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欣
小兒腹瀉是引起小兒住院的常見病因之一,目前雖然對引起小兒腹瀉的主要病因仍眾說紛紜[1],但腹瀉所造成的危害性不可小覷[2],因此臨床治療和護理效果的有效性獲得了廣泛的關注[3]。當前,國內外對腹瀉患兒的治療,多采用口服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抗生素消炎殺菌、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蒙脫石散止瀉、中醫推拿等對癥治療的方法,均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患兒年齡小,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哭鬧,治療配合的依從性差,導致治療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延長了住院時間,而護理在整個診治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護理干預是現代臨床診療干預措施的重要組成,對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癥狀改善、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以及提升醫患關系等方面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4]。然而隨著患者對護理干預的效果期望水平隨著醫療水平的升高而不斷增加[5],臨床常規護理干預備受詬病。循證護理是指借助已被臨床實踐證實的干預措施,具有可借鑒性和可操作性[6];中醫護理在患兒腹瀉臨床護理中獨具優勢,采用整體護理與辨證施護相結合,應用于臨床各科室中,并被現代實踐醫學證實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7]。目前,循證聯合中醫護理已被廣泛應用于圍術期患者的管理、慢性疾病患者延續護理、腫瘤化療患者不良反應的護理以及腦卒中康復護理等領域中,并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為了探尋高效優質的護理模式,進一步評價循證聯合中醫護理在小兒腹瀉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開展此次專項研究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兒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4歲,平均年齡(2.26±0.42)歲;病程1~3 d,平均病程(1.92±0.56)d;日大便次數4~10次,日平均次數(6.46±1.12)次。觀察組:患兒中男11例,女19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4歲,平均年齡(2.19±0.58)歲;病程1~3 d,平均病程(1.88±0.60)d;日大便次數4~9次,日平均次數(6.37±1.23)次。2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日大便次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入組患兒均符合《兒科學》[8]中關于小兒腹瀉的相關標準;②患兒家長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先天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腫瘤、細菌性痢疾、偽膜性腸炎、營養不良患兒。
1.3 方法2組患兒均接受補液、抗病毒、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及對癥治療,其中對照組患兒均接受臨床常規護理,具體包括密切監測病情發展、定時測溫,定時詢問并記錄患兒進出液體量、大便次數及性狀等。觀察組患兒均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循證聯合中醫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及內容如下,即科室成立了干預小組,小組以循證醫學為依據,評估并查找患兒治療及護理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同步給予患兒中醫推拿及中藥灌腸等護理干預,以最大程度提高患兒臨床治療效果。
1.3.1 循證護理干預循證支持:小組成員對既往案例進行總結,結合自身臨床護理經驗,通過相關文獻檢索、查閱,針對患兒發熱、脫水、疼痛、哭鬧、紅臀等共性問題,制定了高效、全面的循證實踐護理方案。循證實踐:①密切觀察并監測患兒的病情及精神狀態,適時給予補液護理,密切觀察患兒顱前囟及眼眶有無發生凹陷及其他脫水癥狀,皮膚、嘔吐、尿量、大便改變情況等,如有異常應及時告知主治醫生給予對癥處理。②定時測量并記錄患兒體溫變化,定時觀察并詢問患兒有無不適生理疼痛情況,對于高熱患兒醫囑下給藥降溫的同時,指導并教授家長適時采用多種物理降溫方式予以同步干預。③適時滿足患兒家長的合理需求,與之建立良好的護患信任關系,在此基礎上耐心、詳細告知患兒家長小兒腹瀉病因、日常防護方法、臨床治療方法、康復周期及護理要點等,以消除家長的緊張、焦慮情緒;另通過播放動畫片、兒歌及提供小兒玩具、繪本、游戲互動、肢體接觸等方式緩解患兒哭鬧情緒,以提高其臨床治療和護理配合度及依從性。④依據患兒病情及年齡情況針對性給予飲食干預,如對于年齡<2周歲患兒囑家長盡可能地給予母乳喂養,對于腹瀉癥狀明顯緩解患兒,可醫囑下適當少量、多次進食,但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或暴飲暴食。⑤患兒每次大便后,囑家長采用溫水及時對患兒臀部及會陰部進行清洗,用柔軟毛巾進行擦干,適時涂抹護臀霜予以干預,以避免因潮濕、摩擦而發生臀部發紅、潰爛情況。評價與改進:小組定期組織循證護理專題會議,對階段成果予以總結及客觀評價,對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予以不斷優化、改進。
1.3.2 中醫護理干預組內所有患兒均在循證護理基礎上同步接受推拿按摩及中藥灌腸中醫護理干預,操作前做好保暖及患兒情緒安撫,由兒科專業護師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詳細告知其推拿按摩及中藥灌腸中醫護理干預目的、意義、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等,以最大程度提高患兒家長的信任、支持及配合度。中醫推拿:由兒科專業護師采用摩、揉、推、拿捏等手法對患兒的腹部、臍部、龜尾、肚角等穴位進行按摩,5 min/次,早晚各1次,其中對于脾虛瀉患兒應加推脾經,以上操作均連續3 d。中藥灌腸:對于濕熱瀉患兒對癥采用60~100 ml葛根芩連湯進行灌腸干預;對于風寒瀉患兒對癥采用溫和艾灸患兒神闕穴、足三里等穴予以干預,10~15 min/次,1次/d,另于神闕穴上外敷中藥溫臍散。上述灌腸期間均采用毛毯或薄棉被對患兒腹部進行覆蓋保暖,以避免患兒受涼。
1.4 療效判斷標準觀察并記錄2組患兒的退熱時間、止瀉時間、止吐時間、住院時間,統計2組患兒感染(消化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發生情況。評價2組臨床治療效果,其中以治療后患兒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日排便次數恢復正常(<3次)且大便成形視為顯效;以治療后患兒臨床主要癥狀較治療前有所緩解,日排便次數較治療前減少3次及以上,大便性狀有所改善,部分雖稀質但好于水樣便視為有效;以治療后患兒臨床主要癥狀、日大便次數及便形均未有好轉甚至嚴重視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兒臨床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止瀉時間、止吐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2.2 2組患兒感染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兒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例,%)
2.3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中醫將小兒腹瀉納入“泄瀉”“腹痛”等范疇,多由脾腎陽虛、肝氣乘脾、脾胃虛弱、脾虛濕盛、食物留滯胃腸引起[9],小兒脾胃尚未發育完全,其消化功能較弱,容易引起胃腸道功能異常,發生腹瀉。研究顯示,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死亡主要是因腹瀉引起[10],小兒腹瀉早已被納入中國衛健委規定的四大重點防治疾病范疇。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對嬰幼兒腹瀉的診治取得不錯的成效,但全球每年依舊有約11億兒童會發生腹瀉,給醫療衛生系統及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11]。小兒腹瀉會導致患兒營養不良,發育受到限制,此外,還會造成患兒的認知功能以及學習能力下降,產生深遠的危害[12]。因此,科學、有效地治療小兒腹瀉是當前的重任。中醫推拿運用手法按摩患兒的腹部,使得消化道平滑肌松弛,減少腸道蠕動,此外還能加速腹部血液循環,促進炎性細胞轉運至腸道,從而維持胃腸道的微環境保持平衡。一項系統研究表明,中醫推拿能有效緩解胃腸道功能亢進引起的腹瀉,調節胃腸道菌群,促進藥物的吸收,在小兒腹瀉的應用效果較單純西醫治療效果好[13]。中醫循證護理理念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基于中醫理論知識的指導、遵循辨證施護的原則,結合腹瀉患兒的實際需求和臨床實踐經驗,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患兒進行生理及心理的全方位護理,并將病情評估貫穿整個治療護理過程,取得較好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循證聯合中醫護理后,觀察組患兒的退熱時間、止瀉時間縮短,止吐時間、住院時間也顯著減少,顯著低于對照組,而且還明顯優于許紅芳等[14]文獻報告結論,證實了循證聯合中醫護理對促進治療效果的作用;肯定了本研究的開展具有實踐性和參考性。分析原因是與常規圍繞癥狀而開展的傳統護理干預相比,循證護理不僅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和質量,還通過借鑒被證實的護理干預措施更加具有針對性和人性化,因此患兒的護理服務更加高效和有效[15];而中醫護理遵循中醫辨證施治的理念,尤其對于年齡較小、各系統發育尚未完全的患兒,護理干預措施更加溫和、更加具有針對性[16,17]。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發現觀察組患兒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體現了循證聯合中醫護理能夠顯著降低患兒各類感染的發生率,為促進患兒的快速康復奠定了基礎,這在范娟[18]研究報告中也獲得了一致的結論。分析原因在于常規護理措施雖然也有一定的步驟和路徑[19],但常規護理多是根據患者的主動訴求而開展,然而本研究中患兒幾乎缺乏有效溝通且不會準確表達個人要求,因此在本研究中具有局限性。故本研究通過被臨床實踐證實的循證護理,不僅能夠使得護理人員有效開展針對性護理,而且還能夠通過中醫護理多種多樣的干預方式,能夠使得患兒得到悉心專業的護理[20],因此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循證聯合中醫護理能有效改善小兒腹瀉臨床癥狀,其對于提高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有效促進患兒快速康復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