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媒報道,美國空軍機動后勤司令部司令邁克·米尼漢在一份備忘錄中公然宣稱,他的直覺告訴他,美國將在未來兩年內因為臺灣問題與中國發生戰爭。這個“驚人之語”先把五角大樓嚇了一跳,有其官員第一時間回應稱,“該言論不代表美國國防部對中國的看法”,意思是僅代表米尼漢個人意見。但在外界看來,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
米尼漢是個大嘴巴,美媒也說他“以涉華煽動性言論而聞名”。但他在美軍內部已經顯不出有多另類或稀奇了,類似的聲音近兩年接二連三地冒出來,而且都是美軍中相當有分量的人。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查爾斯·理查德年前在一次活動上放言,俄烏沖突對美國來說只是“熱身”,美國與中國的重大沖突“即將來臨”。
這些“中美即將一成”的恐嚇性預言都差不多,區別在于時間上有不同版本。米尼漢的“直覺”認為,兩年內中美就得打起來,這又把時間點提前了,營造出了好像更緊迫的氣氛。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前年在一場國會聽證會上說的則是2027年,這個時間展被一些國家安全學者稱為“戴維森窗口”。這些說法顯然都是不靠譜的。
然而;我們還不能把這些都看作狂人吧語。結合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實際行動和部署調整,我們可以從這些“巧語”中讀出實質性的弦外之音。美軍或許有通過打嘴炮的方式刺激、威懾中國,大陸的意圖,但美軍的確也在為中溪司能的軍事沖灸做著實實在在的準備,包括軍事介入臺海,阻止兩岸統一,米尼漢的話絕不僅是他的直覺告訴他的,而是代表了美軍一部分人的真實態度。在華盛頓打著“和平”的旗號頻繁在亞太地區進行軍事部署的背后, 這樣的好戰分子正蠢蠢欲動。
現在華盛頓經常把建立中美關系“護欄”掛在嘴邊,但試圖沖破“護欄”的力量就在其內部。這段時間,華盛頓還麥起了一場"沒有槍聲的戰爭”。據多家美媒報道,日本和荷蘭已經與美國達成協議;準備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的芯片制造授備,“這是拜登政府努力說服盟國的結果”,而不少美,國媒體也將這一結果描述為“幫助美國”。很顯然,在這場華盛頓一意孤行發起的半導體戰爭中,日荷等國能得到的只有損失,甚至可以說是“欲哭'無淚”。“幫助美國”不過是“充穿炮灰”的客氣說法而已。
現在,一些華盛頓政治精英已經陷入“打敗中國”的狂想不能自拔,并不斷試圖用編造威脅和恐嚇他國來為自己造勢。但和平'與發展的大潮流讓他們感覺到逆水行舟、的吃力,這沒有推動他們反思,反而讓他們更加心急。這恰恰讓世人對L個沖動上頭的華盛頓愈發提高了警惕。米尼漢等高官的好戰言論,以及華盛頓在芯片領域的拉幫結液,幾乎是同頻共振的,它們反映出,無論是在和平還是在發展問題上,華盛頓都扮演了不光彩的破壞性角色,并實質性地成為整個世界的“亂源”。
據不完全統計,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01年,世界上153個地區發生了248次武裝沖突,其中美國發起的就有201場,約占81%。如今,華盛頓依然放不下借對外沖突大發戰爭財的舊夢。但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把中國當敵人,一定是找錯了對手。華盛頓越是叫囂對華開戰,就越能激發中國保衛國土、強大國防的決心;它越是想在高科技領域圍困中國,中國自主創新的動力就會越發強大。無論是軍事層面,還是科技領域,華盛頓打壓中國的行動所獲取的收益,將遠低于其所必然付出的代價。▲
環球時報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