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婉瓊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種類的增加,中國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高。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中,使食管黏膜被腐蝕,黏膜組織受損,并出現反酸、燒心、嘔吐一系列消化道癥狀[1,2]。該疾病可分為3種類型,分別為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s食管炎(BE)。經研究發現,該病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中國該病癥狀發生率高達16.12%,發病率為11.65%[3]。可見該病發生率較高,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現代醫學治療該病多采用胃腸動力藥、抗酸藥或手術等方法,但存在不良反應多、術后并發癥多等不足,而中醫通過辨證施治,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時具有顯著優勢[4]。本研究旨在對中醫藥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療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綜述,現報道如下。
中醫學中,并不存在胃食管反流病,但《黃帝內經》最早記載了類似此病的癥狀,并將其歸于少陽之病的范疇,如《素問》中:“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隋代巢元方在編著《諸病源候論》時,也曾對該證候做出闡述,并提出“噫醋”之名。在此之后,又有“反酸”“吞酸”“醋心”等諸多名稱出現,且均與胃食管反流病相似。近代醫家通過總結歸納前人經驗,并結合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表現及特點,將其歸于“吞酸”“胃痛”“嘈雜”等范疇[5]。
關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機,歷代醫學家的看法大同小異,多數醫家認為,該病的產生與飲食不節、脾胃虛弱、起居失常、情志不調等因素密切相關[6,7]。首先是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暴飲暴食、饑飽無常,皆可引起脾胃耗傷,進而蘊生濕熱之氣,致使中焦氣機升降受阻,最終胃失通降發為胃食管反流病。此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物,導致脾胃損傷,氣機失調,最終濁氣上逆誘發該病類似證候。其次是脾胃虛弱,《神農本草經》曾提出“虛則氣逆”的理論,有研究據此得出脾虛是此病發生的重要因素[8],脾胃是直接控制機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虛弱則升清不力,胃降失和,胃氣上逆而出現反食、呃逆、反酸等癥狀。《醫學傳心錄》中曾明確指出,脾胃不足,運化失司,導致水濕內停,蘊而化熱,最終阻滯氣機,胃氣上逆而發病,即“脾虛不能運化飲食,郁積已久,濕中生熱,熱濕相蒸,遂作酸”。
現代醫學認為,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機制包括:食管抗反流防御能力下降、反流物對食管的侵蝕性攻擊、炎性因子的激活和其他相關因素。①食管抗反流防御能力下降。食管下括約肌作為食管中的功能性括約肌,具有防止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的作用,當食管下括約肌壓力降低時,會導致食管下括約肌松弛(TLESR),并使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造成反流性食管炎[9]。一氧化氮大量存在于食管環肌中,當其釋放受到抑制時,食管下括約肌的蠕動速度將變慢,從而導致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生。此外,據研究顯示,當食管下括約肌靜止壓降低、食管下括約肌長度縮短以及食物因素如飲酒、飲咖啡等均可使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生率增加[10]。②食管清除反流物能力下降。食管的清除能力主要依靠食管蠕動和唾液中和來進行,食管蠕動能力減弱,唾液分泌減少,使部分反流物在食管停留并刺激胃食管使其發生炎癥反應,炎癥若反復發作,食管黏膜的鱗狀上皮可被柱狀上皮替代,導致酸過度暴露,誘發胃食管病[11,12]。③食管黏膜防御屏障降低。食管黏膜防御系統包括上皮前防御系統、上皮防御系統和上皮后防御系統,當食管黏膜防御系統功能受損時,其通透性會隨之增加,促進反流物中的攻擊因子透過細胞間隙,最終引起臨床典型癥狀,如反酸、燒心等。④反流物對食管的侵蝕性攻擊。反流物中的胃酸、膽汁酸等大量酸性物質,可對食管壁產生刺激,使食管壁的黏膜細胞通透性增強,進而對食管黏膜造成損傷,此外,食管黏膜的被破壞程度與反流物的質量及其與食管接觸的時間、部位等密切相關[13]。 ⑤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存在會使胃體黏膜出現炎癥,炎性因子被激活釋放,進而影響胃酸分泌,使胃黏膜收縮,當幽門螺桿菌祛除后,胃酸分泌則出現反跳現象,使胃酸分泌再受影響,如此反復,可導致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生[14]。⑥其他。遺傳因素,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同時患胃食管反流病的幾率是相同的,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雙親發病率遠高于普通人群,提示遺傳因素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發病的重要誘因之一。社會環境,隨著生活水平增高,各種不良生活習性和環境壓力可使食管的敏感性增加。而有研究指出,反流癥狀的嚴重程度與不良情緒的程度有關系,而心理指導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15]。
3.1 中藥復方治療有許多醫家曾運用自擬方劑、經方加減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皆獲得了理想的效果,其憑借切中病機、方劑用藥靈活、因人制宜,在臨床上得到普遍應用。①中虛氣逆證。主癥: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隱痛脹滿,噯氣,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細弱。金麗杰[16]在研究中曾通過自擬降逆健胃方治療該病,且予以對照組患者西醫療法,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處于更高水平。此外,有研究應用三梗降氣湯對胃食管反流病展開治療,同時將奧美拉唑、莫沙必利予以對照組患者,結果顯示,三梗降氣湯在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突出優勢[17]。②瘀血阻絡證。主癥:胸骨后疼痛,后背痛,胃脘隱痛,嘔血,反酸,燒心,噯氣。舌紫暗有瘀斑,脈澀。利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停藥后通過胃鏡進行復查,結果顯示,臨床有效率較高[18]。③肝胃郁熱證。主癥:反酸嘈雜,兩脅脹悶,胸骨后灼痛,心煩躁擾,口干口苦,每因情志因素發作,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有醫者曾利用清胃降逆方展開治療,研究中對照組患者使用雷貝拉唑腸溶膠囊,2組均治療8周后對比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療效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19]。馬小芬等[20]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方展開治療,并予以對照組患者泮托拉唑,治療后對2組臨床療效、反流病之肝胃不和證癥狀改善情況進行比較,研究結果提示,半夏瀉心湯加減方整體效果更優。④氣郁痰阻證。主癥:胸脅脹痛,有物梗塞,咽部異物感,反流,暖氣,胸悶氣短,夜間嗆咳。舌苔白膩,脈弦數。曹慧珍等[21]曾利用旋覆代赭湯展開研究,治療8周后觀察中藥組與西藥組的臨床癥狀,結果顯示,中藥組患者食管動力高于西藥組,酸反流和生活質量改善程度優于西藥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⑤膽熱犯胃證。主癥:胃脘脹痛陣作,燒心,其痛如灼,噯氣,泛酸嘈雜,心煩失眠,口苦,咽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學者通過加味補中益氣湯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并將其療效與西醫對比,結果顯示,中藥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西藥組(P<0.05)[22]。
3.2 針刺治療針刺是一種用針在人體穴位上進行扎刺的治療方法,主要用的是毫針,屬于中醫療法。針刺通過刺激相應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陰陽、調節氣血、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的作用[23]。適應范圍廣、見效時間短、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小等均為針刺的顯著特征,在臨床中可被用于治療各種疾病。有學者利用火針聯合針刺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進行治療,首先對需進行針刺部位常規消毒,先以火針點刺,取內關、天樞、心俞、上脘、三陰交、合谷、脾俞等穴,以毫針刺法留針,結果表明,針刺療法治療該病的療效較為滿意[24]。利用背俞指針療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取穴為肝俞、脾俞、胃俞、膽俞,研究結果顯示,該療法能有顯著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食管下括約肌壓力、減少酸反流時間、縮短酸反流次數,且其療效優于對照組[25]。分別予以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西醫療法,其中觀察組采用電針聯合走罐法、埃索美拉唑治療,對照組僅使用埃索美拉唑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26]。
3.3 中西醫結合治療當前關于中西醫結合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報道較豐富,其研究設計主要為中藥、西藥與針灸等相結合,其不僅臨床總有效率優于單一應用西藥,而且復發率也更低。以小柴胡顆粒聯合西藥展開研究,并將西藥(奧美拉唑、莫沙必利)予以對照組患者,結果顯示,中西醫聯合用藥后,其總有效率、內鏡黏膜修復有效率均處于較高水平。有學者將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西藥組口服奧美拉唑膠囊,治療組在其基礎上聯合使用氣滯胃痛顆粒,治療后觀察2組臨床療效與內鏡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均處于較高水平,且經過隨訪后發現,中西醫聯合用藥更有利于保持遠期療效,減少復發[27]。此外,通過元胡胃舒膠囊聯合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清胃降逆方發聯合質子泵抑制劑展開治療,均取得了良好療效。
綜上,現代醫學治療胃食管反流病主要通過抑制胃酸分泌、促進胃排空達到治療目的,雖然能夠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也存在諸多局限,如復發率高、不良反應多等。中醫醫師廣博采納先賢醫學家所長,并將其與自身的理論研究相結合,擴寬了臨床實踐的思路,通過對治療方法進行探索,不僅有助于臨床經驗的積累,而且在試驗中也取得了引人關注的成就。中醫學在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時,從整體上把握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從根本上提供調和補里療法,并結合患者病情程度,靈活用藥,因人制宜,加減方劑,在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減少復發,做到治病求本,避免病情遷延不愈,體現中醫問診治病的優勢與特色。但中醫藥療法在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時也存在不足,其辨證論治和臨床研究主要以各醫家的個人施治經驗為參考,缺乏統一標準。相信隨著中醫理論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其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規范性、標準性將成為更多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