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朝安
(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軟土路基中含有大量的松軟土,雖然不同區域軟基組成和結構各有不同,但都具有含水量高、滲水性差、強度低等劣勢。在公路建設工程中,受到軟基的影響,很容易導致路面鋪筑無法成型、軟基變形等問題,影響路面的穩定性;或在后續公路運行期間,出現承載力差、公路使用壽命縮短等問題,嚴重影響交通安全。因此,公路路基路面施工中,軟基處理加固是必需環節,對保障公路質量意義重大。
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工作中,軟基處理要基于地質條件進行,充分分析地質特征,掌握數據信息,才能確保軟基處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但在目前實際工作中,前期勘察工作仍然欠缺。一方面,建筑單位缺少對地質勘察工作的重視,在測量分析過程中,缺少管理標準,導致勘測不夠規范,勘測結果不夠合理。另一方面,勘測不夠全面,僅對工程區域勘測,缺少對周邊地質環境的深入分析,使得后續軟基處理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公路路基路面施工中,軟基處理包括多種不同的技術方法,科學選擇技術方法是確保軟基處理效果的關鍵。但目前,部分施工單位在設計軟基處理方案時,仍然欠缺擇優意識,對軟基處理技術的選擇不夠合理。部分所選擇的技術方法適用性較差,未根據軟基實際狀況選擇最優的加固技術,或是所選擇的軟基處理方法僅考慮質量,忽略經濟性因素,造成成本消耗高、施工周期長的問題。
表層處理技術主要在軟基澆筑前期,利用設備改變軟基水分基礎,可提高粉底的穩定性。礫石墊施工階段,可使用吸收性、防潮性較強的材料,如石灰石,降低粉底中的水分含量。在此基礎上,結合施工要求,選擇合適的材料,注意材料的配比,避免出現材料不合理混合,降低其質量等問題。利用表層處理技術,對軟基進行排水,選擇適當的位置建立溝渠,基于現場施工環境和其他因素,確立合理的溝渠規格和尺寸,確保將水分充分、有效引出,提高地基的質量與穩定性。
換土墊層法主要是利用其他地區土質較好的土壤更換軟基區域土壤,降低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質量,以此處理軟基問題。在施工過程中,需首先注意對選定填充土的質量進行檢查,確保其符合土壤更換標準。其次,施工部門要深入分析并嚴格控制軟土挖掘深度,最大程度地保障軟土換填質量。換土填筑的過程中,要按照分層填充的方式進行,確保填充效果,保障公路路基質量。圖1所示即為換土墊層法。

圖1 換土墊層法
排水固結法在軟基處理中,對環境要求相對較高,并非適用于所有的軟基處理。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排水固結法的作用,使其在軟基處理中發揮優勢,施工人員需在天然土體當中設置豎向排水井,并在其中孔隙較小的區域使用砂墊層,提高排水固結水平。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排水固結法經濟效益較高,施工速率較快,因此常應用于路面搶修施工當中。
強夯加固技術目前常見的形式包括樁式置換和整式置換,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容易受到墊層、砂井等條件因素的影響,只有加大監管控制力度,才能確保技術發揮其作用,提高軟基的承載力。強夯加固技術操作水平較低、施工過程簡捷、適用性較強,但相對而言,經濟性較低,所以通常被使用于工期或軟基處理時間有所限制、施工規模較大的公路路基路面施工當中。
預應力管樁施工技術通過控制軟基含水量和沉降問題,以提高路基路面穩定性。在此過程中,必須充分保障技術工藝的質量,注意以下幾點內容:①明確軟基的范圍和具體位置,為預應力管樁施工提供前提條件;②工作人員準確測量軟基相關數據,通過數據分析確定管道安裝位置,確保該技術的穩定運行,保證技術質量[1];③樁結構應在測量文件位置基礎上進行,結合施工現場環境特征,嚴格依據工程施工要求標準,調整施工技術,發揮其在延性地基中的加固作用。
粉煤灰碎石樁加固技術是當前軟基處理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技術類型,且已發展至較為成熟的階段,在軟基加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粉煤灰碎石樁加固技術通過將粉煤灰、水泥、廢舊石屑和水按一定比例相混合,得到黏結性較高的材料。將配置好的材料灌入軟基當中,使得內部結構間相互連接,形成復合型地基,發揮其隔水作用,對軟基進行加固。粉煤灰碎石樁加固技術不僅有利于提高公路路基路面的穩固性,還具有較高的經濟性。圖2即為粉煤灰碎石樁加固技術。

圖2 粉煤灰碎石樁加固技術
混凝土在公路路基路面施工中必不可少,利用現澆混凝土管樁施工技術,可有效優化軟基的結構,對軟基進行加固,解決其中存在的不良問題。在技術不斷發展和優化的環境下,現澆混凝土管樁施工技術可結合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和振動沉管樁,提高防滲墻的防滲性能,使其應用在更高規格的工程施工中。通過該技術還可有效實現淤泥加固效果,避免地基沉降問題。
為了提升公路路基路面施工的科學性,提高軟基處理水平,根本在于加強地質勘察,由施工單位、建設單位共同加強對施工現場及周圍環境的地質勘測。一方面,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應重視地質勘察任務,以嚴格的管理標準確保勘察工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施工單位應安排專門人員對施工周圍地質進行勘察,全面了解相關情況,再進行軟基處理工作。基于地質勘察情況,技術人員要重點對巖石的軟硬度和土層結構進行劃分[2]。比如,在公路工程前期地質勘測結果顯示“某路段下方存在軟巖”,技術人員需深入分析,掌握數據信息,設置更具針對性的支護措施,確保軟土地基的穩定性。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土層的構成的劃分,重點勘測劃分淤泥土、松散填土層等在公路施工及投入使用后更容易產生沉降的土層,以避免這些土層顆粒間存在的空隙影響地基的密實度。為了避免公路投入使用后,在長時間受到荷載作用力的情況下,土層被不斷壓實,出現沉降裂縫等問題,嚴重影響公路壽命和行車安全,加強地質勘察是根本對策。
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和軟基處理施工中,應充分考慮路面的載荷水平,以此作為基礎,保證軟基處理的合理性。施工期間,以各參數標準為依據,對照施工圖紙,保證工程高質量完成。考慮路基路面載荷水平,重點收集以下幾方面載荷:
(1)豎向荷載。公路投入使用后,路基承受的主要荷載即為豎向荷載。依照我國相關規定,計算車輛荷載時應以bzz-100標準進行。以固定值0.7 MPa作為適用的車輛標準胎壓。在收集期間,考慮到車輛荷載會優先直接作用于路面,經過基層逐漸傳遞到土基端。基于此,計算豎向荷載值時,技術人員重點收集公路平均輪壓值擴散至土基的值,并按實計算[3]。
(2)動荷載。公路投入使用后,過往車輛在公路上行駛時,會產生一定振動。在此期間,公路路面基本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凹凸不平現象,程度各有不同。行駛車輛受到“顛簸”之后,同樣會產生振動。這種通過振動對路面路基造成的作用力即為動荷載。在計算時,一般選用1.1~1.3的動荷載系數固定值。
(3)水平荷載。車輛行駛在上下坡時,為了維持速度的合理性,駕駛人通常會采取“給油加速”或“剎車減速”的方式進行調整。在這一調整的過程中,車輛會對路面產生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基于此,針對上下坡區段的路面路基進行施工時,還應精確計算出抗剪切強度。
(1)地基處理標準。軟土地基的處理標準與常規地基處理標準基本一致,但相較而言,軟土地基處理施工難度卻遠高于常規地基。為了保障施工質量,軟土地基處理標準通常包括以下幾方面:
1)確保軟土地基處理后,各相關參數滿足所在路段基礎承載力的要求,且其地基容許承載力超過120 kPa。除車輛行駛的路面外,公路邊緣的人行道、綠化帶的地基承載力應該控制在100 kPa之上。
2)軟土地基處理中,路基頂面的回彈模量應該始終控制在35 MPa之上。
3)經相關處理,不同路段的沉降控制標準應該滿足相應的要求。如一般的路基段,處理后的容許沉降高度最大值應達到0.3 m;橋頭段的最大沉降值不能超過 0.1 m。
(2)確定相關參數。施工參數的確定,重點考慮地基承載力、邊坡穩定度和沉降等方面。以復合地基的地基承載力參數確定為例,包括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1)彈塑性分析法:

式中,Cs、φs——土層的抗剪強度指標,均為常數,可直接選用公路工程項目規劃書中給出的數值;γ——土層的重力密度(kN/m3);h——所計算位置的深度(m)。在實際應用中,若采用打樁方式處理軟基,樁頂的承載力較小,因此其整體呈現出彈性狀態,此時樁頂壓力越大,碎石樁越會向側面膨脹,周圍的土體便會出現塑性區。當碎石樁逐漸達到單樁所能夠承受的極限承載力時,樁周的土體會隨之逐漸達到極限的平衡狀態。通過這一假設理論,可以推導出樁周圍土體對碎石樁產生的極限約束力,而這種約束力便是完成軟土地基處理后的公路路段的地基承載力。
2)Brauns方法:

式中,δs——樁周土體表面的實時荷載值(主要取完成軟基處理后對應的荷載值)(kPa);δ——公路滑動面與水平面之間形成的夾角。在具體計算時需要注意,δs的取值并不是固定的,理論上存在δs=0的情況。在這一計算方式下,假設以碎石樁為軟基處理方法,在豎直載荷點作用下,周圍土體會出現側向變形,與彈塑性分析法相似,但計算的切入角度有所不同。在此方法下,技術人員還需測量周圍土體的膨脹破壞長度,根據碎石樁的半徑參數,對其具體值加以計算確定,進而推導出碎石樁周圍土體達到“被動極限平衡”時的極限平衡條件,最終計算出極限約束力相關參數[4]。
3)墊層擴散法。墊層擴散法主要針對換填處理法下的軟土地基相關參數計算。計算軟基沉降的方法為分層總和法,計算路堤邊坡穩定性進的方法為圓弧滑動法。
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下,軟基處理技術也開始多樣化發展,為公路路基路面施工中軟基處理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為了確保公路路基路面施工的合理性,科學選擇軟基處理技術至關重要。施工單位應首先根據工程施工要求和周期規劃,對比分析并選擇合理的軟基處理技術,確保該技術在應用過程中能夠如期完成處理任務,保證軟基處理的質量。其次,施工單位應充分考慮技術的經濟效益,根據工程投資規劃進行科學選擇,避免因技術選擇不當增加工程施工成本。
施工人員的專業能力直接決定軟基處理施工效果,在處理技術多樣性的環境下,不同的公路路基路面施工項目有著不同的施工要求和重點,施工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素質,并具備豐富的經驗,才能針對施工工程制定更加合理、準確的處理方案。在工作中,應加強施工人員培訓,使其在了解學習專業知識、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多加實戰演練,提升現場分析和應用能力,全面提高軟基處理水平和路面施工效果。在此基礎上,激發施工人員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并為其提供創新模擬實踐環境,使得施工方案更具創新性、專業性和科學性,不斷提升公路路基路面施工中軟基處理水平。
綜上所述,軟基處理是公路工程建設中必須解決的重點問題,直接關系到公路后期運行質量和交通出行安全。在公路路基路面施工中,軟基處理方式多種多樣,包括換土墊層法、強夯加固技術、粉煤灰碎石樁加固技術等,在應用中各具特點和優勢,且作用效果各有不同。為了提高軟基處理質量,還應加強地質勘察、充分考慮載荷水平、全面確定各項參數、科學選擇處理技術,采取科學監管措施,充分發揮軟基處理技術作用,確保公路建設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