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趙成,張力平,2
(1.長安大學工程機械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2.長安大學公路養護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68)
專家學者們受到社會性生物協作行為的啟發[1],因此,自重構機器人的研究設計吸引了許多移動機器人研究學者的目光。自重構機器人能夠根據外界環境的不同改變機器人系統的構成,從而使機器人本身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尤其適合在非結構化環境中進行作業。單元模塊一般具有獨立運動的特性,同時可以與其他單元模塊進行連接,應對更加復雜的任務。
自重構機器人設計的要點就是它的重構連接機構,系統整體自重構運動的重要基礎是靈活可靠的對接機構[2]。自重構機器人從20世紀末發展至今,已經出現了許多不同的類型,根據對接機構所使用的連接原理,可以將對接機構大致分為機械式接口和電磁式接口兩類[3]。機械式接口的典型代表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JL-2型機器人[4],其采用機械手爪的方式進行模塊間的連接;Sohal等[5]設計的可重構機器人采用夾持式接口;張旭東[6]、何成林[7]設計的可重構履帶式機器人采用夾爪式對接機構,使用夾爪與卡盤配合實現兩個機器人的重構連接。AIST研究所提出的M-TRAN及M-TRANⅡ[8-9]采用電磁式接口,通過磁鐵以及形狀記憶合金進行模塊機器人間的對接與分離,趙傳武[10]采用釹磁鐵進行模塊化機器人的對接。
機械式對接機構連接可靠性高,耗能更低,對于小型自重構移動機器人而言,能夠擁有良好的續航能力。本研究設計了一種可重構輪式機器人,重點對單元模塊的對接機構進行分析,并使用SolidWorks和ADAMS對單模塊機器人進行三維建模以及對接機構的仿真分析。
本研究所設計的可重構輪式機器人由若干個相同的單元模塊組成。各個單元模塊既可以獨立地作業,又可連接其他單元模塊,組成一個更大的機器人系統協同工作。自重構機器人的整體設計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自重構機器人的整體設計方案
機器人單元模塊的外形尺寸為250 mm×250 mm×141 mm。根據不同的功能,該機器人單元模塊的機械系統主要分為兩部分:對接箱體和三輪全向移動底盤。對接箱體依據對接過程中的任務不同分為主動對接面與被動對接面,用以實現兩個模塊之間的對接;三輪全向移動底盤采用全向輪機構,使得運動形式更加方便靈活。
本研究基于電推桿的對接機構三維模型如圖2所示。所選擇的電推桿型號為MNTL,最大位移量為10 mm,速度為4 mm/s。

圖2 對接機構三維模型
圖2中,對接機構主要分為被動對接機構與主動對接軸兩部分。被動對接機構如圖2(a)所示,是基于電推桿進行設計的,電推桿與旋轉T軸尾端通過滑槽連接,旋轉T軸可以圍繞固定在安裝臺的旋轉軸做旋轉運動,其另一端與鎖止銷以及復位銷接觸。復位銷安裝在復位彈簧座A中,用以對運動機構進行復位,復位彈簧A提供復位所需要的動力。鎖止銷安裝在復位彈簧座B中,可以在復位彈簧B與旋轉T軸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對接。主動對接軸如圖2(b)所示,固定于主動對接面,其沒有主動運動能力,端部設置有凹槽,可以與被動對接機構嵌合完成對接。
模塊對接時,電推桿伸出,帶動旋轉T軸繞旋轉軸轉動,旋轉T軸另一端推動復位銷移動壓縮復位彈簧A,同時鎖止銷被復位彈簧B彈出。主動對接軸進入被動對接孔并位移到兩對接面貼合,電推桿收回,直到鎖止銷完全滑入主動對接軸上的凹槽,完成對接。
模塊分離時,電推桿伸出,復位彈簧B將鎖止銷彈出,直至鎖止銷退出主動對接軸凹槽,主動對接軸退出被動對接孔后,電推桿收回,完成分離。
將對接機構模型在SolidWorks中進行簡化并導出為.x_t格式文件,將轉換后的文件導入ADAMS軟件,對導入的各零件按照實際名稱命名。根據設計原則,對導入模型中的各零件進行相應的連接設置,對在運動中不發生相對運動的進行固定副設置,對發生相對運動的進行相應的運動副設置。
在仿真中,對兩側鎖止銷分別施加平移驅動,驅動的函數為STEP函數,進行運動仿真,左右兩側的鎖止銷位移和電推桿位移如圖3至圖6所示。

圖3 左側鎖止銷位移
可以觀察到,在圖3和圖5所顯示的左右兩側鎖止銷位移曲線中,鎖止銷位移量約為5 mm。相應地,在圖4和圖6所示的左右兩側電推桿位移曲線中,電推桿的位移量約為7.7 mm,小于所選擇的電推桿的最大位移量10 mm,因此本研究的對接機構設計是合理的。

圖4 左側電推桿位移

圖5 右側鎖止銷位移

圖6 右側電推桿位移
本研究介紹了一種新型的可重構輪式機器人,單元模塊可以獨立作業,也可以連接多個單元模塊形成新系統。文章重點對單模塊機器人的對接機構進行研究,單模塊機器人采用基于電推桿的機械式對接機構。最后對單元模塊的對接機構進行ADAMS仿真,通過仿真驗證了理論分析的正確性,為進一步實現輪式機器人的自重構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