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浩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近年來,由于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大批的傳統村落逐漸趨于衰敗。村落“空心化”、村落風貌遭受破壞、產業發展乏力、鄉土文化衰落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席卷而來。“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一系列深刻闡述和重點部署,開啟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于遏制村落“空心化”現狀、釋放鄉村發展活力以及推進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
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傳承著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鄉土文化,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是應予以保護的村落。盡管隨著我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開展,傳統村落文化資源受到相應的重視和保護,但仍有大批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現狀不容樂觀。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新時期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創新加強鄉村治理,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立足于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剖析現階段傳統村落面臨的主要問題,探索適宜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策略,對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中國近年來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等原因,傳統村落人口特別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外流”,造成村落人口結構失調,土地閑置荒廢,村落人口老齡化,村落“空心化”,致使村落活力匱乏,不少傳統村落呈現出衰敗荒涼的跡象。
2019年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的山西省陽泉市盂縣大汖村,是盂縣最古老的村莊之一,保存了成片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整個村落依山就勢建立在一整塊巨石之上,村中所有房屋都沒有地基,僅依靠泥土和石頭壘砌在光滑的山石上,千年不倒(見圖1)。然而卻因村內資源匱乏、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只剩下13位老人獨守村莊,成為典型的“空心村”。

圖1 盂縣大汖村實景
村落文化是傳統村落地方特色的表征,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核心是傳承村落文化,傳統村落的發展依托于鄉土文化的不斷傳承與創新。然而隨著外來文化、新興文化的不斷沖擊,村落傳承的鄉土文化逐漸被削弱,村民鄉愁意識日益淡薄,鄉村風貌也逐步變得單調。一些村民出于對現代都市生活的向往,自發地對居住建筑進行改造、翻新和擴張,建筑風格“標新立異”,致使村落遭遇“建設性破壞”,傳統村落建筑歷史風貌蕩然無存。一些村落在新農村建設中,對新農村的認識狹隘,在“新”字上做文章,未能考慮傳統村落的特性及文化價值,一味大拆大建,建筑建造模式簡單粗放,建筑形態同質化,導致了“千村一面”的尷尬局面,對傳統村落文化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丟失了傳統村落本身的文化意義。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縣龍脊鎮的平安村,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與特色鮮明的干闌式建筑形式,成為旅游開發不可多得的資源(見圖2)。然而,隨著不合理的旅游開發以及當地居民為謀求經濟效益而自行對原居住建筑進行了隨意改建、翻新和擴張,導致出現傳統村落建設模式的混亂、處理不好新舊關系的破壞性現象,致使平安村地域性文化特征遭受損害,傳統風貌被嚴重破壞。

圖2 龍脊梯田平安村實景
傳統村落的獨特優點是城市所不具備的自然生態環境,但是近年來由于城鎮化進程的日益推進,大批重工業企業由城市轉向農村,致使自然生態環境受到污染,加之村民缺乏生態保護意識,隨意亂丟生活垃圾,對傳統村落的自然生態景觀和水土資源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傳統村落得以發展的主要資源,而現階段一些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更新正逐漸割裂村落與生態環境的血脈聯系。近年來,我國各地的傳統村落均圍繞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積極響應地方政府利用旅游發展政策對傳統村落文化加以保護和弘揚。然而不合理的旅游開發卻使傳統村落保護出現了難以挽回的損失,嚴重摧毀了傳統村落整體自然生態,也阻礙了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地處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鎮紅坡村的下給溫泉,是由熱泉形成的典型的自然地貌景觀,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科考價值,景點內的噴氣孔尤為珍稀。然而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開發者在不了解噴氣孔的地質構造及變化規律的狀況下,為追求經濟效益企圖將噴氣孔變為“桑拿浴”場所,結果嚴重破壞了珍稀旅游地質自然景觀,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鄉村經濟振興是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動力,解決“空心化”問題必須堅持“產業興旺是根,文化傳承是魂,生態宜居是基,治理有效是本”的理念,針對傳統村落自身具有的人文特色或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以產業興旺帶動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因此,各地方村落應梳理自身農業生產條件,活態利用鄉村特色文化資源,發揮人文資源稟賦優勢,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以形成農文旅融合發展,即“農業+文創+旅游”的新發展模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釋放鄉村活力,拓寬村民增收途徑,推進鄉村振興。同時,要將創新擺在突出位置,以創新驅動農文旅消費升級,注重區域特色,尊重文化差異,根據自身自然稟賦進行產業布局,選擇合適的產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策”鄉村特色產業,為鄉村經濟振興賦能。
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老屯鄉長灘村,依托獨具風格的苗族特色文化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產業,并以此輻射帶動農業、畜牧業等產業發展,形成了以傳統農業為基、苗族文化為魂、特色旅游業為形的農文旅一體化產業發展格局,以農促旅、以旅興農,助推鄉村振興。
傳統村落不僅是傳統農耕文化的具象符號,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要進一步梳理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脈絡,深入挖掘傳統村落蘊含的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歷史風俗及文化資源,將其加以整合,發掘特色經濟價值,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凸顯地域文化特色,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此外,保護發展傳統村落還要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尊重村民在傳統村落中的主體地位,遵循公眾參與原則,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村民的深度參與。通過進一步挖掘傳統村落的內涵和價值,激發村民參與保護傳統村落的積極性,促使村民在村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產生自豪感,由此也增加了保護和傳承的責任感,實現保護與發展的結合,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保民生,進而推進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陜西省岐山縣青化鎮焦六村距周原遺址不足2km,是歷史文化名村。該村落依托“周禮之鄉”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以紅楓基地等特色產業為基礎,將傳統文化與休閑旅游結合,積極推動旅游、文化等新產業的發展,通過鄉村旅游新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進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旅游脫貧與鄉村振興(見圖3)。

圖3 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示意
我國傳統村落的形成具有地域性特征,村落的選址和布局與周邊環境相依相融;而房屋作為傳承傳統村落文化的重要紐帶,其形態、高度、體量、形式、院落空間布局等都與自然和諧共生,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風水學原理和“天人合一”的傳統生態觀念。因此,發展和保護傳統村落應對其村落布局、肌理進行保護,延續傳統村落風貌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按其歷史文化價值和現狀保存情況分別進行分區分類保護。對于傳統村落民居的保護修繕,要堅持整體性原則,考慮村落建成環境和地域文化景觀,保護其原有建筑歷史風貌和基本格局,合理采用傳統建筑材料與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歷史的“原真性”,做到“修舊如舊”。建筑的新建、改建等建設活動均應尊重村落整體空間布局,不能破壞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對與村落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筑,要求采取相應的整改保護措施,以維持傳統村落特色風貌。此外,對于某些物質要素,如中國傳統村莊的古井、石橋等歷史遺存也要設法保存下來,以豐富傳統村落物質文化遺產的層次內涵。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的前提。因此,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首先應從生態角度出發,以綠水青山為底色,尊重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遵循傳統村落的自然生態循環,結合傳統村落周邊地形、地貌進行土地合理整治,并進行適當的生態環境修復,以此加快傳統村落生態環境恢復,加強傳統村落的生態環境治理,重構傳統村落的生態秩序,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促進鄉村生態振興。此外,各地區村落還應開展宣傳教育,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傳統村落生態環境保護與整治,提高村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而傳統村落居民作為保護和發展工作的主要參與者,也應認識到村落保護與自身利益有緊密的關系,只有生態環境得以保護,鄉村經濟生態才能有序發展。
傳統村落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發展中的瑰寶,維系著中華民族最為濃重的“鄉愁”。保護和合理發展傳統村落是留住鄉愁的關鍵。鄉村振興視角下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不僅要充分激發自身的內生動力,釋放鄉村活力,把握發展的主動權,還要加快推進城鄉協調發展、融合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市化進程與鄉村振興的有序平衡,從而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針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通過鄉村特色產業培育、傳統村落活化、村落空間格局延續和生態恢復的保護發展策略,增強傳統村落的發展能力,提升傳統村落的整體生態環境質量,從而形成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