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中國地質學會迎來百年華誕.100 年來,一代代的中國地質人跋山涉水、勇毅前行,不斷為祖國尋找著富饒的寶藏,創造了地質工作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百年輝煌.同時,今年也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以下簡稱“沈陽地調中心”)成立的第60 個年頭.這60 年,沈陽地調中心永葆初心本色,強化使命擔當,以歲月銘記榮光,以奮斗鑄就輝煌,在青山綠水、白山黑土的東北大地上,鐫刻出“一馬當先”的時代芳華.
沈陽地調中心的前身是東北地質科學研究所、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曾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疆“國家305”項目和國家黃金局、地質礦產部系列攻關項目,在地層古生物、基礎地質和貴金屬礦產等領域取得斐然業績,培養造就大批熟悉區域地質情況、掌握專業技術本領、能夠擔當時代重任的優秀地質學家,不斷為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地質智慧和力量.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需求,沈陽地調中心持續發揮傳統優勢,積極拓展創新領域,在多專業力量集結、新知識新技能應用、理念觀念更新等方面持續發力,堅持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的深度融合,在頁巖油、黑土地、水資源、國土空間、境外調查,以及勘查技術、實驗測試、寶玉石檢測、地質云節點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項項重要成果,實現了一個個重大突破.
為了慶祝成立60 周年,沈陽地調中心在其主辦的《地質與資源》雜志上,編輯出版《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成立60 周年暨中國地質學會百年華誕紀念專輯》,文章內容涵蓋區域地質、礦床地質/地球化學、油氣地質、地球物理/遙感地質、生態環境地質、實驗測試/技術方法等領域,集中展示了近年來中國東北乃至東北亞地區的一些重要地質調查成果和研究進展.從本期專刊來看,收錄的文章有如下特點:一是圍繞國家資源需求.既有大興安嶺、遼東-吉南成礦帶等區域上的研究成果,也有東北亞鄰國蒙古國等相關礦床的研究新認識;既展現了重要戰略性礦產銅、金、鉛鋅等的地調科研成果,也有松遼盆地及周邊常規和非常規油氣資源的研究認識;既有成礦理論新認識,也有找礦方法應用的新實踐.二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響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加大了東北地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和生態地質調查研究的工作力度,內容涉及地熱資源、黑土地、火山及災害易發區等生態地質問題和應對策略.三是重視基礎調查研究.進一步豐富地球系統科學理念,針對重大地質問題研究進一步深入,如古亞洲洋構造演化研究、蒙古-鄂霍次克褶皺系構造屬性、中國東部白堊紀生物地層等,針對一些前沿地質問題開展探索和攻關.四是加強技術方法應用.一些地質調查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得到廣泛而有效的應用,而且加大了對學科交叉、地物化遙綜合信息提取和探測技術等的攻關力度.本期專刊是廣大地質工作者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推進調查和科研工作的切實體現,也是不斷拓展新領域促進地質調查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
東北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商品糧基地和能源資源基地,具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家底,在我國和東北亞都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地質調查工作大有可為.借此機會,衷心祝愿沈陽地調中心能夠“芝麻開花”,立足新起點、開創新氣象、拓展新領域、取得新成效;祝《地質與資源》“百尺竿頭”,多發文章、發好文章、提高關注度、擴大影響力,不斷把論文寫在東北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