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新 攝/李春暉
在冷空氣持續不斷地侵襲下,冬天悄然來到了,時令之物茨菇也到了上市的時節。而敏感的味蕾又開始去捕捉來自季節夾縫中的每一份鮮香,尋找那份蘊蓄在鄉村煙火氣息里的熟悉味道。
茨菇的叫法有多種,比如慈姑、芽菇等,還有燕尾草。它的長相很可愛,圓頭圓腦,大者如桃,小者如栗,每一顆都帶有一個頂芽,俗稱“茨菇嘴子”,彎彎地翹著,好像是一個個十分俏皮的小逗號。宋人蘇頌曾對茨菇做過形象的描繪:“剪刀草,莖干似嫩蒲,又似三棱草,其色深青,每叢十余莖,內抽出一兩莖,上分枝,開四瓣小白花,蕊深黃色,根大者如杏,小者如栗。”
到了收成時,它每棵秧下都有一串如土豆般的茨菇,一般是一串12 顆,象征著一個月一顆。因此,民間多視茨菇為吉祥物,意寓多子多福,所以也頗受歷代文人的青睞。唐代白居易曾在《履道池上作》道:“樹暗小巢藏巧婦,渠荒新葉長慈姑。”宋代楊東山的《詠慈姑花》云:“折來趁得未晨光,清露稀風帶月涼。長葉剪刀鐮不割,小花茉莉淡無香。稀疏略糝瑤臺雪,升降常涵翠管漿。恰恨山中窮到骨,慈姑也遣入詩囊。”詩句描寫了茨菇花的美麗可人,更可貴的是茨菇還有頑強的生命力,窮到骨的深山中,也能發現它的蹤影。宋代陳與義《盆池》的“三尺清池窗外開,茨菇葉底戲魚回。”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分明是一幅閑適愜意的水墨詩意圖。而畫家們也常把茨菇作為創作素材,國畫大家齊白石畫過《游蝦茨菇圖》,李苦禪也畫過《茨菇魚鷹圖》。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物質的極大豐富,肉類食品都已不再稀缺,茨菇燒肉也是家常菜了。而這個時候,一盤茨菇燒肉吃下來,往往是茨菇吃完,肉都剩下了。年歲漸長,有了諸般人生況味的體驗,驀然發現茨菇變得可口起來,我已悅納了它那淡淡的苦味,而吃在嘴里頗有嚼頭的感覺也讓人回味無窮。8 年前到了西北邊陲工作,從此對以茨菇為原料做的菜情有獨鐘,雖然西北大地不適合種植茨菇,但好在物流越來越方便,在異鄉能吃上茨菇燒肉、紅燒茨菇等菜也不再是奢望了。
又到了茨菇上市的時節,那散發著淡淡清香,苦后回甘的綿長味道再次輕輕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