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友 石志清 楊志光 王永在 馮海龍 云 燕
1.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2.內蒙古地質勘查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各少敖包銀鉛鋅多金屬礦普查區位于蘇尼特右旗中北部,其大地構造位置屬于華北板塊北緣晚古生代陸緣增生帶,寶力道、二道井增生混雜巖帶的寶音圖—錫林浩特火山型被動陸緣錫林浩特微板塊(Ⅲ級)東南邊緣。區域走向為北西向、北東向的構造架構,礦集區主要分布于一向斜分布區的核部,控礦地層以區內二疊系中統哲斯組為主,控礦構造以北西向斷裂為主。區域上發現有二道井鐵礦床、卡巴鐵礦床、白音敖包鐵礦床、昌特敖包金礦、白音寶力道金礦等多處礦床(點)。各少敖包西南區1:1 萬綜合地質圖如圖1 所示。

圖1 各少敖包西南區1∶1 萬綜合地質圖
工作區位于1∶20 萬地球化學測量10 乙3 綜合異常區內。10 乙3 異常元素組合為As、Sb、Hg、W、Mo,其次有Au、Ag、Cd、Pb、Zn。元素襯度普遍較高,規模較大,濃度分級最高達4 級,異常區地表出露二疊系中統哲斯組(P2zs)千枚狀板巖、片理化變質長石砂巖等,次生熱液石英細脈發育。
在各少敖包礦區內10 乙3 土壤地球化學綜合異常中心區布置了1∶2.5 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采樣點位按自由網布設,基巖裸露區、淺覆蓋區和第四系控制區的采樣密度分別為80.17、25.42 和3.32 件/ km2。
2.2.1 1∶2.5 萬土壤測量元素組合特征
(1) Pb、Zn、Ag、Au、W、As、Sb 為本區主要尋找銀鉛鋅礦指示元素。
(2)Pb、Zn、Ag、Au、W 等元素變異系數最大,組合特征明顯,異常整體規模較大,具有明顯的集中區域和濃集中心、濃集分帶,異常套合性較好。
(3)區內多金屬元素高值區基本為北東向展布,主要分布在礦區二疊系哲斯組碳質泥質板巖、千枚狀板巖以及構造裂隙中。鉛、鋅的最大值為大于1000×10-6;銀元素最大值0.9×10-6;銅異常為低緩不規則狀,最大值為90×10-6,面積較小;鎢元素最高值為299.2×10-6;錫元素最高值為40.5×10-6;鉬元素最高值為10.35×10-6;鉍元素最高值為0.93×10-6。區內多發育的褐鐵礦化碎裂石英脈,有大面積低緩金異常分布,金元素最高值為63.88×10-9;汞元素最高值為251.34×10-9;砷元素最高值為555.34×10-6;銻元素最高值為90.75×10-6。
2.2.2 重點異常查證及解釋推斷
(1)AP2- 1 異常,為本區主體異常,位于工作區新寶拉格音阿日音浩饒北部二疊系中統哲斯組淺褐紫色千枚狀板巖、碳質泥質板巖夾變質長石石英砂巖(P2zsmsl)及淺灰綠色片理化變質長石石英砂巖夾灰色泥質板巖(P2zsmss)地層中。巖石十分破碎,局部地段可見褐鐵礦化碎裂石英細脈貫入。該異常由12 種元素組成,各元素套合好,濃集中心明顯,其中Pb、Zn、Ag 元素分布面積大,富集成礦。結果顯示,Au 最高27.16×10-9、W 最高299.2×10-6、Pb 最高>1000×10-6、Zn 最高>1000×10-6。
(2)AP2- 2 異常,位于二疊系中統哲斯組淺灰綠色片理化變質長石石英砂巖夾灰色泥質板巖(P2zsmss)及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淺灰白色流紋質晶屑凝灰巖(J3mktf)地層中。巖石受后期構造影響變得十分破碎,呈近東西向分布。地表局部地段可見松散分布的石英碎石。該異常由9 種元素套合構成,其中Pb、Au、As、Sb 異常最大,Zn、Ag 次之;Au、Ag、Pb、Zn 襯度較大。分析認為,Au、Ag、Pb、Zn 異常與次生熱液脈有關,其次受后期構造影響。地表W 異常面積最大,且個別地段達到邊界品位。Pb 最高大于92×10-6、Zn 最高大于444.75×10-6、Au 最高14.43×10-9、As 最高251.75×10-6、W 最高261.8×10-6。

3.2.1 電性參數特征
本次激電中梯測量工作共測定電性參數標本187 塊,根據標本電性參數統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工作區地表采集的千枚狀板巖、碳質泥質板巖、石英脈、變質長石砂巖等巖性多為低阻低極化、高阻低極化特征,極化率級次差別不大,電阻率級次差別較大。
(2)工作區視極化率具有高極化背景,與該區分布的含黃鐵礦化碳泥質板巖類正相關。
(3)銀鉛鋅礦石為顯著的低阻高極化特征,明顯區別于其他圍巖電性特征,為本區布置激電測量工作的地球物理依據。
(4)工作區內地層為碳質泥質板巖、砂巖類及其含硫化物礦化均具有較高的極化率、低電阻率特征,可形成較強的低阻高極化率異常。強硅化蝕變后,電阻率明顯升高,可形成高電阻率異常帶,成為本區的電性干擾異常,給本區的激電測量工作及異常認識增加了困難。
3.2.2 電場特征
1∶1 萬激電中梯面積測量成果顯示:在測區的西部、西北部、北部、東北部出現明顯激電異常,ηs 極大值為19.93%、對應ρs值約為54Ω·m。測區的南部、東南部、東部為背景場區域,其視極化率值均小于(或等于)6.00%,所對應的視電阻率值大都小于50Ω·m。整個激電測區的視極化率背景值略有不同。視極化率異常中心下限為ηs=6.00%~8.00%,激電異常中心均表現為高極化率、中低電阻率異常。視極化率異常曲線除極個別封閉外,主體異常均未封閉,異常中心連續性好、形態完整。
區內視電阻率背景值普遍較低,其視電阻率值除測區西部有個別為130~300Ω·m 孤區外,其余均在130Ω·m 以下,東南部區更低于50Ω·m。激電面積測量所反映的視電阻率總體為低阻值。
通過地質、物化探綜合勘查工作,選擇在異常濃集中心突出的AP2- 1、AP2- 2 異常、低阻高極化率異常降低過度段區、礦化蝕變出露地段及物化探異常特征成礦賦集有利區段布置了槽、鉆探驗證。在各少敖包西南區二疊系中統哲斯組千枚狀板巖、碳質泥質板巖夾灰白色變質長石石英砂巖中圈出4 個銀鉛鋅礦化帶(編號為Ⅰ、Ⅱ、Ⅳ、Ⅴ)。其中,Ⅰ號礦帶發現1 條鉛鋅礦體、Ⅱ號礦帶發現20 條銀鉛鋅礦體和2 條金礦體、Ⅳ號礦帶發現5 條銀鉛鋅礦體、Ⅴ號礦帶發現1 條銀鉛鋅礦化體,累計共發現27條銀鉛鋅礦體與2 條金礦體。礦體走向100°~300°,傾向30°~210°,傾角30°~45°,礦體推測長度200~350m,礦體厚度0.82~4.72m。以規模最大的Ⅱ號礦帶為例Pb 最高品位0.17×10-2~3.13×10-2,平均品位0.13×10-2~1.93×10-2;Zn 最 高 品 位0.83×10-2~6.19×10-2,平均品位0.71×10-2~2.11×10-2;Ag 最高品位30.1×10-6~282×10-6,平均品位12.92×10-6~149.81×10-6,并向西延伸1000 余m。首次在地表Ⅵ、Ⅶ號鉛鋅礦化體內發現了鎢礦化體,深部未見礦。其中Ⅵ- 1~Ⅵ- 5 號鉛鋅礦體賦存在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流紋質晶屑凝灰巖中,礦體長度50~150m,礦體厚度0.82~10.3m,WO3最高品位0.26×10-2~0.75×10-2,平均品位0.21×10-2~0.3×10-2。Ⅶ- 1~Ⅶ- 3 號為鉛鋅礦體,礦體賦存在褐鐵礦化石英脈中,礦體長度40~150m,礦 體 厚 度0.7 ~1.96m,WO3最 高 品 位0.08×10-2~0.25×10-2,平均品位0.08×10-2~0.11×10-2。整體來看,新發現的礦(化)體規模較大,地表鎢銻礦化蝕變帶寬30余米,長斷續延伸500 余米。該區有望成為一處中型銀鉛鋅多金屬及金鎢銻多金屬礦產地。礦區還有部分物化異常沒有查證,見礦潛力較大,有待于進一步工作。
(1)由于本區一部分采樣區存在風成沙土覆蓋,給土壤化學采樣工作造成困難,在使用采樣鏟加大采樣深度才能取得合格樣品。
(2)由于本區分布為二疊系中統哲斯組(P2zsmsl)的千枚狀板巖、含黃鐵礦化碳質泥質板巖及夾變質長石石英砂巖的低電阻率地層,給激電測量工作形成了困難,測量中采取了減小供電極距并對加強了供電電極布設措施,取得二次場數值達到規范要求完成施測工作。
(3)因為礦(化)體的規模、礦化程度、埋深及含黃鐵礦化碳質泥質板砂巖類含礦地層高極化背景場的存在,在P5、P2 的綜合剖面激電中梯剖面、激電測深視極化率擬深度綜合斷面圖礦致激電異常受到一定干擾,在通過視電阻率斷面特征上選擇在高極化率對應低電阻率異常區相對高、低電阻率變異接觸過渡區段、靠近高阻體一側布設鉆孔驗證,得以完成勘查驗證工作。
物化探綜合找礦方法在各少敖包銀鉛鋅礦的發現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在內蒙古低山丘陵草原景觀區進行地質、土壤地球化學、激電等地物化探結合的方法,在黃鐵礦化碳質板砂巖等含碳類成礦地質體中的找礦勘查工作提供了較為可行的方法借鑒,并為后續相同景觀區、同類型礦床的工程勘查、其他區域找礦方向和類似地區成礦條件的研究提供了借鑒和示范,也為各少敖包礦產資源的開發、挖掘提供了有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