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峰
(江蘇省如皋第一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南通 226500)
企業應設置專業化的機械設備管理機構,主要對現有的機械制造設備從采購到回收的全流程開展管理,其中包括了申報、采購、入庫、核查、分發使用、維護保養與回收[1]。機械設備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依照國家與行業提出的有關法律規范和標準等,結合企業當前的生產計劃與經營現狀,提出機械設備管理制度,同時監督落實[2];形成機械設備數據庫,實時記錄當前企業已有設備數量、尺寸規格、使用情況與維修情況等。此外,機械設備管理人員還需要參加主要設備的故障分析、總結與整理工作,完成新設備的采購、檢查與舊設備的維護與回收工作。
機械制造設備管理工作,要求有關人員使用積極的手段改良當前的設備資產結構以及資源配比,盤活機械設備存量資產,同時將機械設備的實際消耗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保障投入目標和生產收益目標的有效完成。機械設備在分配過程中應當始終依照經濟適用、合理分配、安全穩定的基本原則,在符合生產實際需求的前提下,將機械制造設備的投入降到最低[3]。此外,企業新增設備應當盡早投入使用,有效減少機械制造設備在閑置固定資產中所占的比例,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制造設備的空閑時間。多余的設備可以在企業內部分配移動,也可以對外租賃或轉售。
機械設備檔案中包含了使用情況、故障記錄、維修記錄、技術資料、固定資產臺賬以及履歷書等多方面的內容。對機械設備開展的檔案管理工作流程如下:1)建檔。能夠被劃分到固定資產范疇內的制造設備都應當由設備單位對其進行建檔,同時妥善進行管理[4]。2)記錄。記錄中應包含設備的應用、維護、核算、保養的初始資料,由使用者每月進行填寫,同時上報到保管單位中。3)臺賬。臺賬是有關人員了解設備狀態的重要來源,臺賬內的信息包含了資產變動狀態、原值、凈值、設備應用部門、設備尺寸等。4)統計管理。統計管理是對設備當前的使用狀態進行管理、檢查以及組織協調的方式,例如處理率、開工率、運作效率和完整性等,是對設備消耗較大的維修資金以及折舊費用進行的提取[5]。5)更新管理。檔案管理部門還需要對企業現有設備中已經過時、老化、損耗嚴重以及使用時間過長的設備進行回收與更換。
日常維護工作主要由設備操作人員來完成,能夠分成每班維護以及非工作日和節假日的維護兩種。每班維護要求使用者在開始工作前對機械設備進行全方位檢查,同時做好潤滑處理,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嚴格依據操作規范來進行,不應當擅自離崗。如果設備產生故障,應當第一時間通知進行維護的員工。非工作日與節假日的維護保養,需要使用者在離開崗位前,對制造設備進行充分清潔與檢查,同時依據維護保養的安全、清潔、整齊、潤滑四項原則來對設備的各個方面進行整理[6]。
定期保養的時間會隨著設備種類的不同發生改變,一般每隔1~2個月需要進行維護以及保養。保養與維護的內容,主要是依照相關說明中的要求,對需要保養維護的部位進行拆卸清理,主要包括對重點元件的檢查、元件潤滑、更換潤滑油、調節固定配件松緊度以及相關部件的清洗等[7]。定期保養依據實際內容能夠劃分成三個等級。制造設備負責的工作不同、使用時長不同,保養所需要消耗的時間長短以及實際需要保養的部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所以,當前許多企業都會定制獨特的保養制度。在對一般加工設備進行保養時要做到以下幾點:一級保養針對每2~3個月需要進行一次保養的設備,保養的實際內容與定期保養內容相同;二級保養針對需要每年進行一次保養的設備,除了定期維護的內容外,還需要檢查部分容易產生問題的部件,并及時進行維修;三級保養為需要每2~3年進行一次保養的設備,除了上述的部分外,還需要檢查易損件的狀態,及時進行更換,避免產生安全隱患。
從機械制造設備管理的現狀上來看,大部分機械企業在經營中都會應用機械制造設備,然而在對這些設備進行實際管理與維護的過程中,往往缺乏一套健全的管理機制,很難提升實際管理水平。大部分機械制造企業仍然會運用傳統的管理方式與管理制度,導致最終的管理效果并不突出。此外,在實際進行管理的過程當中,也缺乏合理高效的應急策略。在設備突發故障或其他問題時,難以及時進行處理。其結果是一方面會導致企業生產和經濟收益受到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也可能致使企業最終生產的產品質量嚴重下降,影響企業口碑,給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在機械制造設備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不規范的問題尤為突出。這主要是由于企業內對機械制造設備進行管理的人員缺乏專業性。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依賴新老員工之間的經驗傳遞,極少有員工進行過系統化的學習。此外,企業對機械制造設備的管理工作應當增強重視,培養有關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與綜合水平。否則就很容易由于員工經驗能力不足,導致管理流程缺乏科學性與實用性,對企業的生產效益產生不利的影響,還有可能引發安全隱患。
國內許多企業在對機械制造設備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已經開始使用定人定機的管理策略。也就是說,對于某些具有固定性的制造設備來說,企業會派遣專業人員進行負責。但有部分企業在實際保養時,依然采取定人定期維護的方式,然而卻并沒有將這種維護方式看作是一種硬性要求,并沒有要求有關人員必須實施,因此出現了維護責任不夠明確的問題[8]。在機械制造設備出現問題時,很難從根源上追究個人責任。這一現狀一方面不利于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另一方面也會影響企業的經營質量,降低生產效果,導致保養工作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大大增加。
當前,對于機械制造設備的管理,特別是對于一些從國外引進的設備進行管理時,應當隨著現代技術與社會形勢的發展而不斷改良管理方式,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管理方式中。國內大部分企業在對機械制造進行管理時,依然大多采用模仿的手段,缺少必要的創新意識。對于企業內引入的現代化、價格高昂的設備,由于技術含量相對較高,只依賴前人的經驗和一般的保養工具難以對這些設備進行科學的保養與維護。所以,在面對這些設備時應當運用現代化的方式,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維修,轉變以往企業所開展的強制維修手段,開展“視情修理法”,也就是觀察并分析設備當前的使用狀態、應用環境、磨損程度等,在充分分析并了解設備的問題原因、磨損狀態以及技術環境的基礎上,開展項目與狀態維護[9]。
在機械制造設備管理過程中,建立健全有關管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全的管理機制有助于從根源上提升機械制造設備管理的總體水平,進而保障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為了保障這一管理機制所具備的實用性和科學性,需要對這一機制的實施提出系統化和規范化的要求。這不僅需要提升企業內部高管人員的管理思維革新,更要求政府有關部門的充分扶持。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對企業生產制造的各個流程開展管理與監督。一旦發現有員工違規使用機械制造設備,需要及時阻止。對于企業內部來說,應當增強企業各個單位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有助于開展合理的經驗交流。此外,在機械制造設備施工時,應當依照具體的應用原則,有效提升設備運作的實際效果。
在機械制造設備管理的過程當中,有關人員應當保障管理過程標準化與規范化開展。一方面有關人員應當不斷完善登記部分,對企業內所有設備的類型和規格等進行明確的登記。同時,也需要了解這些設備當前的使用狀態,對設備的維修記錄進行記錄。有關人員應當依據設備使用情況撰寫健全的設備信息檔案,有助于管理人員與使用者清晰地獲知設備的使用狀態[10]。另一方面,企業在選擇制造設備對應的管理人員時,應當重視對管理人員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考察和培養,讓對應的管理人員能夠熟練了解并運用與設備維護管理有關的基礎知識。當前,在實際進行管理的過程當中,還應當保障管理過程的整體效率與規范化改良,這能夠有效提高實際的管理效果與管理質量,能夠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
為了保障機械制造設備始終能夠正常工作,需要增強對這些設備的進一步保養和維護。企業應當定期安排專員對設備進行保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維護政策。讓有關人員參與到保養維護的過程中來,有助于將設備責任落到具體人員身上,防止產生推脫問題。也應當科學開展交接班工作,對交接過程與時間做好登記處理,在交接過程中需要保障科學性與全面性,科學完成對設備的檢查。如果發現設備出現問題,應當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防止設備長時間帶著問題進行運作,影響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在記錄的過程中,應當始終保障記錄的準確性。此外,需要依據交接班的記錄來定制合理的維修保養計劃,每隔一段時間,對不同制造設備的工作狀態進行分析與整理,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具有實用性的檢修方案。相關人員應當根據這一方案來完成檢修工作,保障檢修效率與最終的檢修成效。
機械制造設備是否能夠穩定、高效地運作,與使用者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息息相關,企業員工的實踐能力能夠對制造設備的運行狀態產生直接影響。在這樣的前提下,企業應當不斷增強對維護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員工主動參加企業開展的培訓活動中來,學習現代化設備的維護知識,使其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進而能夠保證制造設備的穩定工作,有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不僅如此,管理人員同樣也應當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了解并能夠熟練運用多種安全實操規范,確定管理體系,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員的實踐操作認識與思維,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使其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能夠有效規避安全隱患,從根源上解決安全問題,有效提升制造設備的工作效率。為此,企業還可以定期舉行知識競賽或技術保養競賽,讓員工在競賽的幫助與刺激下,不斷學習并復習與制造設備有關的知識。此外,企業還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在有關部門播放設備保養與維護的影像資料,有組織地安排操作人員參與其中,能夠使員工中形成學技術、比技術與鉆研技術的良好氛圍。
對于機械制造企業來說,加強對機械制造設備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保障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保證設備能夠正常運行,企業需要使用科學的方式來處理管理保養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類問題,不斷提高管理與保養人員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不斷完善保養與維護工作,保障管理工作能夠規范化、標準化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