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竹,杜 濤,榮 軍,孫文強,楊 澈
(東北大學冶金學院,沈陽 110819)
為構建綠色低碳生活環境,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21 年7 月12 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鼓勵高校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建設優勢,推進多學科技術交叉融合,充分發揮高校的科技創新示范輻射作用,構建綠色低碳技術人才培養教學體系,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及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產教融合的發展新格局。目前,綠色低碳技術主要表現在碳捕集與封存,該技術是指將CO2從發電廠等大型工業排放源分離出來并捕捉,經壓縮后輸運到封存地進行地質貯藏,并實現長期與外部環境隔絕。CO2的捕集方法可分為變壓變溫吸附法、物理化學吸收法、膜分離法、低溫分離法等,儲存方式可分為地質、深海、鹽水層、礦物儲存等[1-3]。
實驗教學作為高校培養具有獨立“工程實踐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學生近距離接觸實際研究情景、實際動手操作的重要實踐環節,應充分發揮雙碳背景下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優勢[4-6]。結合課程思政先進理念,以激發學生對碳中和科學研究熱情為宗旨,擬將綠色低碳教學理念與實驗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修訂實驗內容,開設雙碳背景下二氧化碳捕集存儲特性教學綜合實驗,以期為實現國家“碳中和”目標、高校重大科技創新孵化地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吸附法具有諸多突出優點,如CO2回收率高、工藝簡單、能源消耗少、吸附劑使用壽命長、環保效益良好等。吸附法通過選用具有選擇吸附性的多孔介質來捕集CO2,例如活性炭、沸石、分子篩等。利用上述吸附劑在一定實驗條件下對CO2進行選擇性吸附,后又進行CO2脫附分離。一般把以下條件作為衡量吸附劑好壞的標準[7-12]:①使用壽命;②工作能力,變溫吸附能力及變壓吸附能力;③選擇性,指對二氧化碳在廢氣中的吸附率遠高于其他氣體;④平衡等溫線類型;⑤熱效應,吸、脫附過程熱效應越小越好。實驗選取使用壽命作為評價吸附劑性能的指標。
為充分發揮課程創新性,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學生可通過查閱相關優秀文獻,獨立實施并合成新型吸附劑,期間,實驗室提供相應實驗用品作為保障。本實驗以經高溫熱解炭化活化而成的果殼活性炭為例,來闡明吸附劑制備過程,活性炭的具體壽命取決于它的制備方法與用途。
(1)制備所需材料。①風干的果殼;②真空干燥箱,用于干燥果殼;③破碎機,用于機械破碎;④篩子,用于顆粒物篩分;⑤熱解反應器,用于熱解反應。
(2)實驗室活性炭制備流程。①原料制備,將風干的果殼(學生自選)進行機械破碎,用14 目篩子進行篩分,選取1.165 mm大小的顆粒,于真空干燥箱內120 ℃下烘干至恒重;②高溫熱解,將100 g篩分后的果殼置于熱解反應器,將密閉的熱解反應器置于馬弗爐中,以10 ℃/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熱解溫度1 000℃(熱解溫度,升溫速率可進行調整,以生成不同品味的活性炭),并在熱解溫度下保溫10 h,待熱解過程結束,經酸洗、水洗、干燥,最終形成活性炭樣品[13-14]。
本實驗使用德國耐馳生產的STA409PC綜合熱分析儀作為熱分析測試設備(見圖1),工作電壓最大為75 V,功率最大為900 W,測溫范圍為25~1550 ℃,加熱速率最大為50 K/min(理論),實驗中推薦使用20~30 K/min。該設備具有如下優點:①垂直結構,易于操作,優質氣流;②密閉系統,適用于非還原性氣氛;③溫度范圍廣;④樣品坩堝可適性廣。

圖1 STA409PC裝置實物及內部結構圖
(1)預燒坩堝。對坩堝預先進行熱處理到等于或高于需測量的最高溫度。
(2)開啟CO2氣路。(CO2純度:99.999%,體積流量:30 mL/min),開啟循環水系統及設備主機系統進行設備穩定。
(3)測定空白基線文件。待設備穩定后,在設定的溫度程序下,對樣品坩堝與參比坩堝實施空運行分析,得到儀器背景測試曲線。
(4)裝樣。將約10 mg 制備吸附劑輕放入坩堝,并裝入近端樣品架,遠端為參比坩堝,樣品量一般不超過坩堝容積的2/3。
(5)測量。打開基線文件開啟樣品加修正模式進行吸附測試。
(6)關機。實驗結束后,退出操作系統,依次關閉測量主體、氣路、循環水及電源總開關。
打開Proteus Analysis分析軟件運行預分析的測試文件,選擇相應的實驗曲線對其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

圖2 吸附劑循環利用性能測試結果
由圖2 可知,吸附劑循環進行CO2的吸附與脫附操作,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吸附劑吸附性能總體呈現平穩態勢,當循環至2 000 min 時,吸附劑仍保持良好吸附性能,吸附量變化僅為2.10%,具有較好的吸附穩定性。
(1)在測量之前,將樣品在高溫下以流動的惰性氣體預處理,以除去任何污染物;
(2)坩堝應預先進行高溫熱處理,以排除坩堝的質量變化及熱效應對測試產生干擾。
為了便于運輸與封存,捕集的二氧化碳通常會經過高壓進行高濃度壓縮。本文采用二氧化碳p-ν -T關系儀對二氧化碳壓縮過程進行熱力學分析。當氣體壓縮系統處于平衡狀態時,狀態參數壓力p、比容ν和溫度T之間的數學關系可表示為:

某溫度下的等溫線數據,可以通過測定氣體的比容與壓力的對應關系來進行測定。在低于臨界溫度時,實際氣體的等溫線有氣、液相變的直線段。只有在臨界溫度以上,實際氣體的等溫線才接近于理想氣體的等溫線。
(1)CO2的比容測定。由于承壓玻璃管管路限制,不便直接測量內部CO2的質量及管內橫截面積,實驗室內常采用間接法來測定CO2的比容ν。CO2的比容與其高度呈線形作用關系,具體計算方法如下:已知CO2液體在20 ℃,10 MPa 時的比容v=0.001 17(m3/kg),實驗室測出CO2在20 ℃,10 MPa時的液柱高度Δh=3.5 mm,因此可得下式:

所以承壓玻璃管內CO2的質面比常數k(k=m/A)值為

通過式(3)可得以質面比常數k,同裝置條件下,對于任意溫度、壓力下的比容為:

式中:Δh=h-h0;h為任意溫度、壓力下水銀柱頁面刻度值,m;h0為CO2氣柱頂點刻度值刻度,m;m為玻璃管內CO2的質量,kg;A為玻璃管內截面積,m2。
(2)觀察臨界現象。①臨界乳光現象。保持臨界溫度不變,搖進活塞桿使壓力升至約臨界壓力,快速搖退活塞桿進行降壓,此時,玻璃管內將出現圓錐狀的乳白色的閃光現象,即為臨界乳光現象,該現象是由于受重力場影響CO2分子沿高度方向上分布不均進而產生光的散射而形成的。
②整體相變現象。在臨界點時,飽和氣線與液線合二為一,汽化潛熱等于零,當壓力稍有變化時,氣液瞬間以突變的形式相互轉化,與低于臨界溫度的逐漸積累過程不同。
③氣、液兩相模糊不清現象。處于臨界點的二氧化碳p,ν,T參數相同,無法區別此時是氣態或者是液態。若此時管內的CO2為接近液區的氣態,當在CO2膨脹之后,突然對其進行壓縮,此液面會突然消失,即CO2液體接近氣區,此情景即為臨界點附近飽和氣、液兩相模糊不清現象。
二氧化碳p-ν-T測定儀器如圖3 所示,該實驗裝置由活塞式壓力機、恒溫水浴和實驗本體三部分組成。實驗時可通過轉動壓力機手輪來調節氣體的壓力。氣體的溫度由恒溫水套內的溫度計讀出,同時可以透過玻璃恒溫水套觀察氣體的壓縮過程。CO2的壓力可通過置于活塞式壓力計上的壓力表讀出(絕對壓力=表壓+大氣壓)。

圖3 二氧化碳p-ν-T示意圖(mm)
(1)開啟日光燈;
(2)使用恒溫器調定T<TC,T=TC和T>TC3種溫度條件,并保持恒溫;
(3)自管內壓力4.5 MPa 開始實驗,按照1.5 MPa(可調)的壓力間隔讀取水銀柱液面刻度值直至壓力p=9.0 MPa,實驗時應緩慢地調節活塞螺桿以維持等溫條件,同時觀察CO2狀態變化情況,并將測定的水銀柱液面刻度值及觀察到的CO2狀態變化現象記錄于表1。
室溫23 ℃,大氣壓0.1 MPa。
按表1 的實驗測試數據及計算數據,在p-v-T圖上畫出實驗測定的不同溫度下的等溫曲線,見圖4。

圖4 二氧化碳p-ν-T關系

表1 等溫線實驗數據記錄
本實驗測量設定溫度分別為39.0 ℃(高于臨界溫度),31.6 ℃(等于臨界溫度),25.2 ℃(低于臨界溫度)。當溫度高于臨界溫度時,CO2等溫線為一條平滑曲線;當溫度等于臨界溫度時,等溫線在臨界壓力附近(7.3~7.5 MPa)有一水平拐點,出現氣液模糊不清現象;當溫度小于臨界溫度時,等溫線大致分為三段,中間一水平段(7.0~7.5 MPa)為氣液共存區。
加壓嚴禁超過9.5 MPa。
在“碳中和、碳達峰”的時代背景下,結合實驗室實驗資源及課程思政理念,開設全開放式二氧化碳捕集與壓縮特性教學綜合實驗,以學生獨立制備吸附劑為創新點,較好地激發學生對于綠色低碳技術研究的科研情懷,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實現實驗教學培養工程創新型人才的目標,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以期為我國“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等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