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天津市胸科醫院RICU,天津 300222)
機械通氣是ICU 呼吸重癥患者治療的有效手段,可改善患者通氣狀況,但不能完全替代自主呼吸[1]。臨床對于機械通氣患者,遵循符合撤機標準患者,給予及時撤機處理[2],但多種因素會延長撤機時間,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此外,臨床機械通氣患者普遍缺乏撤機相關知識,容易產生焦慮、擔心等負性情緒等,從而影響機械通氣效果,進一步造成患者難以進行正常呼吸[3]。因此,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減少不良因素,促進撤機成功[4,5]。綜合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是對常規護理的補充、完善[6]。從理論基礎方面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具有更優的護理效果[7]。本研究結合2020 年5 月-2021 年8 月我院ICU 接診的100 例呼吸重癥患者臨床資料,觀察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在ICU 呼吸重癥患者呼吸機撤機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5 月-2021 年8 月天津市胸科醫院接診的100 例呼吸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男38 例,女12 例;年齡26~86 歲,平均年齡(43.21±7.34)歲。觀察組男32 例,女18 例;年齡24~90 歲,平均年齡(42.89±8.01)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呼吸重癥臨床診斷標準[8];②均符合入住ICU 指征[9];③均采用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護理干預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干預:①向患者講解呼吸機常規相關知識、注意事項等[10];②遵醫囑給予基礎護理;③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并及時向醫生進行反饋;④存在明顯不良心理患者,給予針對性疏導。
1.3.2 觀察組 采用綜合護理干預:①環境護理:加強ICU 病房環境管理,確保病房空氣流通,并嚴格執行、落實相關消毒工作;②基礎護理:加強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和記錄,并依據患者的病情需求,強化基礎護理內容,突出基礎護理的保障作用;③呼吸機管理:強化呼吸機消毒,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要求;對呼吸機管道內污染物及時快速清理,并定時傾倒管道上冷凝水,防止倒流現象的發生,避免其造成的不良影響;④撤機前護理:每天定時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對符合撤機標準的患者,及時向醫生報告,然后對患者進行撤機前評估,不符合撤機存在的問題患者,及時給予處理,例如因撤機緊張、恐懼患者,及時與其溝通、交流,減輕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積極配合度,同時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撤機前后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進一步促進撤機的順利進行,提高1 次撤機成功率;⑤營養支持:呼吸機依賴患者需要配合合理的營養支持,主要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方式,以確保機體恢復營養需求,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肌鍛煉,預防患者對呼吸機的依賴,為順利撤機奠定基礎;⑥撤機時護理:撤機時同樣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并給予吸氧,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對呼吸功能恢復患者,指導患者進行自主呼吸訓練,并給予積極指導、鼓勵和肯定,提升患者治療自信心;⑦撤機后護理:符合撤機標準時,快速撤機,在觀察患者生命體體征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各個導管是否出現堵塞、脫落等意外情況發生。此外,還應加強呼吸道定時濕化,及時進行排痰,有效預防感染的發生。此外,加強營養支持,確保良好的水電解質平衡,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呼吸機撤機時間、ICU 入住時間、一次撤機成功率、并發癥(呼吸機相關肺炎、氣胸、皮下氣腫)發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評分。
1.4.1 護理滿意度 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總分100 分,依次分為滿意(90 分以上)、基本滿意(60~90 分)、不滿意(60 分以下)。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2 生活質量 采用SF-36 生活質量調查表,包括情緒角色、身體健康、認知能力和社會功能4 個維度,總評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 24.0 版本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呼吸機撤機、ICU 入住時間比較 觀察組呼吸機撤機時間、ICU 入住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呼吸機撤機、ICU 入住時間比較(±s,d)
2.2 兩組撤機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一次撤機成功率為94.00%(47/50),高于對照組的80.00%(40/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03,P=0.034)。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2.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d)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d)
呼吸機是ICU 呼吸重癥患者治療期間常用的輔助呼吸裝置,相關研究顯示[11-14],呼吸機依賴是一種心理因素引起的依賴現象,會一定程度影響患者的撤機、康復以及治療。同時相關研究顯示[15],呼吸機撤機前后ICU 呼吸重癥患者容易產生不良心理,會造成撤機失敗,延長機械通氣時間。因此,臨床給予呼吸機治療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例如改善不良心理、加強呼吸肌鍛煉、強化基礎護理等,均可一定程度促進患者的順利撤機。但目前臨床不同護理干預方式具有各自的偏重點,因此臨床護理效果也存在差異[15]。綜合護理干預具有顯著的全面性和綜合性,可從多方面給予患者護理干預,尤其適用于ICU 重癥患者[16]。但是對于ICU 呼吸重癥患者撤機方面的影響尚需要臨床進一步探究證實[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呼吸機撤機時間、ICU入住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綜合護理可促進撤機成功率,縮短呼吸機撤機時間,減少ICU入住時間,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該結論與胡安豐等[18]研究結果相似,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綜合護理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干預和指導,可最大化控制不良因素,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恢復自主呼吸,縮短呼吸機撤機時間[19]。同時研究顯示,觀察組1 次撤機成功率為94.00%,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提示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1 次撤機成功率,縮短機械通氣治療時間。因實施綜合護理干預過程中可有效控制危險因素,且為符合撤機的患者做好各項生理和心理方面準備工作,例如使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實施撤機工作,從而有效提高撤機成功率[20]。在治療和觀察期間,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綜合護理干預可促進互相信任護患關系的建立,更有利于護理干預和撤機操作的順利開展。此外,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綜合護理干預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使其在呼吸機撤機前后保持良好耐受性,進而為撤機提供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縮短呼吸機撤機時間、ICU 入住時間,提高一次撤機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生活質量水平,且護理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