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光莉
前不久,在山東省干部學院召開的一次集體學習會上,有同志談到隊伍建設時,說了一句:“無論‘內卷’‘外卷’,讀書可以破萬‘卷’。”聽后頓感耳目一新,內心深處不由升起一股無形的力量。
18 世紀90 年代,德國哲學家康德在《批判力批判》一書中最早提出“內卷”這個概念的時候,他萬萬不會想到,這個詞會在200 多年后的中國,成為網絡熱詞,廣為流傳。
“內卷”,本意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后,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幾經演化,今天的“內卷”引申為過度競爭、互相傾軋的內耗狀態。與此同時,“外卷”也應運而生,與“內卷”相對,指通過向外拓展新的資源的方式進行競爭。
一個“卷”字,之所以在大眾中廣為流傳,是因為它真實地映射著社會現實,撥動著人們敏感脆弱的心弦——
職場在“卷”,你不想加班,可總有人堅持到深夜,不加班反而顯得異類;教育在“卷”,為了考上一所好大學,孩子們拼命補課、熬夜學習,學習時間越來越長、壓力越來越大;就業在“卷”,上千名高學歷人才一起應聘只招幾十個職員的崗位……現代社會,好像萬物皆能“卷”,萬物皆在“卷”。裹挾在“卷”的洪流中,為了不被淘汰,一些人即使不堪重負也要全力奔跑。從“內卷”“外卷”的鏡子里,大家既看到了投射其中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些和自己有著相同命運和處境的人。
“卷”字在社會的角角落落生根發芽,我們心頭的焦慮、恐慌也隨之像藤條一樣蔓延。面對現狀,是加入競爭、力圖“卷”贏,還是選擇逃避、“躺平”“擺爛”?身處“卷”的重重包圍,我們又該何去何從?怎么跳出“卷”和“被卷”的困境?

韓 瀟/圖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早在兩千多年前,圣人孔子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就教育人們要學會做“知者”。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閱歷、提升自身的素質能力,遇到難題的時候才能達到“不惑”的境界。如何才能成為“知者”?一個渠道是實踐,即在社會浪潮中打拼磨礪、積累經驗,但時間成本、試錯成本都很高;另外一個渠道就是讀書,通過書籍將古今中外的智慧吸取過來、為我所用。這種時間成本、風險指數都較低的方式,何嘗不是最優選擇呢?
網絡上有句很勵志的話:“當你的才華撐不起你的志向的時候,就靜下心來去讀書。”所以,當現實世界“卷”得你心力交瘁、無能為力時,那就靜下心來讀書吧!讀書不會立刻把你拉出“卷”的泥潭,但會讓你仰望星空,重新燃起詩和遠方的夢想;讀書不會立竿見影為你解決所有難題,但一定會給你沖破困境的力量;讀書不會為你消除身邊的無奈與不公,但會讓你變得豁達通透,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學習應該成為我們終身的自覺追求。一代偉人毛澤東從青年時代就養成了“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的習慣,并將讀書學習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時刻;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明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因為“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不讀書的人,目光所至就是整個世界;讀書的人,身處斗室仍心系浩瀚宇宙。通過讀書涵養心境、開闊視野、放大格局,我們就會出言有度、處世有道、處變不驚。撥開紛繁蕪雜的亂象,回過頭來再看所謂的“卷”與“被卷”,一切都如浮云。依靠讀書,能使我們心懷夢想、身負技能,眼中有光、腳下有路,還何懼什么“內卷”“外卷”?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書乃破萬“卷”的良方。
別說工作忙,讀書如陽光空氣,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別說讀書苦,那是我們擊破內心牢籠、從容面對挑戰的最好武器。書是良藥,可以醫愚;書如巨尺,可以丈量世界。靜心讀書,會一點一滴滋養我們、淬煉我們,讓我們收獲更好的自己;用心讀書,我們所讀書本的厚度,終將會轉化為人生到達的高度。
所以,好好讀書吧。若干年后,我們會發現,生活的一切困惑與不解,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花在讀書上的時間,都會在某一個時刻得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