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是主流媒體全年工作的主線。尤其是10月份以來,主題報道守正創新、濃墨重彩、高潮迭起,大量兼具形式美感與內容靈動的融媒精品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梳理了近期學習強國、騰訊、今日頭條、百度等客戶端的相關置頂稿件,對其中主要的融媒報道類型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嘗試探討其中的創新性突破,以期對融媒產品與重大主題報道進一步融合帶來啟發。
黨的二十大報道是近年來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經歷過“大浪淘沙沙去盡,沙盡之時見真金”的過程,如今的融媒產品經典形式運用已趨于成熟,鑒于黨代會報道的特殊性與重要性,以下融媒形式被廣泛使用。
視頻產品是重大主題報道中的“必選項”,也是主流媒體搶灘新媒體輿論陣地的有力抓手,在眾多黨的二十大報道的視頻產品中既有3分鐘左右的短視頻,也有不少10分鐘左右的中視頻,甚至出現了單篇長達50分鐘的長視頻。縱觀本次報道中涌現出的大量優秀視頻產品,或高屋建瓴、催人奮進,或工筆細描、感人至深,或扎實調研、引發共情,或權威闡釋、綱舉目張。主流媒體用力、用心、用情聚焦主題主線,推出了大量精彩的視頻產品,有力有效履行了黨的意識形態重鎮職責使命。
視頻類產品貫穿了整個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報道的全過程,進入10月份之后,精品視頻尤其密集,不少作品將高超創意和深刻內涵完美融合,令人拍案,凸顯了近年來融媒體發展對重大主題報道的有力助推,讓原本“高冷”的內容變得通俗易懂、震撼視聽,引發普遍共情共鳴。比如,人民日報創意視頻《新千里江山圖》,讓名畫《千里江山圖》“活”了起來,讓網民“一圖讀懂”十年成就。新華社創意微政論片《真理之光》,將抽象理論與生動意象融合,以震撼的視覺效果表達出真理的穿透力、引領力,展示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下文簡稱總臺)《解碼十年》以“解碼”為魂,在采集了海量權威數據的基礎上,以“衛星視角+動態大數據+新聞故事”的報道方式,讓場景隨著數字躍動,將十年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立體式、動態化呈現在觀眾面前。
黨的二十大報道主題重大,內涵豐富,涉及面廣,對理論性和專業性要求高,僅靠微視頻和短視頻很難全面展示其深刻內涵。所以,在微視頻之外,本次報道中還涌現出一批長視頻和中視頻。這類產品或舉目縱觀或多維度呈現,引領輿論的同時還發揮了普及知識、厘清脈絡、深化認識的作用。比如,新華社重磅政論片《新時代答卷》時長50分鐘,立意謀篇站位高,全面記錄十年成就,全景式展示新時代答卷,兼具思想高度與故事性,實現了“內容+技術+靈感+美學”的有機統一。總臺20集紀錄片《思想的力量》,每集10分鐘左右,選擇小切口映射大主題的報道思路,每集產品10分鐘左右,圍繞一個個具體而微的故事展開,通過生動的實踐敘事、人物故事,讓思想的力量可感可觸摸。
“系列化”的形式有力彌補了單個視頻信息承載量不足的短板,用于呈現思想理論的豐富層次。主流媒體在報道中著力從多個維度集中呈現某一項重要內容,以便讓理論闡釋更加精準到位或是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這類產品通過播發預告、整體包裝、統一風格等傳播策略,讓系列產品前后呼應、相互引流、互為補充、渾然天成,反復凸顯核心要義。比如,新華社五集政論片《我們的新時代》,分別圍繞“五位一體”的五個方面展開論述,以豐富案例支撐宏大敘事,條分縷析地闡釋十年發展成就。為了從廣闊的歷史跨度中有力聚焦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智慧、愛民為民情懷以及“天下一家”的責任擔當,新華社推出系列紀錄片《情懷》,分別以《人民情懷》《文化情懷》《天下情懷》三個姊妹篇依次呈現。通過播發預告、統一產品包裝、配發風格一致的海報等傳播手法,讓三篇報道從三個維度交相輝映。

□ 新華社報道《非凡十年:中國的十個維度》海報

□ 人民日報新聞產品《看!這就是2035年的中國》
圖片圖表類產品因其具有輕量化、信息化的特點,十分適配移動場景觀看。在黨的二十大報道中,這種形式被廣泛運用于展示新變化、新成就、新論斷、新表述。通過創新應用,圖片圖表類產品可輕量化展示大量復雜信息,不斷提升移動傳播時代重大主題報道的影響力、滲透力、解讀力、感受力。
這類產品以構圖新穎、文字提煉精準、形式靈巧接地氣為佳,不僅有嚴謹工整型、高端大氣型,還有“劃重點”型、輕松活潑型等多種形式。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構圖新穎、創意十足、內涵豐富的“神圖”吸引了廣泛關注,及時、直觀、精準地傳達出會議內容及二十大報告新表述、新概念、新論斷,備受追捧。
嚴謹工整型。黨的二十大開幕當天被廣泛置頂的新華社報道《一圖速覽二十大報告》,以“一圖讀懂”的簡潔形式將二十大報告的15個部分直觀呈現,豐富的符號元素、制圖形式、色彩搭配讓整個圖看起來端莊大氣、簡明扼要。人民日報產品《收藏!黨的二十大報告思維導圖》,將二十大報告內容轉化為一張直觀的圖表,信息全面、條理井然,被多家報紙、網站、新媒體平臺采用。
高端大氣型。人民日報產品《看!這就是2035年的中國》以相機鏡頭的意象為主體框架,把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重要信息分布在不同“焦圈”之上,列出報告的重要內容,這種頗具觀賞性的藝術呈現形式,可幫助觀眾簡明扼要地感悟報告重點、亮點,趣味感十足。
“劃重點”型。相比前兩種制圖形式的詳細周全,這類產品更加強調分眾化、輕量化,從某個具體角度切入,貴在角度遴選和創意表達。在黨的二十大開幕當天,被眾多媒體轉載的新華社產品《“數”讀二十大報告》,專門就二十大報告中一組組亮眼的數字制圖,吸引了無數目光。
輕松活潑型。以人民日報《收藏!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手賬來了》為代表,用年輕網友熟悉的手賬形式制作圖解報道,抓住報告關鍵信息針對性地設問,引導觀眾學習領會,形式活潑、親和力強。
海報類產品。包括金句海報、知識海報、數據海報等多種形式,有單圖也有組圖。新華社重磅報道《非凡十年:中國的十個維度》,配合文字報道,以20多張極具沖擊力的海報,直觀展現十個維度透視的新時代重大工程、代表性項目。新華社海報《二十大報告金句》及時提煉二十大報告的關鍵語句,高效傳播報告重點,被多家頭部平臺置頂并被媒體用戶廣泛采用。
融媒體既不是傳統媒體形式的簡單疊加,也不是用新興媒體去“消化”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貴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從這個意義上看,微博話題既滿足了一體化的融合要求,又是一種原生于互聯網思維下的新聞手段,同時還是一種影響力巨大的新聞傳播形式,因此可將其看作是一種融媒產品。
在黨的二十大報道中,主流媒體對設置微博話題高度重視,將其作為拓展傳播鏈條、擴大報道影響力、吸引流量強化輿論引導效果的有力抓手。以總臺報道《離沙漠“八步”的村莊》為例,該報道是總臺推出的20集微紀錄片《思想的力量》之一,相關話題“三代人40余年逼退風沙線30公里”在報道推出一天后登頂新浪微博熱搜榜,點擊此話題既可鏈接觀看該片,又可通過后綴的套嵌話題看到其他19集微紀錄片,起到了引流作用。片子經過“當日置頂+次日微博熱搜”得以高強度曝光,形成主流話語在新媒體輿論場的傳播強音。事實上,20集紀錄片基本上都是帶話題在新浪微博二次發酵、傳播的,一方面延伸了報道鏈條,讓報道展示出更多形式、適應更多的平臺終端;另一方面,有效延長了報道的存在時長,通過不同平臺的展示,形成同頻共振,提升了產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沉浸式融媒產品以互動參與的形式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非凡成就,或集納二十大報告要點,以較強的代入感吸引網民深度參與。一些經典產品不約而同地設計出國風元素、引入國潮玩法,實現了融媒產品形態和內容的統一,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風格清新而底蘊深厚。
《國風手繪VR|新時代中國奇游記》。新華社以國風手繪的形式在一幅畫卷上集納八個故事場景,通過解鎖任務、人物對話、成就打卡、尋找彩蛋等互動環節,巧妙呈現新時代中國的偉大實踐。
《種花家這十年 一路生花》。由央視網和抖音共同合作推出,綜合運用短視頻、互動游戲、手繪國漫等年輕態表達方式,吸引用戶上傳個人照片完成“換裝”。宣傳成就之余,滿足網友的“秀圖”需求。
國風H5《十年刊·致祖國》。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中國日報》推出國畫風H5《十年刊·致祖國》,用中國國畫回顧“中國故事”,重現過去十年的重大事件。產品可支持生成個人專屬的《中國日報》“十年刊”頭版,并可收藏和分享專屬海報。
黨的二十大報道中,主流媒體在內容、流程、呈現、渠道、傳播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創新,尤其在融媒創新方面實現新的拓展,體現出以下四個趨勢:
(一)站位高一籌:融媒精品著力打通理論脈絡、展現思想偉力、突出文化底蘊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博大精深、體系嚴密,涉及黨帶領人民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同時,新時代十年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無比恢弘壯美。如何把邏輯嚴謹、豐富深厚的內容濃縮在一個個短小精悍的產品中?本次報道中這樣一批精品力作給出了答案:在充分吃透理論、感悟思想偉力的基礎上,以高站位縱覽全局的報道思路令人撥云見日、豁然開朗。新華社就以微視頻形式對宣傳闡釋重大理論進行了全新嘗試,重磅報道《真理之光》通過構建展示真理力量的邏輯框架,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置于人類文明和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宏大歷史視野,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另外,主流媒體在報道中還自覺將黨的二十大報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傳統文化風格中尋找創意靈感,在報道治國理政理念思想的時候,注重挖掘和闡釋傳統文化重民本、講仁愛、守誠信、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觀。新華社的《江山壯麗》、中國新聞網《“人民”江山圖》突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創作理念,結合總書記提出的標志性引領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突出其中蘊含的深厚實踐邏輯和歷史邏輯。
(二)內涵深一步:創新性講好總書記的故事,講好總書記與人民群眾心貼心的故事
從追求形式新穎到追求內容的共情共鳴共振,是融媒創新持續深入的重要成果。展示十年成就和社會變革的故事,首先要講好總書記的故事,總書記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故事的總設計師,同時又跟14億中國人民一起,跟9600多萬中國共產黨黨員一道,成為中國故事的主角。把總書記的故事講好,十年非凡歷程中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就能綱舉目張。主流媒體創新性地圍繞總書記和人民的親密關系展開策劃,著力凸顯總書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和人民在一起的思想情操。在“領航”系列報道、“總書記和人民心貼心”系列報道、“一路走來的習近平”等系列報道中,都在突出總書記的人民情懷與群眾的衷心擁戴,因此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親和力。把總書記回應人民期待,一諾千金、說到做到的領袖形象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結合起來,講好總書記與人民群眾心心相印的故事,取得了共情共鳴共振的傳播效果。
(三)傳播精一度:融媒精品更加注重內容精準、形式精準、受眾精準、時間精準、渠道精準
早期的融媒精品強調各種媒體手段恰當疊加組合,對“顏值”和“靈氣”等形式美感要求較高。時至今日,走在深度融合前沿的央媒越來越發現數字科技對持續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作用。傳統新聞的影響力取決于權威性、新聞品質及報道時效,當前最具影響力的新聞產品,除了這些“素質”之外,還表現出精準匹配個性需求基礎上的及時觸達。這個變化意味著新聞傳播的底層邏輯已經變化,好的產品和好的傳播效率同樣重要。因此,融媒創新不僅要提升產品品質,更要重視運用數字技術提升信息匹配效率。當前,已有多種數字科技成果可用于提升定時、定量、定向、分類等新聞報道輔助和分析。新華網借助新華睿思大數據平臺,對《以“理”服人:十年的十個“為什么”》從主題策劃到選角到人物包裝,從產品風格到傳播渠道布局,全流程均進行了基于輿情數據的年輕化設計,靈動的創新表達、有效的傳播渠道布局使過去看來有些枯燥的理論宣傳在播發當天即取得了傳播量過億的不俗效果。
(四)形態更多元:對傳統“大制作”進行融媒加工轉化,使傳統重磅力作在新媒體平臺發出主流強音
在重大戰役性報道中,央媒時常推出體現權威性、引導力的重磅力作。專題長視頻,紀實、側記、誕生記一類的動輒上萬字的“長文”,這類產品往往因為“分量重”而表現出“體量重”的特點,但體量重的產品并不適應輕量化、碎片化、移動化的新媒體傳播渠道,精心打磨的精品報道不能發揮出和其體量、勞動付出相匹配的傳播力、影響力,這一問題多年來一致困擾著以央媒為代表的主流媒體。黨的二十大報道中,央媒對解決這一問題給出了若干較好的解決方案,通過對傳統“大制作”進行融媒加工轉化,使傳統重磅力作在新媒體平臺能傳得開、叫得響,其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得以大大提升。
1.長篇視頻配發簡版
如何讓時長較長的視頻報道適應新媒體渠道,除了碎片化加工之外,配發簡版或速覽版是一個有效方案。總臺大型電視專題片《領航》,該系列報道每一集產品時長均在30分鐘左右。該片在央視新聞、學習強國客戶端傳播時以專題形式出現,點開專題首頁可看到三個標簽,分別是“正片”“速覽”“精彩片段”,點擊“速覽”,可看到每集產品的的減縮版(時長約4分鐘)以及簡要的提示性文字內容。“精彩片段”部分更加簡潔,以時長30秒到60秒不等的長度,給精彩部分來一場“特寫秀”,讓網民了解正片拍攝背后的花絮、人文及情感溫度。
2.重磅力作的讀圖式轉化
對長篇文字報道和重磅視頻報道,配發“一圖讀懂”或信息圖,可提綱挈領,可勾勒脈絡,也可突出重點。9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發了近兩萬字的長文《木里新生》,用頭版及兩個整版的罕見篇幅,深度聚焦“木里新生”。為了推動這篇兩萬字長文的傳播與落地,人民日報專門配發《一圖讀懂人民日報長篇通訊〈木里新生〉》,以組圖形式,展示了人民日報對該報道的版面安排,并以提綱挈領的若干問題引領展示文章的各個部分,突出行文結構和邏輯,諸如木里在哪里?木里礦區綜合整治是怎樣開展的?歷經兩年整治發生了什么變化?問題之下分別以圖片形式進行回答,巧妙展示文章主體。組圖末尾配上原文的二維碼,起到引導流量、方便讀者閱讀原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