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欣欣,吳麗霞,王 威
(太倉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江蘇 蘇州 2154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的精神障礙性疾病,陽性癥狀(包含幻覺、錯覺、思維混亂等)、陰性癥狀(包含焦慮、抑郁、攻擊暴力等)是其常見的臨床癥狀,其中包含有思維、情感、行為、知覺等多方面的異常,且在多數患者發病時可同時存在認知功能的損害,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嚴重影響?,F階段,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采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其中奧氮平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常用藥物,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對多巴胺和5-羥色胺起拮抗作用,選擇性減少間腦邊緣系統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放電,從而穩定患者情緒,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有研究顯示,長期服用奧氮平,可能會增加患者的體質量,導致糖脂代謝異常,增加代謝綜合征的發生風險[1]。帕利哌酮緩釋片是一種較新型抗精神藥物,是利培酮的主要代謝產物,通過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對多巴胺2受體、5-羥色胺2受體、α1和α2腎上腺素能受體及H1組胺受體起拮抗作用,從而緩解精神分裂癥陽性、陰性癥狀[2]。但單純使用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整體康復速度較為緩慢,合理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減輕患者精神殘疾程度,促進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優質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促進患者恢復為主要目標的優質化護理服務,通過心理疏導、用藥飲食指導等護理措施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從而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3]。本研究旨在分析帕利哌酮緩釋片聯合優質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學指標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間太倉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9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體質量指數(BMI)20~27 kg/m2,平均(23.48±2.47) kg/m2;年齡 25~70 歲,平均(41.58±6.23)歲;病程1~10年,平均(5.12±1.16)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3例;BMI 20~28 kg/m2,平均(23.45±2.46) kg/m2;年齡 24~70 歲,平均(41.52±6.25)歲;病程1~9年,平均(5.14±1.13)年。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與《中國精神疾病防治指南》[4]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符合者;具有行為異常、思維混亂等癥狀者;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5]總分≥60分者;未進行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或已停藥2周以上者;對本研究相關藥物無過敏反應者等。排除標準:存在自殺傾向或暴力行為者;心、肝、腎等功能不全者;存在酒精依賴或其他藥物依賴史者等。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的實施,且患者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與護理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奧氮平片(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688,規格:5 mg/片)治療,服用方法:口服,2次/d,首次劑量5 mg/次,依據患者疾病情況及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劑量,但最大給藥劑量不能超過10 mg/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使用帕利哌酮緩釋片(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266,規格:6 mg/片)治療,服用方法:口服,1次/d,首次劑量3 mg/次,依據患者疾病情況及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劑量,但最大給藥劑量不能超過12 mg/次。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個月。
1.2.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接受優質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以誠懇友善的態度關懷患者,掌握了解患者具體實際情況,并據此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負性情緒,采用多種形式宣講關于精神分裂癥的一些知識、干預方案措施等,使患者了解自身狀況,鼓勵患者參加娛樂活動,改善消沉情緒。②用藥、飲食護理。耐心勸說督促患者遵醫囑服藥,關注患者用藥后的療效,給患者講解用藥注意事項,有異常情況及時調整。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制定飲食計劃,對于拒食患者可以進行集體用餐,對于無法自行進食的患者,進行喂飯。③生活、社會、職業技能訓練。訓練患者起床、進食、服藥等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定期組織集體活動如閱讀會、體育活動、游戲等,讓患者參與其中,并開展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患者職業技能,增強患者回歸社會的信心。④家庭干預。囑咐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尊重、鼓勵,并了解患者在家庭治療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對其遇到的疑難問題通過后期隨訪給予科學指導,督促患者和家屬定期復診。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參照《中國精神疾病防治指南》[4]中的相關標準判定療效,顯效:PANSS減分幅度>75%;有效:25% ≤ PANSS減分幅度≤ 75%;無效:PANSS減分幅度<2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PANSS評分。于治療前后采用PANSS評估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其中包括陽性癥狀量表(7項)、陰性癥狀量表(7項)、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項),每項根據病情程度分為1~7分,量表總分210分,分值與患者癥狀改善效果呈負相關。③糖脂代謝。于治療前后,在患者空腹狀態與餐后2 h狀態下進行采血操作,采集血液5 mL后,通過離心(轉速、時間分別為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濟南泰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型號:BK-600)檢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以及空腹血清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水平。④腦損傷指標。采血、分離血清方法同③,于治療前后以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DNF)、神經生長因子(NGF)水平。⑤安全性。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腹瀉、惡心嘔吐、厭食、嗜睡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PANSS評分、糖脂代謝指標、血清BDNF、GDNF、NGF 水平)均經S-W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PANSS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PANSS評分均顯著降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ANS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PANS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ANSS: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
組別 例數陽性癥狀 陰性癥狀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32.62±4.73 15.23±2.36* 21.47±3.28 17.35±2.32*觀察組 46 32.55±4.27 11.54±2.27* 21.52±3.35 13.77±2.44*t值 0.075 7.643 0.072 7.212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一般精神病理 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37.18±3.25 25.63±2.64* 91.27±8.37 58.21±5.12*觀察組 46 37.13±3.22 21.51±1.86* 91.20±8.33 46.82±4.68*t值 0.074 8.653 0.040 11.137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糖脂代謝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糖脂代謝指標水平均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糖脂代謝指標比較(mmol/L,?±s?)
表3 兩組患者糖脂代謝指標比較(mmol/L,?±s?)
注:與治療前比,*P<0.05。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TG:三酰甘油;TC:總膽固醇。
組別 例數FPG 2 h P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3.87±0.42 4.14±0.79* 6.35±1.16 6.94±1.27*觀察組 46 3.88±0.45 4.17±0.76* 6.22±1.13 6.96±1.14*t值 0.110 0.186 0.544 0.079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TG T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1.37±0.25 1.63±0.26* 3.81±0.72 4.14±0.76*觀察組 46 1.39±0.24 1.64±0.28* 3.84±0.73 4.20±0.79*t值 0.391 0.178 0.198 0.371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血清BDNF、GDNF、NGF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BDNF、GDNF、NGF水平均顯著升高,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BDNF、GDNF、NGF水平比較( x?±s)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發生腹瀉2例(4.35%),惡心嘔吐2例(4.35%),厭食3例(6.52%),嗜睡2例(4.35%),不良反應總發生9例(19.57%);觀察組患者發生腹瀉1例(2.17%),惡心嘔吐1例(2.17%),厭食2例(4.35%),嗜睡1例(2.17%),不良反應總發生5例(10.87%),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48,P>0.05)。
精神分裂癥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通常認為遺傳、環境、心理等均為其發生的影響因素,精神分裂癥大多在青壯年時期起病,病情易復發,治療難度較大,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奧氮平是第2代抗精神病藥物,可通過抑制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及擬谷氨酸能的釋放,多方面改善患者的精神病理癥狀;但相關動物實驗表明,長期應用該藥物,可導致大鼠體內糖脂代謝紊亂,進一步誘發細胞毒性作用,損害大鼠的認知功能[6]。因此,其安全性仍有待考量。
帕利哌酮緩釋片為利培酮衍生物9-羥基利培酮,具有血藥濃度穩定、起效迅速且患者耐受性好的優勢,可作用于機體多巴胺系統,有效抑制亢進多巴胺的活性;此外,帕利哌酮緩釋片還是α1和α2腎上腺素能受體及H1組胺受體拮抗劑,可以上調低興奮狀態多巴胺系統,從而緩解患者陰性、陽性癥狀;此外,該藥為緩釋片,采用了滲透泵緩釋技術,可以精準控制藥物釋放速度,穩定血藥濃度[7-8]。優質護理通過給予患者人性化服務,來充分滿足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需求,維護患者的尊嚴與權力,從而延緩精神癥狀,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此外,該護理方式還可通過組織集體文娛活動,來鼓勵患者重新與社會接觸,進而促進病情改善[9]。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各項PANS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帕利哌酮緩釋片聯合優質護理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癥狀,促進病情好轉,療效顯著。此外,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FPG、2 h PG、TG、TC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但兩組間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表明帕利哌酮緩釋片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糖脂代謝影響較小,聯合用藥后不會加重糖脂代謝紊亂,但其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清楚,還需臨床圍繞該藥物進行長期維持治療以進一步研究。
研究報道,神經營養因子在神經發育和腦可塑性中起著重要作用,而異常的神經營養因子水平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存在密切關系,被認為可能參與了精神分裂癥的發展過程[10]。血清BDNF、NGF對5-羥色胺神經元和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存活、生長等具有調控作用,其水平下降是誘發精神分裂癥發生的重要因素;GDNF存在于機體腦細胞內傳導信號中,并可激活其傳導信號途徑,進而起到保護神經元的作用,而發生精神分裂癥時,患者顱內神經元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損傷,從而導致其水平降低。而帕利哌酮緩釋片可激活神經元存活信號的傳導通路,加強BDNF、GDNF、NGF等神經營養因子基因的轉錄過程,促進其蛋白合成,從而提高血清BDNF、GDNF、NGF水平,增強神經細胞可塑性,促進神經纖維修復,減輕腦損傷[11]。此外,優質護理是一項將心理護理、用藥護理、基礎護理等結合為一體的臨床護理服務,其通過積極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宣泄情緒,改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從而有助于對神經功能的改善[12]。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各項血清指標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帕利哌酮緩釋片聯合優質護理能夠有效調節精神分裂癥患者機體血清BDNF、GDNF、NGF水平,利于病情恢復。同時,本研究還分析了帕利哌酮緩釋片的使用安全性,結果表明,兩組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表明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加用帕利哌酮緩釋片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帕利哌酮緩釋片很少在肝臟中代謝,且無需肝臟細胞色素酶的代謝,故而減小了藥物對肝臟的損害;此外,其很少與其他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因而減少了藥物濃度依賴性不良反應及錐體外系反應的發生。
綜上,在優質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帕利哌酮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可通過調節血清BDNF、GDNF、NGF水平,減輕患者的腦損傷,進一步改善患者相關癥狀,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高。但鑒于目前臨床對于該藥物對患者機體糖脂代謝水平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晰,因此,后續仍需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