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蓓

侯 林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自古以來,城市多位于河流附近,河流不僅給城市居民提供水源和物質,還通過航運帶動河流周邊城市經濟發展。但是,我國河流多為東西走向,南北城市的經濟交流不暢。隋朝開通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南北城市之間的聯系通過運河航運得以加強,并且在運河沿岸興起一大批城市,例如,河北滄州、江蘇揚州。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拉動了華北地區運河沿岸城市的經濟發展。《南運河航運與區域社會經濟變遷研究(1901—1980)》一書基于區域經濟學和歷史地理學相融合的研究視角,以近代以來南運河航運的發展演變為線索,探討在新舊交通工具變革中南運河航運的作用和地位,對于研究南運河航運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有重要參考價值。
《南運河航運與區域社會經濟變遷研究(1901—1980)》一書共五章:第一章介紹南運河水系變遷歷史以及對其流域周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情況;第二章分4個階段對南運河航運業的崛起、短暫繁榮、緊縮、復興和衰落進行了介紹;第三章介紹南運河流域經濟格局和交通格局的形成以及陸運與水運交通的沖突;第四章分析南運河航運對沿岸農業和礦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五章介紹南運河航運與沿岸城鎮的分布,并分析南運河航運與沿岸城鎮經濟興衰的關系以及交通變革后沿岸城市經濟的興衰變化。
南運河開通后,通過運河航運連通了南北經濟,拉動了沿河區域經濟發展,在歷史上對促進北方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本文根據該書內容研究南運河航運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第一,促進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南運河開通后,南北河運迅速發展,連接了海河和黃河流域,對于整個華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元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北移,原先的大運河發生變化,去曲取直,整個運河直達都城。明清兩代的都城都在北京,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運河的繁榮。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城的存在使得南運河航運不斷,南方的錢糧通過南運河運達北京;同時,文人墨客通過南運河到達北京,推動了南北文化交流,例如,清乾隆時期徽班進京,發展成為我國的國粹——京劇。此外,通過南運河航運實現聚集,豐富了南運河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類型,推動了我國北方地區不同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于促進民族團結、實現統一民族意識有重要的價值。
第二,帶動運河沿岸經濟發展。沒有運河之前,南運河周邊地區對外輸出商品主要靠陸路交通,很容易受到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南運河開通之后,運河航運迅速發展,原先較為緩慢的商品輸出得以加速,商品運輸成本降低,受天氣影響較小,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運河沿岸地區的經濟發展最為顯著。例如,河北省東南部的泊頭位于南船和北船的匯聚點,后來人們將此地作為商品交換的集散地和買賣市場,很快泊頭附近區域的各類商品匯集于此,地區經濟也得以迅速發展;還有河北滄州,南運河是其對外商品輸出的重要渠道,是滄州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南運河也加強了滄州和周邊城市的聯系,例如,山東德州、聊城、濱州等,在經濟交流的過程中,地區間的工商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第三,擴展運河沿岸城鎮規模。人口分布主要受經濟、交通、氣候等因素影響,交通越便利、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口往往越多,人往往從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遷移,這就產生了不同的人類聚居點:城市、城鎮、農村等。南運河航運的發展,使得運河區域內有了重要的交通要道,為人口流動提供了重要條件。南運河航運拉動了當地工商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商品輸出加速,這就需要大量人口為運河航運服務,促使運河沿岸城鎮規模不斷擴展,以滿足南運河航運的發展。例如,河北泊頭原先只是個小村莊,后因南運河流經此處,很快發展成為南運河沿岸重要的工商業市鎮,吸引人口涌入,城鎮規模得到了擴展。
第四,加快運河沿岸產業化發展。南運河航運以運輸南北商品貨物為主,南北各種商品經此發生交換,在帶動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也促使地區性商業活動出現了集聚和產業化發展的趨勢。南運河航運承擔著南北貨物運輸的重要任務,這就使得部分重要碼頭迅速聚集起專業化商品生產地、商鋪和商會組織,為南運河航運服務或者借助南運河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例如,南運河航運帶動了當地工商業經濟的發展,為滿足工商業產品運輸需要,南運河沿岸地區的手工業生產出現了產業化發展趨勢。同時,為協調地區間經濟貿易往來,南運河地區還出現了商會組織,1910年泊頭商務分會成立,各色商號有100個之多,涉及商業種類十多種;商會組織的出現能夠協調內部競爭,實現發展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