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LC)是酒精肝病情的終末階段,且近年來發病率呈逐漸升高趨勢,多伴有脅肋脹痛、腹脹厭食,會產生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等嚴重后果,降低生活質量,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臨床多采用口服基礎保肝藥治療,但對于細菌及內毒素引起的腸黏膜損傷改善效果不明確。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屬于微生態制劑,能調節腸道微生物種類及分布情況,改善腸道黏膜屏障通透性,促進機體功能恢復[2]。中醫藥理論認為,ALC是由肝脾失調、氣虛血瘀、肝臟脈絡不通所致,臨床治療應采取疏肝解郁、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等措施[3]。本研究選取三門峽市中醫院ALC患者92例,旨在探討血府逐瘀湯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三門峽市中醫院ALC患者92例(2019年3月—2020年3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研究組,各46例。其中常規組男37例,女9例;年齡48~62歲,平均(53.98±2.87)歲;病程1~9年,平均(4.29±1.58)年;肝臟儲備功能量化評估分級(Child-Pugh分級):A級24例,B級22例。研究組男38例,女8例;年齡49~63歲,平均(54.22±2.57)歲;病程1~10年,平均(4.35±1.62)年;Child-Pugh分級:A級25例,B級21例。2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Child-Pugh分級)均衡可比(P>0.05)。經三門峽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4]中ALC診斷標準;飲酒史>10年;具有典型肝硬化癥狀,如腹脹、乏力、食欲減退、出血傾向、低蛋白血癥、門脈高壓等;經實驗室檢查病毒標記物為陰性;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炎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或藥物性所致肝硬化;伴有肝性腦病、腹膜炎、肝癌、肝腎綜合征、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近期內服用過益生菌、抗生素、胃腸動力藥物;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3 方法2組均給予基礎治療,包括護肝利尿、糾正低蛋白血癥、保證低鹽飲食、戒酒等對癥支持治療。常規組采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32)治療,餐后30 min口服,420 mg/次,3次/d。研究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血府逐瘀湯治療。組成:紅花20 g,桃仁20 g,當歸20 g,柴胡20 g,赤芍20 g,生地黃20 g,甘草15 g,川芎15 g,牛膝15 g,枳殼15 g。加水600 ml,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1劑/d。2組均連續治療8周。
1.4 療效判定標準腹脹乏力、食欲下降等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為顯效;癥狀及肝功能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69%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①療效。②治療前、治療8周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包括脅肋脹痛、腹脹乏力、頭胸部紅點紅絲、口苦口干、食少納呆、肋下積塊、舌質舌苔7個方面,每個0~6分,總分0~42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生活質量采用慢性肝病問卷(CLDQ評分)評估,總分29~203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③治療前、治療8周后2組肝功能[血清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谷氨酰轉移酶(GGT)水平],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的速度離心5 min,分離得到血清,采用全自動干式生化分析儀(南京大樹生物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蘇械注準20172400293)測定。④治療前、治療8周后2組腸黏膜屏障功能[血漿二胺氧化酶(DAO)、降鈣素原(PCT)、尿液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R)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DAO水平,試劑盒購自默沙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定PCT水平,試劑盒購自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高壓液相色譜示差法測定LMR。⑤2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皮疹)發生率。

2.1 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 CLDQ評分治療8周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治療前,CLDQ評分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常規組,CLDQ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 CLDQ評分比較 (分,
2.3 肝功能治療8周后2組AST、ALT、GGT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肝功能比較
2.4 腸黏膜屏障功能治療8周后2組DAO、PCT、LMR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比較 (例,
2.5 不良反應發生率研究組1例惡心、1例嘔吐,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5%(2/46),常規組3例惡心、2例嘔吐、1例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04%(6/46),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32,P=0.267)。
ALC是由于長期大量飲酒所致,多伴有不同程度腸黏膜屏障受損及腸源性內毒素血癥,會導致內毒素及細菌滲透入血,導致腸道微生態紊亂,并形成惡性循環。臨床治療關鍵為保護腸黏膜屏障、阻斷內毒素血癥。
腸道微生態菌群過度繁殖、菌群種類紊亂會損傷肝功能,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維持腸黏膜屏障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可定植于腸黏膜表面,并進行繁殖構成菌群膜,防止致病菌入侵,恢復腸道菌群平衡,維持正常黏膜屏障功能,但單一治療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提升[5]。酒屬于濕熱之品,食之入肝胃經,過量飲之,其毒熱蘊于臟腑,導致肝氣郁結、血瘀氣虛,臨床應以活血祛瘀、疏肝理氣為主要治則[6]。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血府逐瘀湯,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治療8周后研究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常規組,CLDQ評分高于常規組,AST、ALT、GGT低于常規組(P<0.05)。血府逐瘀湯中桃仁、紅花均可活血通經、化瘀止痛;川芎、赤芍可散瘀止痛、活血行氣;枳殼、柴胡可破氣消積、活血疏肝;當歸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牛膝可通利血脈、引血下行;生地黃可養陰生津、清熱涼血;甘草可和中[7]。諸藥合用可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減輕腹脹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改善肝功能,療效明確,從而整體全面性改善生活質量。
另外,腸黏膜屏障難以直接測定,多采用間接血清指標反映。本研究中治療8周后研究組DAO、PCT、LMR低于常規組(P<0.05)。其中DAO多存在于腸黏膜上皮絨毛細胞胞漿中,PCT多存在于小腸神經內分泌細胞中,ALC患者腸黏膜受損,二者會大量釋放入血,其水平會異常升高。LMR是利用甘露醇及乳果糖不被胃腸道吸收,可利用液相層析、質譜法測定尿液中含量,準確性較高,其水平升高,表示腸黏膜受損,通透性增加。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血府逐瘀湯中赤芍、生地黃等可擴張血管,減輕血管內皮損傷,降低血管通透性,阻止DAO、PCT等因子釋放入血,改善腸道損傷[8]。另外,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5%,常規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04%,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血府逐瘀湯的應用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較高,臨床可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血府逐瘀湯治療ALC療效顯著,能降低中醫證候積分,改善肝功能及腸黏膜屏障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