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淑杰
風險意識是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和防范意識,是一種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強化風險意識,關鍵就是要未雨綢繆、科學研判,精準施策、妥善應對可能會出現的風險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圍繞為什么要防范化解風險挑戰、要防范化解哪些重大風險挑戰、如何防范化解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防范化解可能面臨的風險挑戰提供了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大勢,科學把握我們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的重要論述,對于我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勝利實現新征程的目標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于安思危,于治憂亂。”這是幾千年來歷朝歷代的重要經驗,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的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深刻認識到,“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基于這種科學判斷和戰略考慮,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堅持把防范化解國家安全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并將“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并列提出,強調要堅持這三個“一以貫之”。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風險社會規律特點認識的深化及對風險治理的高度重視。
從歷史維度看,注重防范化解風險挑戰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備豫不虞,為國常道。”縱觀奮斗歷程,一部中國共產黨史,就是一部懷著強烈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在戰勝風險挑戰中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采取一系列戰略舉措,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心懷憂患意識、不斷防范風險挑戰,是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
從現實維度看,防范化解新征程上面臨的諸多風險挑戰是關乎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現在的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際影響力都邁上了一個更高的發展臺階。但發展起來后的問題并不比之前少,而且解決這些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之前的問題還要困難。復雜性嚴峻性前所未有的各種風險挑戰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如果防范不及、處置不當、應對不力,就有可能使小的風險挑戰發展成大的風險挑戰,局部風險挑戰發展成系統風險挑戰,國際風險挑戰演變為國內風險挑戰,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生態等領域風險挑戰轉化為政治風險挑戰,最終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安全。因此,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著力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本領,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從實踐維度看,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科學把握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還會面臨各種風險挑戰,而且這些風險挑戰都將是長期的。這是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挑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科學把握和正確處理的問題。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是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種風險挑戰,只要來了,我們就必須進行堅決斗爭,而且必須取得斗爭勝利。”
總之,從歷史、現實和實踐三個維度來看,強化風險意識、提高風險化解能力、完善風險防控機制,是中國共產黨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個重大課題,是理論也是實踐的一個重大課題。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從國際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疫情仍在蔓延,各類安全挑戰層出不窮,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國內看,我們面臨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堅定斗爭意志,增強斗爭本領,以正確的戰略策略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科學指明了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關鍵著力點。
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國家安全是一個多層次、多領域、多類型的復雜系統,其中政治安全起著根本和核心作用,決定和影響著其他領域的國家安全。政治安全,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由政權、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為要素組成的政治體系,是我國國家安全的根本。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安全和制度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對各種矛盾問題預測預警預防能力。”他明確指出,增強政治判斷力,“就要以國家政治安全為大、以人民為重、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本,增強科學把握形勢變化、精準識別現象本質、清醒明辨行為是非、有效抵御風險挑戰的能力”。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性質,決定著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這一根本問題。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本構成要素,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整個國家安全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很多的例子都已證明,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妥善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確保經濟健康持續運行是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在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著眼長遠,圍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動態平衡思考和布局。在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中國國內疫情多發散發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頂住下行壓力,主要經濟指標普遍向好,殊為不易。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我們有足夠強的韌性、足夠大的回旋余地、足夠多的政策工具來應對沖擊,有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堅實國力應對挑戰,有足夠的底氣、能力、智慧戰勝各種風險考驗,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前進道路上,要妥善應對、有效化解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迎難而上、真抓實干,堅定信心、凝聚力量,以扎實工作成效應變局、開新局。

廣東省惠州市是一個生態優良的城市,多年來落實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繁華的城市里保留了大片綠肺般的湖泊、濕地和樹林,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生態家園。 黎鳴 攝
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現在,我國經濟社會進步和民生發展改善更加迫切需要科技解決方案。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發展壯大,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堅持問題導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準確把握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社會穩定是推進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保持了我國社會大局穩定,為改革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當前,我國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深刻改變人類交往方式,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行為發生深刻變化。要適應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行為方式、社會心理等深刻變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健全全覆蓋、可持續的社保體系,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強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下大氣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全面做好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住房市場調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生態環境安全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保持高度警覺,防止各類生態環境風險積聚擴散,做好應對任何形式生態環境風險挑戰的準備。”“要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一方面,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另一方面,牢固樹立、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生物安全關乎人民生命健康,關乎國家長治久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傳統生物安全問題和新型生物安全風險相互疊加,境外生物威脅和內部生物風險交織并存,生物安全風險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我國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還存在短板弱項。”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國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完善國家生物安全治理體系,加強戰略性、前瞻性研究謀劃,完善國家生物安全戰略。”
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挑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有效防范各類風險連鎖聯動。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挑戰,就要提高發展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要堅持把國家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決維護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有效防范化解黨的建設面臨的風險危險。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新時代新征程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清除了黨內存在的嚴重隱患,成效是顯著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等風險將長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等挑戰也將長期存在。黨要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始終贏得人民衷心擁護,必須牢記初心和使命,永葆趕考的清醒和堅定,以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的決心和韌勁,堅決清除弱化損害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因素,堅決防范違背初心和使命、動搖黨的執政根基的風險挑戰。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隱患”,“堅決清理風險隱患大的行業性、系統性腐敗,有效防范化解腐敗風險及關聯性經濟社會風險”等。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揭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不僅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底線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的高瞻遠矚,彰顯了黨對我們所處時代環境和條件發生復雜變化的深刻洞察,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指明了方向。
“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面對可能存在的重大風險,必須不斷提高駕馭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和水平,打好防范抵御風險的戰略主動戰。
堅定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的根本政治保證。“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從五個方面精辟概括了“我國發展仍具有諸多戰略性的有利條件”,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沉著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提供根本政治保證”。偉大的事業必須有堅強的黨來領導。面對復雜形勢和艱巨任務,我們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有力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最根本的保證還是黨的領導。
構建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的制度保障。“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確保在風險挑戰面前贏得主動,制度起著基礎性、關鍵性作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善于運用制度力量應對風險挑戰沖擊,是我們能夠經受住一次次壓力測試,不斷化危為機、浴火重生的重要保證。能否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是治理成效的重要表現,也是制度是否具有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前進道路上,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充分發揮制度指引方向、規范行為、提高效率、維護穩定、防范化解風險的重要作用,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完善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的實踐路徑。“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依靠斗爭創造歷史,更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我們黨誕生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一出生就銘刻著斗爭的烙印,一路走來就是在斗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贏得勝利。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挑戰,必須敢于擔當、敢于斗爭,保持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科學預見形勢發展的未來走勢、蘊藏其中的機遇和挑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過現象看本質,抓好戰略謀劃,牢牢掌握斗爭主動權;知重負重、攻堅克難,應對好每一場重大風險挑戰,切實把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做實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