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網站1月30日文章,原題:針對來自中國的旅客的防疫旅行政策和歧視2022年底,美國宣布要求從中國乘坐飛機前往美國的旅客在登機前出示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結果,或提供曾在過去90天感染新冠病毒并康復的證明。很快,法國等其他T個國家也對來自中國的航空旅客提出各自的要求。包括印度在內的國家將旅行限制擴大到新加坡等更多國家,摩洛哥甚至禁止來自中國的旅客入境。
這些旅行要求不僅令中國旅客沮喪,.其科學依據也存在疑問,尤其在做出這些要求的國家大都已放寬各自的國內疫情防控政策的情況下。旅行限制通常旨在阻止或至少延遲病毒新變種進入一個國家;然而,此類旅行限制的有效性值得懷疑,在當前幾種奧密克戎毒株正在全球廣泛流行的情況下,針對中國的這種做法甚至更值得懷疑。
奧密克戎變異株首先在南非和博茨瓦納被發現。那些宣布對來自中國的旅客實行限制的國家,都曾暴發奧密克戎疫情,其中許多國家的奧密克戎疫情仍在蔓延。在美國,大部分人已接種疫苗或此前被感染過。此外,盡管尚需更多來自中國的病毒基因測序以全面了解情況,但正在中國傳播的毒株就是由入境旅客輸入至中國,并反'映出全球毒株的多樣性。
再說,實施新冠病毒檢測要求無法阻止病毒傳播,因為有些旅客可能只有在出發后才呈陽性。例如,此前針對南非的旅行限制就未能防止奧密克戎在全球傳播,因灼在限制前該變異株就已被輸入其他國家,而此后的傳播來源于南非以外的多個國家。
因此,由于藪果不佳,此類旅行限制可能更像是一種政治姿態,而非有效的防控政策。然而,旅行限制或將帶來音想不到的后果,包括對亞洲人的潛在歧視甚至仇恨,乃至波及那些生活在實行旅行限制的國家的亞裔群體,因為對一些亞洲國家的旅行限制可能傳遞出將這種疾病與特定人群聯系起來的不正確信息。正如以前的麻風病和艾滋病等傳染病那樣,將某個少數群體與傳染病聯系起來的檢疫和隔離措施;既會導致對少數群體的歧視,也會對那些沒被打上該標簽的其他群氏產生低風險的錯斃。
有關研究已記錄疫情期間美國境內反亞裔歧視和暴力行為甚囂塵上。這種無效政策造成的歧視會持續很長時間。新冠病毒是一種大規模流行的疫情,危及全球民眾的健康。因此,這需要所有國家攜手合作,通過有助于實現減少死亡、住院和感染這一終極目標的措施來抗擊疫情。任何在沒有綜合科學效益的情況下加劇對特定群體歧視的措施,都會損害抗疫斗爭和曾在提升衛生公平性的其他全球行動。
因此,看起來這些旅行限制的副.作用遠遠超過其潛在好處。(作者Guiqing He、杰弗里?瓊斯、Wenjie Sun,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