,自己一家人都很喜歡園區,家里人也都在園區工作、學習、生活,他將園區的生活環境簡單地概括為“干凈、文明、和諧”。
陳國慶剛來蘇州的時候喜歡逛園林,后來則經常和家人一起去游覽蘇州周圍的生態景觀、逛誠品書店、觀看大型演出,去藝術中心聽昆曲、京劇和交響樂,閑暇之余與家人逛逛蘇州中心,品嘗一下招牌美食。
除此之外,陳國慶和愛人算得上是社區文娛活動的“積極分子”了,不為名利,只為豐富自己的業余文化生活,傳播正能量:“就拿京劇來說,無論是八個‘樣板戲’,還是傳統題材,本質上都是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
“我以前經常去園區的老年大學上課,打太極拳、唱歌,后來在一個劇社里學唱京劇……”在一次社區活動中,陳國慶邀請了劇社的好友們一起演出了《沙家浜》的選段《智斗》。后來,陳國慶在社區的鼓勵和支持下,成立了美頌社區自己的京劇社,邀請了許多知名藝術家來教唱京劇,既活躍了社區文化生活,也為傳承和發揚國粹盡了一份力。
“今年排練的《紅色娘子軍》深受大家青睞,最后還被園區選中為代表節目,參加了‘喜迎黨的二十大《晚霞生輝——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蘇州市老干部線上文藝展演’活動。”最讓陳國慶欣慰的是,每次參加活動既能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找到生活中的樂趣,改善心情,又能和大家一起為社區發揮余熱,促進家庭和社區的和諧。“園區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便利的生活設施、開放的社區平臺,大家更應該豐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調整好心態、鍛煉好身體,認真過好每一天。”
他堅定地相信,園區在未來一定能越來越好,憑借不斷創新的“理念+制度”,園區一定能取得更多的新成果,創造更多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