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榮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疾病,多由椎間盤產生退行性改變,導致髓核、纖維環突出,脊神經受到壓迫所致,臨床表現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等,患者多伴隨腰椎功能限制[1,2]。臨床多給予保守治療,腰椎牽引是臨床常見的保守療法,牽引產生的機械拉力可減輕腰部肌肉緊張和痙攣,減少腰骶部神經根壓迫,緩解患者下肢麻木、腰痛等臨床癥狀,但臨床療效不甚理想[3,4]。針灸是中醫特色療法,其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常用夾脊穴,拔罐療法具有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故本次研究旨在觀察針刺腰夾脊穴聯合拔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下肢麻木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和下肢感覺功能的影響,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東阿縣中醫院治療的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下肢麻木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研究組4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30~59歲,平均年齡(45.62±6.37)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34±0.81)年。對照組45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19例;年齡31~60歲,平均年齡(45.89±6.41)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25±0.76)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脊柱外科學》[5]中診斷標準:腰部損傷史;腰痛,伴隨坐骨神經痛;腰生理曲度改變或脊柱側彎,腰部活動受限,棘突旁有壓痛;患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感覺遲鈍或過敏,肌力減弱,肌肉萎縮,神經系統檢查結果顯示膝腱反射異常,跖屈力或跖趾背伸減弱;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和加強試驗陽性;脊髓造影硬膜前有壓跡缺損,X線平片檢查脊柱側凸,前凸消失,椎緣增生、椎間隙變窄,排除其他疾病;CT提示椎間盤突出。中醫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分型為寒濕痹阻證:轉側不利、腰腿冷痛重著、肢體發涼、受寒及陰雨加重、靜臥痛不減,舌胖淡暗,苔白膩,脈弦緊或澀。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無手術治療史;③年齡30~60歲;④入組前下肢麻木VAS評分>3;⑤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疾病、腫瘤、骨質疏松、嚴重脊柱變形患者;②中央型腰椎間盤脫出者;③所取穴位皮膚感染不宜針刺、拔罐者;④非單純性腰椎間盤突出者;⑤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⑥精神障礙,無法與人正常溝通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牽引治療,患者于腰椎牽引床(上海悅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EO4)取仰臥位,固定骨盆及背部,根據患者體質量、肌腱韌帶素質及耐受力等決定牽引質量,啟動三維牽引模式,初治牽引選擇體質量的25%,后續可根據患者情況逐漸進行調整,最大不超過患者體質量,每次治療20 min,每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5 d,連續治療3個月。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刺腰夾脊穴聯合拔罐治療,具體如下:針刺腰夾脊穴: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吳江市云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0.3 mm×40 mm),針具及皮膚表面消毒,直刺腰夾脊穴,實施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每15 min行針1次,每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5 d;拔罐療法,選穴:患側:環跳、承山、委中、風市、秩邊,雙側:大腸俞、腎俞、腰夾脊,患者取俯臥位,采用閃罐法給予相應穴位拔罐,留罐10 min后取下。每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5 d,連續治療3個月。
1.4.2 觀察指標①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試劑盒:睿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2組患者IL-1β、MMP-3、TGF-β1、PGE2水平。②采用定量感覺檢查法(QST)檢測2組患者下肢感覺功能,棉簽檢查:采用10 g棉簽刮劃患者下肢麻痹皮膚,共刮劃10次,患者能感到7~10,為感覺正常,感到1~6次計為感覺減弱,感到0次計為感覺消失。③采用ODI指數評價患者腰椎功能,該量表包含個人綜合功能(郊游、社會活動、性生活、日常生活能力)、單項功能(行走、站立、坐、提物)、疼痛(對睡眠的影響、疼痛程度)3個領域,共10個條目,總分50分,分數越高,患者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④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患者疼痛程度,在紙上畫一條的直線,以0~10作標記,讓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直線上做標記,代表自己的疼痛程度,0表示無痛,10表示疼痛難以忍受,中間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1.4.3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標準:直腿抬高試驗陰性,下肢麻木、腰部疼痛基本消失,無明顯壓痛點,基本恢復正常工作,計為顯效;直腿抬高試驗可疑陽性,下肢麻木有好轉,腰腿輕微疼痛,部分恢復工作,計為有效;直腿抬高試驗為陽性,下肢麻木、腰腿疼痛無好轉,無法工作,計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MMP-3 IL-1β TGF-β1 PGE2水平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MMP-3、IL-1β、TGF-β1、PGE2水平相比治療前降低(P<0.05),研究組MMP-3、IL-1β、TGF-β1、PGE2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MMP-3 IL-1β TGF-β1 PGE2水平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下肢感覺功能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下肢感覺功能相比治療前改善,研究組患者下肢感覺功能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下肢感覺功能比較 (例,
2.3 2組患者ODI VAS評分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ODI、VAS評分相比治療前降低(P<0.05),研究組患者ODI、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ODI VAS評分比較 (分,
2.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疾病,多由患者腰部肌肉韌帶失調,骨質水分流失,彈性減弱,脊椎生物力學發生改變,腰椎間盤長期承受較大壓力下,損傷纖維環、肌肉韌帶及骨質,導致髓核組織從破裂處脫出,對椎管產生局部機械性卡壓,壓迫周圍神經,促使周圍神經分泌化學物質神經根致敏,導致韌帶、神經、肌腱等周圍組織產生炎癥、水腫、粘連,神經根進一步受到壓迫,加劇患者疼痛,影響患者腰椎功能[8,9]。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伴隨下肢麻木癥狀,普遍認為誘發下肢麻木的機制為自身免疫反應、炎性化學性刺激、神經機械性壓迫,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物壓迫神經和椎管靜脈叢,致使血液回流受阻,神經根產生變性、粘連、萎縮、炎癥,肌纖維失去神經支配,引起肢體麻木、感覺功能下降[10]。
中醫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屬“腰腿痛”“痹證”等范疇,多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腰部肌膚經絡,機體失于抵抗,致使瘀堵經絡、氣血凝滯,筋脈失于滋潤溫養,產生疼痛或麻木癥狀;加上不良作息、操勞過度、勞損外傷等,致使臟腑失調、正氣虛弱、脈絡受損,又因氣血凝滯,血行不暢,加重麻痹之癥[11,12]。治療需散寒祛濕、舒筋活絡、調節臟腑。本次拔罐所選環跳穴屬于足少陽膽經,可益氣、祛風化濕,強健腰膝、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承山屬于足太陽膀胱經,可調理脾胃功能、運化水濕;委中屬足太陽膀胱經,可理氣寬中、補腎強骨;風市屬足少陽膽經,可通經活絡、祛風化濕,常用于腰椎病、下肢麻痹;秩邊屬足太陽膀胱經,可調節氣血、止痛,常用于坐骨神經痛;大腸俞屬足太陽膀胱經,可理氣降逆、健腰膝;腎俞屬足太陽膀胱經,可補腎養血、活血疏肝、緩解腰痛;腰夾脊穴屬經外奇穴,與督脈密切相關,針刺腰夾脊穴具有舒筋活絡、調節臟腑、止痛的功效。研究表示:針刺夾脊穴可調節機體血液循環,緩解腰椎帶來的疼痛,夾脊穴與神經根周圍血管相連,給予其針刺刺激,可促進吸收病灶處炎性物質,緩解患者麻木、腫脹、疼痛感[13]。謝卓君等[14]表示,針刺聯合拔罐可引起神經內分泌反應,增加患者血管舒張功能及通透性,調節機體血液循環,拔罐還有溫熱作用及負壓效應,可促進局部組織快速充血,刺激白細胞吞噬作用,提升患者免疫功能。
有研究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伴隨炎癥,IL-1β為重要炎癥因子,可增加機體炎癥反應,正常狀態下IL-1β處于低水平狀態,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其水平升高,增加患者疼痛敏感性[15],PGE2是疼痛產生的重要介質,在炎癥部位可導致神經水腫及血管擴張;MMP-3由椎間盤組織細胞合成,在腰間盤突出癥患者中呈高水平狀態,可加重機體炎癥,增加患者神經組織刺激,加重坐骨神經痛及腰痛,惡化病情;TGF-β1可減弱生物力學特性,改變髓核的生物化學成分,促進腰椎盤病變[16,17]。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研究組MMP-3、IL-1β、TGF-β1、PGE2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刺腰夾脊穴聯合拔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下肢麻木患者,可抑制患者炎癥,緩解患者疼痛。研究組患者下肢感覺功能優于對照組(P<0.005),研究組患者ODI、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05),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刺腰夾脊穴聯合拔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下肢麻木患者,可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及下肢感覺功能,提升患者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針刺腰夾脊穴聯合拔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下肢麻木患者,可抑制患者炎癥,緩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及下肢感覺功能,提升患者臨床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