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勇,王小平
(環(huán)縣人民醫(yī)院骨一科,甘肅 慶陽 745700)
四肢骨折是臨床骨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疼痛、自主活動受限、肢體腫脹,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對于四肢骨折的患者,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其中傳統切開復位固定術于手術中在骨折處作一10~15 cm長度的切口,可使醫(yī)師直視患者骨折情況,具有復位準確、術野清晰等優(yōu)勢,但相關研究表明,傳統切開復位固定術手術操作過程中出血量與創(chuàng)傷較大,易產生傷口膿腫、感染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廣泛應用于骨科治療中,微創(chuàng)接骨板內固定術(MIPO)是一種新型鋼板固定技術,可通過間接復位,將鋼板通過肌肉下隧道插入,對骨折處進行橋接固定,該手術方法具有較高的強化固定效果,有助于縮短患者骨折愈合時間,且手術創(chuàng)傷小[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MIPO對四肢骨折患者疼痛、炎癥因子及骨代謝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環(huán)縣人民醫(yī)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與觀察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肱骨骨折、脛腓骨骨折、股骨骨折分別為13、17、10例;年齡26~67歲,平均(43.25±1.25)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肱骨骨折、脛腓骨骨折、股骨骨折分別為14、17、9例;年齡25~66歲,平均(43.25±1.9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入院前未接受其他治療方法治療者;均為新鮮骨折者;無手術相關禁忌證者等。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情況者;合并精神異常和交流功能障礙,不能有效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者;存在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等。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行傳統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患者取仰臥位,行全身麻醉,選擇骨折部位進行切口,切口長度10~15 cm并剝離軟組織,充分暴露骨折端,清理骨折部位的骨碎塊,根據患者X線透視結果,選擇合適接骨板,實施復位操作。測量矯正患肢長度與成角,觀察患肢旋轉畸形情況,待復位滿意后,于遠端置入解剖鋼板,擰入螺釘,利用固定器固定,置入引流管,縫合剝離軟組織,外包扎固定,并采用抗感染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MIPO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通過骨科牽引床進行牽引間接復位,選擇骨折病灶部位,不同骨折類型的患者選取不同的切口和入路方式,其中肱骨骨折患者經三角肌入路作4 cm的小斜形切口;脛腓骨骨折患者經脛骨外髁入路作一5 cm的斜形切口;股骨骨折患者經股骨遠端入路作一4 cm切口,選擇合適的切口后將鎖定加壓鋼板穿過骨折部分,向骨干遠端潛行插入3個螺孔,并取普通加壓螺釘固定遠近端,待骨干與鋼板貼合后依次安裝鎖定螺釘,確保遠端有3、4枚螺釘,最后將普通螺釘更換為鎖定螺釘,骨折正、側位對位對線滿意后,不置管引流,行皮內縫合,負壓包扎,并采用抗感染藥物治療。兩組患者均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 h、48 h、7 d、30 d疼痛情況,采用簡化麥吉爾疼痛問卷(SF-MPQ)評分[5]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總分為0~45分,疼痛程度與分數成正比關系。③炎癥因子。采集患者術前、術后7 d空腹狀態(tài)下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血清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④血清骨保護素(OPG)、Ⅰ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血液采集、血清制備及檢測方法均同③。⑤采用生活質量簡明量表(SF-36)[6]評分評估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生活質量,包括健康狀況、社會功能、情感角色、睡眠質量及心理健康,每項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⑥比較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感染、傷口膿腫、關節(jié)僵硬及靜脈栓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手術相關指標、炎癥因子、骨代謝指標、SF-36評分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則以( 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比較,兩兩比較行SNK-q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x?±s)
2.2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比較與術前比,術后24 h、48 h、7 d、30 d兩組患者SF-MPQ評分均呈逐漸降低趨勢,且術后各時間點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F-MPQ評分比較(分,x?±s)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與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CRP、TNF-α、β-CTX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血清OPG水平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CRP、TNF-α、OPG、β-CTX水平比較( x?±s)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與術前比,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SF-36評分各項指標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分, x?±s)
2.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術后3個月對照組患者發(fā)生感染3例、傷口膿腫2例、關節(jié)僵硬3例、靜脈栓塞1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22.50%(9/40);觀察組患者發(fā)生感染和傷口膿腫各1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5.00%(2/40);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65,P<0.05)。
骨折是指人體受到外力的影響,使骨骼遭受破壞。四肢骨折主要是由于直接和間接外力因素所引起,患者在出現四肢骨折之后自主生活能力下降,需要盡快采取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以促進骨折恢復,但是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不同。傳統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需剝離軟組織,切口較大,會影響患者肢體血液供應情況,從而延長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且術后易發(fā)生傷口感染、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預后,增加患者心理負擔[7]。
MIPO是治療四肢骨折內固定的新型技術,該技術通過在骨膜和深層筋膜間建立小隧道,有效避免手術對患者骨膜造成的破壞,減少手術出血量和手術對患者造成的二次傷害;且MIPO借助軟組織與骨膜的張力進行復位,有利于維持骨折生物環(huán)境,降低手術對患者患肢血供的影響,以縮短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時間,從而減輕疼痛[8-9]。在手術中,使用鋼板橋接在骨折兩端,可以有效減輕鎖定螺釘對骨骼組織造成的壓迫,有利于保護骨膜,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10-11]。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24 h、48 h、7 d、30 d觀察組患者SF-MPQ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MIPO治療四肢骨折患者,可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出血量,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減輕疼痛,且術后安全性較高。
CRP、TNF-α是常見的手術應激炎癥因子,在機體組織受到損傷或入侵操作等炎癥刺激時,其水平會逐漸上升,導致四肢骨折患者炎癥反應加重。OPG是骨代謝指標,主要負責調控骨細胞,其水平升高可增加骨量,抑制骨吸收,促進骨折愈合;β-CTX由成熟Ⅰ型膠原部分降解產生,當四肢骨折患者骨質破壞時,會使破骨細胞活躍,導致β-CTX水平升高,患者骨代謝失調。MIPO對四肢骨折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小,可減少周圍軟組織剝離,減輕機體損傷,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同時在操作時待骨折牽引復位后置入接骨板,可間接復位,減少破骨細胞的形成,以促進骨吸收和骨形成,加快骨折愈合[12]。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 d觀察組患者血清CRP、TNF-α、β-CTX均低于對照組,血清OPG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MIPO治療四肢骨折,可減輕患者術后炎癥反應,調節(jié)骨代謝,有助于骨折修復。
綜上,采用MIPO治療四肢骨折患者,其效果顯著,有效減輕患者疼痛和炎癥反應,調節(jié)骨代謝水平,提升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