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現代外交》雜志網站1月30日文章,原題:正式和非正式學術外交為中非論壇發揮的新作用中國的智庫和研究中心在政治決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15年4月8日,“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成立。(2019年)中方正式宣布由15家中國、外國和非洲研究中心(共16家中外智庫——編者注)共同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毫無疑問,就打造未來的“一帶一路1來說,如今這些研究中心正在扮演著更重要的深化政治溝通和大眾傳播的角色。
目前,中國的智庫與研究中心正通過被稱為“學術外交”的新實踐一即派遣中國專家和學者在有關智庫工作一扮演著具有影響力的新角色,在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尤其如此。不同專業領域的中國學者探尋有關解決方案前景,或參加某些政治危機的調解或談判。這種參與要么是正式的、要么是非正式的,有時這些中國研究人員和學者還參加相關國際會議,以了解最新的政治信息和論文,從而為北京政治決策機構的目標服務。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執政的共產黨在2015年宣布,中國到2020年將重點建設50至100個專業化高端智庫。此外,該黨還特別呼吁發展專門研究“一帶一路”相關戰略問題與政策的智庫?,F在,中國還在海外大舉成立智庫,以在龐大的“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內加強國際合作。
就有關人員輪流擔任各種職位以擔任高級領導角色而言,中國的智庫與研究中心正扮演一個新角色,即中國外交官、官員或黨政高級職位與智庫專家及工作人員之間的“旋轉門”。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注意到如今中國智庫已成為影響決策過程的最重要參與機構之一。
與之類似的是,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后續行動委員會秘書處也通過許多中國智庫相關研究人員和學者發揮重要作用。中非智庫論壇也在中國新的學術外交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鑒于當前的世界正處于和平受到威脅、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在疫情引發席卷全球經濟的沖擊波,并導致最大規模全球經濟危機和國家間不平等驟然加劇的微妙而敏感時期,最引人矚目的是中國與非洲大陸之間的交匯融合。在新時代,中非智庫論壇成為中國智庫與其非洲同行之間學術及研究合作領域的巨大飛躍。(作者為埃及貝尼蘇韋夫大學政治學副教授納迪婭?希勒米,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