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潔,劉衛國,周子群,曾翔宇,徐琴倩
(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推進田園綜合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圍繞田園綜合體展開探究,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田園綜合體的定位、建設與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與創新?;诖?,課題組以張家界龍潭觀百果園田園綜合體為例,嘗試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進行田園綜合體景觀設計研究,探究鄉村振興背景下田園綜合體景觀設計方式,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切實推進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2017年,我國引入“田園綜合體”這一新概念,其是指以農民合作社作為承載體,農民參與運營,集循環、創業、互動為一體的鄉村建設[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強調了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發展鄉村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環境、興盛鄉村民族文化等目標,以改善鄉村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文明環境。
田園綜合體要求基于對鄉村原始性的保護,并進一步發展。通過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對鄉村的獨特風情進行展示,滿足城區居民對田園風光的想象,為其打造別具一格的世外桃源[2]。鄉村振興戰略要求以發展鄉村為重點,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動城鄉一體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田園綜合體的核心產業和基礎產業是現代農業,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使田園綜合體發展根深葉茂,不僅傾注了城區居民的鄉土情懷,也傾注了鄉村居民對城鎮化烏托邦的理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三農”問題從根本上關系到國計民生,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3]。在新時代背景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對傳統農業進行轉型升級,而田園綜合體具有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以及培育農村新業態為產業賦能等功能,能有效推進“三農”工作的開展。鄉村振興是為了重塑城市和鄉村關系,縮小城鄉貧富差距,實現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動鄉村振興,首先要大力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求[4]。田園綜合體集休閑、旅游、農業等多種經濟生產要素為一體,必將會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成為鄉村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支點。田園綜合體為鄉村振興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是鄉村振興戰略新的實施途徑,其發展特性對于我國鄉村生產、生活、生態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正面價值[5]。
田園綜合體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促進鄉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其建設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使第一、二、三產業更好地融合,帶動當地鄉村經濟增長,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穩步發展[6]。張誠等[7]在2017年提出“田園綜合體”概念,并認為在目前的社會階段,旅游產業可作為引擎型產業拉動鄉村經濟發展,田園綜合體的最終目的是建設一個約5 000人生活的田園文旅小鎮。在此基礎上,盧貴敏[8]提出田園綜合體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實踐產業融合與可持續發展的產物。楊禮憲[9]則認為開展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需要緊緊抓住農民這一主體。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融合了農業觀光、鄉村旅游、民宿經濟、民俗體驗等要素,是農業產業經過不同階段的發展模式后的產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需求。
田園綜合體是我國鄉村發展的新動力,其通過產業融合構建區域特色發展模式,帶動鄉村全面高速發展。目前,國內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大致被劃為特色農業產業園模式、都市近郊農業觀光園模式、創意農業農事體驗園模式和三產融合文創園模式。特色農業產業園是生產加工型綜合體,以優勢特色產業為核心,涵蓋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市近郊農業觀光園是利用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打造一個以生態田園觀光和休閑體驗為核心的生活型田園綜合體。創意農業農事體驗園以當地農業資源為支撐,以特色創意為亮點,打造以農業文化和農事體驗為核心的創意型田園綜合體。三產融合文創園的基礎是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融合當地民俗和特色文化,推動農旅一體化,對農業農村振興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10]。
田園綜合體是一種鄉村發展新模式,是休閑農業和旅游業的延伸,既能滿足都市人的田園夢,又能推動鄉村的發展。目前,田園綜合體項目的建設基本是在具有良好空間環境、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以構建農田景觀為基礎,進行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田園綜合體建設必須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兼具景觀地域性與人文地域性[11],同時滿足游人欣賞田園風光、親近大自然的精神需求和享受完善的基礎設施服務的物質需求;通過體驗農事活動這類娛樂項目,游客在享受農耕快樂的同時提高對生活的積極性,展現田園綜合體的度假功能。此外,相較于其他農業觀光模式,田園綜合體更具有綜合性,對于鄉村的發展有著多重效益。
2.3.1 產業內部動能不足,支柱產業發展困難
目前,部分鄉村產業發展基礎比較單薄,發展支柱產業具有一定困難。首先,大部分鄉村產業技術較為落后,以傳統農業或者手工業為主,沒有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無法推陳出新,形成支柱產業。其次,產業沒有形成規模,無論是生產力還是勞動力都無法滿足產業發展,沒有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最后,產業融合力度不夠,雖然農業發展勢頭良好,但第二、三產業沒有同步發展,要通過產業融合從根本上振興鄉村產業,實現鄉村振興。
2.3.2 文化特色挖掘不深入,存在產品同質化現象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應該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特點和規律的方案和模式[12],但現在的田園綜合體大部分都沒有自己的特色,存在著相互模仿的現象,比如普遍存在的果園采摘、花海景觀等項目。究其根本,在于有的田園綜合體在開發的過程中沒有重視文化特色的傳承與發揚,為了能夠盡快取得成效,沒有腳踏實地地對當地文化基因進行深入挖掘,使得當地特有的文化沒有得到充分應用與體現。地處不同位置的田園綜合體,沒有充分考慮本地獨有的農業產業、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不合時宜地模仿“網紅”田園綜合體。每個地區的天然資源優勢都是不同的,田園綜合體在進行開發運營和景觀規劃時,應通過發掘特色文化、創建創新創業平臺、培育特色產業,制定符合當地情況的發展規劃[13]。
2.3.3 管理機制不合理,配套服務設施有待完善
在建設田園綜合體的各個階段,相關的主體很多,包括政府、農企和農民,但是管理機制又不合理,其主要體現在政府和農企兩個方面。政府管理偏行政化,市場化程度不高,容易忽略市場需求,而農企欠缺系統運營大型項目的經驗,尤其是關聯鄉村、農民等各個方面的項目,容易出現問題。此外,還存在政府投入資金有限、社會集資不夠規范等問題,使田園綜合體相關服務設施不夠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田園綜合體的建設與發展。
“龍潭觀百果園”項目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熱門旅游城市——張家界市永定區西北部的教字埡鎮居委會、朝天山村、高鐵站村三地交匯處,距市區約32 km。該項目是張家界市人民政府重點關注開發的項目,占地面積約2.21 km2,采取了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加大科技興農力度,調整優化鄉村經濟結構,進行山水農業綜合開發,全面推動園林農業發展。同時,帶動了張家界市教字埡鎮及周邊地區農村運用特有的地貌環境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養生養老+農業資源”的新路子,張家界市實現了從原生態旅游型到新型生態農業旅游型的變革,達到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此外,也為張家界市提供了新的旅游項目,增加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振興當地鄉村經濟,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3.2.1 區位分析
該項目所在的教字埡鎮是張家界市中心城區的衛星城鎮,在區域交通、旅游格局、農業產業發展方面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首先在區域交通方面,該項目距張家界高鐵站教字埡站200 m左右,距教字埡高速公路出口和張桑公路都在1 km左右,與張家界市區、天子山景區、楊家界景區、黃石寨景區等地車程都在20 min左右。其次在旅游格局方面,該項目所在的教字埡鎮處于張家界市核心景區,是張家界西線旅游中轉站和旅游接待副中心,與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西大門相距僅8 km,南邊有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土家風情園,東邊緊靠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張家界大峽谷以及江址溫泉景區等。在相鄰的桑植縣有賀龍紀念館等紅色旅游資源,永順縣有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遺產等諸多旅游資源。最后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教字埡鎮的種植業、養殖業發展在永定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張桑公路沿線以苗木花卉和蔬菜產業為依托的現代農業展示區如廣溪峪的奈李、禹溪的金秋梨、軍家埡的西瓜等基地已初具規模,為教字埡鎮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打造田園綜合體、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龍潭觀百果園田園綜合體區位圖,如圖1所示。

圖1 龍潭觀百果園田園綜合體區位圖
3.2.2 資源分析
良好的鄉村土地、生態及旅游資源是建設田園綜合體的重要基礎。該項目地處湖南省,是典型的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雨熱同期,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因此,當地植被茂盛,郁郁蔥蔥,生態資源較為豐富。龍潭觀百果園原始地貌以山地為主,主要由山林、耕地、水庫構成,地勢變化多端,滿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同時,教字埡鎮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轄區人口以土家族為主,有豐富的傳統土家族民俗文化。教字埡鎮是賀龍元帥帶領紅二方面軍長征時的途徑地,遍布先烈們的足跡,是湖湘紅色文化的傳承地?;赝鈬€有香爐山佛教文化基地、朝天觀旅游開發區、教字埡國防教育紅色旅游文化基地等旅游景點。此外,龍潭觀百果園田園綜合體所在的教字埡鎮是旅游特色小鎮,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為項目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田園綜合體采用多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在規劃和布局產業片區的景觀元素時,根據不同產業片區的性質進行合理的布局。龍潭觀百果園田園綜合體在景觀設計方面遵循生態設計理念、凸顯在地農業文化特征的設計原則,設置科普教育休閑區、山地探險野營區、生態稻田觀光區、長征生態文化特色區、紅色文化客棧體驗區以及峽谷瀑布游覽區,以紅色文化景觀為景觀軸線,增強項目景觀設計的整體性和文化性,使該地成為既能傳承和發揚當地文化特色的高質量文化旅游景點,又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快當地經濟發展的鄉村旅游景點。龍潭觀百果園田園綜合體功能分區圖如圖2所示。

圖2 龍潭觀百果園田園綜合體功能分區圖
該項目基地北部,地勢較為平坦,臨近楊家界大道,適宜打造成規模的花海景觀;東南部分布有3個水庫,適合開展水上休閑娛樂活動和魚類養殖及垂釣;中部地塊整體土質較好,適于開展農業種植,同時可以結合紅色文化資源,設置特色文化景觀;西南部緊鄰教字埡鎮,適合發展特色商業與民俗體驗。在此基礎上,項目規劃還應依據基地地形變化設置相應的體驗項目,如在地勢低洼處疏浚并連通原有水域;開展荷花種植、漁業養殖,供人采摘、垂釣、捕撈;設置皮筏艇、水上趣味競技等涉水游樂項目;利用地形高度差設置彩虹滑道、草滑、玻璃索道等臨空休閑娛樂項目;在地勢復雜的區域設置真人CS、山地探險等互動野趣游樂項目。同時,還要將地域性的傳統農事農俗活動、現代科技農業生產等巧妙融入休閑體驗農業景觀環節中,將能反映當地民俗文化歷史的景觀要素加以符號化提煉,大量運用在景觀空間設計中,以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此外,在龍潭觀百果園田園綜合體景觀設計的植物選配方面,優先選用鄉土植物,構建特色地方景觀。鄉土植物源于本土,具備資源豐富、能夠很好地適應當地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地域氣息鮮明等優勢,具有良好的生態價值和觀賞價值,是該地區民族文化和傳統的直觀表現。通過配置特色鄉土植物,能夠營造當地文化氛圍,刻畫當地特色文化,賦予植物景觀藝術價值。
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形式,其生產、生活、生態、娛樂、公共服務等各個功能區域相互緊密連接,但又擔負其各自特定的職能[14]。課題組以張家界市龍潭觀百果園田園綜合體項目為研究對象,積極探索在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的田園綜合體景觀設計構成要素,并對其景觀設計體系進行構建和完善。田園綜合體的建設要結合當地地域文化和特色資源,借鑒前人的設計策略,創新景觀設計思路和實施方法,促進田園綜合體可持續發展,全面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