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外感發熱多見于小兒,具有起病急、病情變化快等特點,因患者年齡小、機體免疫力不足,在發病后若未及時處理可引起高熱、反復發作等癥狀,亦可出現咽部疼痛、發熱、閉塞、流涕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多給予抗菌、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雖可獲得一定療效但因小兒機體各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極易引起各類不良反應,同時對機體各器官造成損傷,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屬于中藥制劑,臨床證實其對改善外感發熱癥狀有積極作用,且安全性較高因此可應用在小兒患者治療中[2];雙黃連口服液具有清熱解毒、表里雙清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該藥物具有光譜抗病毒、抑菌、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為明確2種藥物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遴選60例小兒外感發熱患者(2020年1月—2021年10月)展開對比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的60例小兒外感發熱患者均自2020年1月—2021年10月入鹿邑真源醫院進行治療,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女為18/12;年齡6~12歲,平均(8.76±1.02)歲;病程4~48 h,平均(26.11±2.42)h;體溫37.8~40.2 ℃,平均(38.64±0.42)℃。對照組中男/女為17/13;年齡6~12歲,平均(8.78±1.04)歲;病程5~48 h,平均(26.16±2.38)h;體溫37.9~40.2 ℃,平均(38.66±0.44)℃。數據統計,P>0.05。
1.2 納入標準①結合臨床癥狀,參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3]中相關標準確診者;②滿足用藥指征者;③臨床資料完整者;④未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⑤存在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者;⑥家屬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①免疫系統疾病者;②消化系統疾病者;③代謝紊亂者;④高熱驚厥者;⑤病程在72 h以上者;⑥依從性較差者;⑦用藥后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者;⑧合并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者。
1.4 方法對照組采用雙黃連口服液(Z41022325,河南富森藥業有限公司)治療,口服1支/次,3次/d,持續治療3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Z20050154,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治療,6個月到1歲每次1~2 g,1~3歲每次2~3 g,4~6歲每次3~4 g,7~9歲每次4~5 g,10歲以上每次6 g,3次/d,開水沖服,持續治療3 d。
注意事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醫師需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首先要引導其對疾病形成正確的認知,而后從多個維度入手使家屬掌握生活中預防流感的方法,同時加強飲食及運動管理,通過增強機體抵抗力、免疫力,滿足機體康復所需營養需求,達到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但需叮囑家屬及時為患者喂藥,避免漏服、誤服影響整體治療效果。
1.5 觀察指標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評價臨床療效,顯效患者用藥24 h內體溫恢復正常且臨床癥狀緩解≥80%;有效患者用藥48 h內體溫恢復正常且臨床癥狀緩解≥60%;無效患者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采用4級評分法評價發熱、面色潮紅、咳嗽、出汗、咽部紅腫等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分值0~4分,得分越高臨床癥狀越嚴重。記錄2組咳嗽、發熱、咽痛、鼻塞等癥狀消失時間。記錄2組治療后不同時間段體溫變化。記錄2組腹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5項癥狀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發熱、面色潮紅、咳嗽、出汗、咽部紅腫等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各癥狀消失時間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2.4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體溫變化比較治療前,2組體溫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1 h、6 h、24 h、72 h,觀察組體溫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見表4。
2.5 2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組間對比P>0.05。見表5。

表4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體溫變化比較

表5 2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 (例,%)
外感發熱多為流感病毒所致,該病雖大多為自限性,但依舊有部分患者因未及時治療可繼發肺炎、呼吸窘迫等,威脅患者生命。小兒外感發熱為兒科常見疾病之一,作為西醫學中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之一,發病后伴隨頭痛、全身不適、咳嗽、鼻塞等癥狀,西醫通過抗病毒、抗生素治療雖可降低機體溫度,但維持時間相對較短,加之體溫反復升高可引起出汗、食欲減退、體溫過低等癥狀,因此臨床將中成藥應用在外感發熱治療中,《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5]在最后1項中醫治療中指出,針對輕度流感患者可應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但查閱說明書發現該藥物并未明確標注可應用在流感治療中,且指南中也未將其作為優先推薦,因此建議將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在流感或流感所致疾病治療中,確保治療有效性[6,7]。
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此證實豉翹清熱顆粒聯合雙黃連口服液在控制小兒外感發熱患者病情中安全性、有效性較高,不會因聯合用藥出現安全性下降等問題,鑒于此可應用在小兒治療中,分析原因是中醫將外感發熱納入“小兒感冒”范疇,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抗病毒西藥雖可控制病情,但小兒機體各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導致外感發熱極易合并胃腸道不適,若疾病治療不及時可引起高熱等癥狀,嚴重時引起多種并發癥,小兒豉翹清熱顆粒中含有多種有效中成藥,具有清熱解毒、解表祛邪、調理脾胃等作用,經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豉翹清熱顆粒口服后可發揮抗炎、抗病毒、提高免疫力作用,在降低炎癥細胞因子水平的同時緩解病毒引起的不適感,繼而改善其發熱、咽痛、鼻塞等臨床癥狀。雙黃連口服液由金銀花、黃芩、連翹三味中藥組成,作為解表劑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之功效,為目前有效的廣譜抗病毒藥物之一,但上述2種藥物單一使用無法獲得理想價值,將二者聯合既可發揮協同作用優勢,亦可增強整體治療效果,避免長期用藥損害患者其他系統及功能[8]。
結果顯示,觀察組發熱、面色潮紅、咳嗽、出汗、咽部紅腫等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1 h、6 h、24 h、72 h體溫低于對照組,且各癥狀消失時間低于對照組,表明在小兒外感發熱治療中應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與雙黃連口服液可縮短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亦可在短時間內將患者體溫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避免機體高熱引起高熱驚厥等并發癥,影響整體預后效果,分析原因是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由甘草、赤芍、青蒿、檳榔、清半夏、厚樸、大黃、梔子、連翹、黃芩、荊芥、薄荷、柴胡、淡豆豉等藥物組成,為目前治療外感風熱的主要制劑,方劑以赤芍、青蒿為君藥,發揮清熱涼血的功效。以清半夏、厚樸等為臣藥,發揮清積熱、消食導瀉的功效。以梔子、連翹、黃芩等為使藥,發揮清心瀉火的功效,佐以薄荷、柴胡、淡豆豉等宣郁熱、解表邪,結合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連翹具有抗病毒、抗菌活性的目的,而薄荷可有效抑制呼吸道病毒,諸藥聯合既可提高胃動素水平增加胃動力,亦可發揮抗炎、解熱鎮痛的作用,在改善臨床癥狀的同時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使臨床癥狀在短時間內控制,將其與抗病毒藥物雙黃連口服液聯合可增強整體治療效果,避免臨床癥狀持續加重而影響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及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合雙黃連口服液對控制小兒外感發熱患者病情有理想價值,通過降低體溫、改善臨床癥狀可有效縮短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確保治療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