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婷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消化系統常見疾病,患者可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胃脘脹痛、大便溏稀等。病理學研究證實,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變薄、固有腺體出現萎縮,同時可發現腸上皮化生及異形增生,具有發展成為惡性病灶的風險,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響[1]。目前研究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的危險因素,有效控制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病情、根治幽門螺旋桿菌具有重要臨床意義[2]。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抗生素控制幽門螺旋桿菌,四聯療法是常用治療方案之一,但隨著臨床應用的不斷增多,現階段存在耐藥菌株多、復發率高等問題。隨著現代中醫的發展,中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機為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引發痰瘀蘊結、氣滯血瘀,導致發病,其病位在胃,累及肝脾,治療時宜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本研究中探討四聯療法聯合疏肝解郁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臨沂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臨沂市中醫醫院脾胃病一科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79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就診順序編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9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1∶9;年齡24~65歲,平均(48.65±6.22)歲;胃黏膜萎縮程度:重度8例,中度19例,輕度13例;病程1~26年,平均(8.25±1.14)年。觀察組男女比例為7∶6;年齡25~64歲,平均(48.24±6.62)歲;胃黏膜萎縮程度:重度9例,中度20例,輕度10例;病程1~25年,平均(8.49±1.27)年。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參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3]中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明確診斷,經胃黏膜病理活檢及14C呼氣試驗證實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②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肝郁脾虛證的診斷標準[4],以胃脘脹痛、脅肋脹痛為主癥;噯氣頻作、疲倦乏力、胸悶不舒、食少納呆、舌苔薄白、大便稀溏、脈細弱或弦為次癥。③年齡18~65歲。④入組前近1個月內未接受任何相關治療。⑤且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胃黏膜不典型增生。②合并重度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③經評估無法耐受胃鏡檢查者。④合并肝、心、肺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⑤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⑥備孕期男性。
1.3 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予四聯療法治療,經評估,治療后采用阿莫西林(桂林南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45021517,規格:100 mg×7粒,批號:20191030),100 mg/次,2次/d;左氧氟沙星(昆山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80033,規格:100 mg×12粒,批號:20191115),200 mg/次,2次/d;枸櫞酸鉍鉀(湖北科益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00093,規格:110 mg×12片,批號:20191023),220 mg/次,2次/d;奧美拉唑(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7506,規格:20 mg×7片,批號:20191016),20 mg/次,2次/d。連續治療10 d后,自11 d開始對照組服用枸櫞酸鉍鉀,220 mg/次,2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增加疏肝解郁湯。方劑組成:枳實、柴胡各12 g,白芍18 g,白術、木香、郁金、姜半夏、黨參各15 g,黃連6 g,吳茱萸3 g,厚樸9 g。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隨癥加減,呃逆加代赭石30 g;嘈雜加海螵蛸30 g;易怒加梔子10 g,牡丹皮10 g;膽胃蘊熱、舌苔黃膩加蒲公英30 g,炒薏苡仁15 g;完谷不化加雞內金10 g,焦三仙各6 g。上述中藥由臨沂市中醫醫院藥房統一代煎,取1000 ml清水,煎至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0 d,其中前10 d為四聯治療,后30 d為枸櫞酸鉍鉀單獨治療(對照組)或聯合中藥治療(觀察組)。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①比較2組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在治療后采用14C呼氣試驗測定,結果為陰性則判定為幽門螺旋桿菌清除。②比較2組中醫證候積分,中醫證候積分包括食欲不振、反酸、疼痛、惡心及胃脹,每個項目采用0、2、4、6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5]。③比較2組治療前后胃鏡組織學評分,包括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腺體萎縮、慢性炎癥,每個項目采用0~3分計,分數越高表示程度越重[6]。④比較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 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觀察組39例患者中37例幽門螺旋桿菌陰性,清除率為94.87%(37/39),對照組40例患者中31例幽門螺旋桿菌陰性,清除率為77.50%(31/40),觀察組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5,χ2=4.972)。
2.2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胃鏡組織學評分觀察組治療后胃鏡組織學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不良反應發生率2組治療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胃鏡組織學評分比較 (分,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目前多項研究證實,該病可導致胃黏膜腺體數量出現減少或萎縮,黏膜下肌層的厚度增加,患者胃黏膜組織分泌功能受到影響,胃泌素、胃酸等分泌水平下降,消化功能下降,進而引起胃脹、消化不良等相關癥狀[7-9]。目前多項研究證實,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通常合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重要因素[10-12]。相關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具有較強的鞭毛動力,在胃黏膜表面定植過程中可通過尿激酶的作用形成“氨云”,對患者胃酸產生抑制作用,增加定植的成功率,此過程中病原體會刺激機體多種致病因子的分泌,導致胃黏膜屏障受損,進而引起胃黏膜萎縮[13]。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目前以抗生素為主,通過清除幽門螺旋桿菌,恢復患者胃黏膜屏障功能,減輕局部炎癥反應,控制胃黏膜的萎縮進展。隨著抗生素應用的不斷增多,耐藥菌株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胃脘痛”“痞滿”等范疇,歷代醫家認為其發病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關系密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久病大病、稟賦不足,可致脾胃虛弱,日久則氣血不足,脾胃失養,引起痿病,或因憂思悲怒、肝失疏泄所致肝氣郁結,脾胃失和,導致胃脘痛。中醫理論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位在胃,且累及脾臟及肝臟,其內在因素為脾胃虧虛,肝郁則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的重要條件,故在治療方面宜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本研究中采用的疏肝解郁湯主要成分包括柴胡、白芍、郁金、木香等10種中藥材,其中柴胡疏肝理氣;枳實行氣止痛促進胃腸道平滑肌蠕動;木香疏肝、行脾胃滯氣;黃連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白芍柔肝養血、緩急止痛;厚樸行氣除滿、姜半夏止嘔降逆;黨參、白術燥濕利水、益氣健脾;吳茱萸清熱解毒、疏肝和胃。全方共奏和胃降逆、疏肝理氣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及胃鏡組織學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增加疏肝解郁湯能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患者的病原體清除率,降低胃鏡組織學評分及中醫證候積分。分析后認為,疏肝解郁湯中中藥材具有多種生理學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枳實能夠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率,與促進胃腸激素的分泌相關[14]。研究證實,半夏具有促進消化道黏膜潰瘍小鼠消化道屏障建立的作用,可提高閉鎖蛋白活性,發揮保護消化道屏障的功能[15]。本研究中對2組不良反應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增加中藥治療后患者用藥風險未升高。
綜上所述,疏肝解郁湯能夠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患者的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降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及胃鏡組織學評分,不增加用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