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云 李宏偉 李占濤 何生存 袁兆鶴 潘佐泱 賈孟輝△
賈孟輝主任系寧夏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寧夏第二批名老中醫,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三屆“塞上名醫”,寧夏第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臨床斷病識證尤擅脈診和手診,對臨床疑難雜癥有獨到的見解,處治崇尚靈活簡便,用藥講究快捷廉驗,現將其治驗疑難病之抽動穢語綜合征1例與同道分享。
王某,男,35歲。2020年11月24日初診。患者自訴不自主地眨眼、撅嘴、吼叫20余年,加重伴呃逆1年。20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而突發眨眼、撅嘴、吼叫癥狀,遂至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被診為“抽動穢語綜合征”,曾先后口服氟哌啶醇半年余,治療效果不顯著,又前往北京某大醫院求診,仍未能見效。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眨眼、撅嘴、吼叫、手腳抽動等癥狀雖漸次頻作,但始終生活能夠自理,與人交流也較正常,日久自視為習慣發作。近1年來,因于心情不好,眨眼、撅嘴頻作,吼叫聲漸大,常影響周鄰,每作欲強力自抑而不能,時見喉中“嗝嗝”作響,呃逆頻頻,甚為痛苦,尤以情志波動時為重,期間遍訪名醫,雖稍有緩解,但終未能痊愈,時有加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刻下:患者神志清,精神可,眼球不停擺動,眨眼, 撅嘴,手腳抽動,偶發怪叫,不能控制。自訴晨起口干口苦,汗多,伴心煩易怒,健忘,后背痛,二便可,舌邊尖紅、苔灰黃膩,脈弦滑。診斷:抽動穢語綜合征;辨證:腦經阻滯、腦髓失養兼心肝火旺、痰火動風;治則:通利腦經、補益腦髓兼清心凉肝、熄風截痰、鎮驚安神。治法:腦經針刺——通利腦經、充養腦髓。導師接診,讓患者靜坐,行腦經針刺療法,先于患者后頭部循經揣穴,于施術區嚴格消毒后,右手持超微針刀,依次循腦黑液經、白液經之腦戶、百會二穴,透刺提拔、推顫相疊手法交替施術5 min后留針。30 min后,取針。隔日1次,每次30 min,4次為一個療程。中藥口服以清心凉肝、熄風截痰。處方:茵陳30 g,焦梔子9 g,大黃3 g,枳實15 g,厚樸10 g,石菖蒲15 g,遠志12 g,絲瓜絡10 g,郁金12 g,磁石30 g,天麻15 g,當歸15 g,黃連6 g,珍珠母15 g,龍骨30 g,牡蠣30 g,水蛭6 g,首烏藤15 g,酸棗仁30 g,姜黃12 g,茯神15 g。7劑,水煎服,日1劑,分溫2次,飯后服。2020年11月30日復診:上述治療1周后,患者自訴頻頻呃逆已除,眨眼、撅嘴、吼叫、手腳抽動等癥狀明顯好轉,納可,二便調,舌紅少苔,脈弦。法守前方,繼服中藥1個月以鞏固療效,針刺3 d一次,1個月后電話隨訪,未見復發。
抽動穢語綜合征(Tourette’s syndrome,TS),是一種遺傳學神經疾病,其發病率1%~3%[1],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該病好發于男性,主要是由表情肌、頸肌或上肢肌肉迅速、反復、不規則抽動起病,繼而出現肢體及軀干的爆發性不自主運動[2],可伴有不自主發聲或穢語,以及心理及行為障礙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其病機目前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紋狀體多巴胺系統中多巴胺活動過度或多巴胺受體超敏[3]、遺傳、免疫、神經遞質失衡、大腦結構或功能異常、社會心理及環境因素均有關[4]。此病治療尚缺乏特效藥物,目前臨床多采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抗精神病及抗癲癇藥物,包括硫必利、阿立哌唑、氟哌啶醇等[5],但這些藥物易產生耐藥性以及其他不良反應,臨床依從性差。
在中醫藥學中,此病屬“瘛瘲”“肝風證”“筋惕肉瞤”“慢驚風”等范疇。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6]。又王肯堂《證治準繩》有:“水生肝木,水為風化,木克脾土,胃為脾之腑,故胃中有風,瘛瘲漸生,其瘛瘲癥狀,兩肩微聳,兩手下垂,時復動搖不已,名曰慢驚”[7]。中醫認為,該病病因與其先天稟賦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調等因素有關,多由五志過極,風痰內擾所引發[8]。臨床以病情繁雜、多臟合病、虛實并見、變化多端等為特點。

圖1 腦經循行示意圖
賈孟輝教授認為,此病病位主要在腦,多累及心、肝、脾、腎,其病因病機極為復雜,扼而要之,此病以風、痰、火、瘀為其病理要素,病機以風、痰、火、瘀相互交阻、瘀阻腦絡,阻滯腦經而致腦髓失養、神明失用為關鍵,故治療應以通利腦經、熄風截痰、鎮驚安神、充養腦髓為大法。患者腦病日久,痰瘀交結腦經較甚,郁積化火生風,腦黑、白液經阻滯較著,而致腦髓失養、神機失用。故治療首選腦經針刺療法疏利腦經、醒腦養腦。腦經針刺法系賈孟輝教授依據寧夏少數民族醫藥臟腑經絡理論,將現代醫學與針刺經驗和理論相結合,提出的一種特色針刺療法。該法主要在頭部特定的腦經穴線進行針刺、放血來防治腦源性疾病的特色療法[9]。賈孟輝教授依據腦的胚胎發育以及四元四液形成理論,將腦經分為腦白液經、腦紅液經、腦黃液經以及腦黑液經4部分,見圖1。其中腦黑液經起于天鼎穴,止于腦戶穴[9],該經穴線主要分布于大腦的后枕葉和后項部,主識記、視覺等,調節感知、記憶等思維活動,相當于中醫的腎、督脈的功能。腦白液經起于百會穴,止于頭維穴,主要分布于大腦頂葉和額葉,主總覺、思維的運動,調節人體營養物質的吸收及運用,相當于中醫的胃、任脈的功能。《素問·風論》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腦為元神之府,頭為諸陽之會,無論外風內風,外邪侵犯清陽,故頭搖肢顫、元神失守,腦戶為脈氣入于腦之門戶,開闔之要,針刺本穴可祛邪風、升清陽[10],邪祛正安。陳楓教授針刺腦戶穴可去邪安正,使患者頭部震顫頻率明顯降低。現代研究表明針刺百會穴顯著緩解了TS小鼠的抽動癥狀,抑制了紋狀體和黑質致密部中多巴胺受體的表達,也降低了紋狀體、黑致密部和前額葉皮質中多巴胺的含量[11]。眾多學者認為,“神經遞質失衡”尤以多巴胺為主的功能紊亂這一原因導致TS發病[12]。作為錐體外系組成部分和大腦基底神經節之一的紋狀體[13],主要參與維持正常肌張力和參與協調肌肉運動。因此,針刺百會穴可控制肌肉協調運動。導師認為,此病風、痰、火、瘀相互交阻,腦黑液、白液經阻滯較甚,因此取腦黑液經、白液經之腦戶、百會二穴。再輔以清心凉肝、熄風截痰之湯藥,患者口干口苦,伴心煩易怒,肝膽濕熱之象明顯,以茵陳蒿湯為基礎方加減。茵陳、焦梔子、大黃三者相須為用,清熱除濕,利膽退黃;枳實、厚樸破氣除滿,祛痰消痞;遠志、石菖蒲二藥合用,相濟奏效,使氣自順而壅自開,氣血和暢不復上逆,痰濁消散不蒙清竅;郁金行氣開竅、清心解郁;磁石、龍骨、牡蠣、珍珠母平肝熄風,益陰斂陽、鎮靜安神;首烏藤、酸棗仁、茯神養血、安神寧心;天麻平肝潛陽、息風止痙,古稱之為“定風神藥”[14];當歸入血分以補血;黃連涼肝膽,引諸藥入心經;久病必瘀,用以姜黃、水蛭破血逐瘀。
抽動穢語綜合征乃臨床疑難雜癥,中醫藥對該病有獨特的理論認識和特殊的診療手段。賈孟輝教授認為,此病病位主要在腦,以風、痰、火、瘀為其病理要素,與肝、腎關系密切,倡用針藥結合的方法,運用腦經針刺通利腦經、充養腦髓;配合中藥以清心凉肝、熄風截痰,標本兼顧、內外同治、直中肯綮、取效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