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蕓,朱 倩
炎癥性腸病(IBD)是諸多種病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種復發性、慢性腸道炎癥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消瘦、營養不良等[1]。該病病情遷延不愈,且易復發,病程較長,可對病人身心健康狀況、生活質量產生明顯影響。IBD屬于一種心身雙重損害性疾病,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病人心理狀態往往較差,各種負面情緒明顯。有報道指出,IBD病人多數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疲乏癥狀,分別有47.06%、65.69%的病人存在明顯焦慮、抑郁癥狀[2]。因此,在IBD疾病控制過程中心理干預是促進病人康復的一個重要內容。現階段,臨床上主要從傳統心理學干預角度探討IBD病人負面情緒的改善情況,針對病人積極心理調動的研究還相對較少[3-4]。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是通過書寫積極主題內容的方式調動病人的積極情緒,幫助病人改善思維方式及應對方式,進而增強積極心理,改善負面情緒[5-6]。本研究探討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對IBD病人積極心理狀況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20年2月—2022年3月在本院診治的98例IBD病人作為對象。納入標準: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7]中IBD診斷標準,且疾病分期為輕度、中度活動期或癥狀緩解期;疾病確診時間超過1年;能熟練使用電話、微信等社交方式;學歷在初中及以上;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其他腸道疾病、心理疾病;有聽力障礙、認知障礙、精神疾病或病史。按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觀察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20~68(34.63±5.23)歲;病程1.52~7.41(3.46±1.05)年。對照組:男30例,女19例;年齡22~66(34.70±6.86)歲;病程1.61~7.75(3.50±1.10)年。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治療期間給予常規心理干預,干預8周。①病人入院后進行全面心理狀態評估,掌握其心理健康情況。②開展健康宣教,指導病人對自身疾病有正確認識。健康宣教內容主要包含IBD病因、診治技術、治療效果、并發癥、日常飲食及運動、心理問題及精神壓力管理等。將相關疾病知識制作成健康教育指導手冊,并發放到病人手中,指導其進行查閱。③創建微信群,護理人員通過微信群加強對病人進行疾病管理,同時指導病人通過微信平臺加強相互溝通和交流,鼓勵病人分享疾病管理、情緒管理方法和經驗。
1.2.2 觀察組 在常規心理干預基礎上給予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干預8周。①通過相關文獻查閱,同時結合IBD病人病情、心理特點及心理護理需求,制定積極心理干預策略,并制定干預指導手冊。②護理人員采用面對面交談、微信群交流相互結合的方式加強與病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給病人發放心理干預指導手冊。護理人員給病人詳細講解干預計劃及書寫表達練習期間注意事項,囑咐病人會留足夠的時間保證每次的練習都能完成。③給病人布置每周的書寫表達練習任務,指導病人完成。第1周引導病人認識正性事件。護理人員讓病人記錄當日發生的三件好事,并對好事發生的主要原因進行思考,每日均需記錄,持續1周。第2周引導病人感受并表達感謝情感。護理人員讓病人過去他人給予自己的幫助,給幫助過自己的人打個電話或發一段話語,每周完成1次。第3周指導病人運用自身優勢。護理人員讓病人簡要評估并記錄自身的優點、實踐經過、結果,每周完成1次。第4周引導病人學會體驗積極情況。護理人員讓病人回憶自身生活的點滴,感受和享受生活細節中存在的樂趣,并寫在日記中,將該種感受與其他感受進行對比。第5周引導病人總結生活。護理人員讓病人回憶生活中的成功、美好、幸福事件或時刻,記錄在日記中,每周完成1次。第6周引導病人驅除消極情感。護理人員指導病人在消極情緒產生時在日記中記錄一件有愉悅感、幸福感的事件,將積極情緒調動起來,進而抵消消極情緒。第7周、第8周引導病人重復練習。護理人員指導病人重復前幾周的練習,并在今后繼續實踐,及時進行記錄。
1.3 觀察指標
1.3.1 負面情緒評估 ①疲乏程度評估:干預前、干預后(干預8周后)采用中文版多維疲勞量表(MFI-20)[8]評估病人疲乏程度。量表主要包括腦力、體力、動力疲乏及活動減少4個維度,共20個條目,總分2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受評估者疲乏程度越嚴重。②抑郁、焦慮評估:干預前后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9]評估病人抑郁、焦慮程度。SDS量表評分中以53分作為分界值,評分≥73 分為重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SAS量表評分中以50分作為分界值,評分≥70分為重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
1.3.2 積極心理評估 ①希望水平評估:干預前后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10]評估病人希望水平。量表包括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采取積極的行動3個維度,共12個條目,總分12~48分,得分<23分為低希望水平,24~35分為中等希望水平,≥36分為高希望水平。②樂觀人格取向評估:干預前后采用生活定向測驗問卷(LOT-R)[11]評估病人的樂觀人格取向。該量表包含6個條目,評分越高提示受評估者越樂觀。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12]進行主觀幸福感評估。該量表共有6個維度,33個條目,總得分高提示受評估者主觀幸福感好。
1.3.3 應對方式評估 干預前后采用簡易應對方式量表(SCSQ)[13]評估病人在疾病期間的應對方式。該量表包括消極應對、積極應對2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 Likert 4 級評分法進行評分,經常采取、有時采取、偶爾采取、不采取依次賦值3分、2分、1分、0分。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MFI-20、SDS、SAS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HHI、LOT-R、GWB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SCSQ量表評分比較 單位:分
IBD屬于一種臨床常見非特異性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包含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因具有終身復發性,病程長,對病人身心健康甚至是家人精神狀況均產生嚴重影響。臨床數據顯示,受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IBD的發病率有逐年明顯遞增趨勢[14-15]。IBD心身雙重疾病,因此多數病人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情緒狀況差不僅嚴重影響病人治療及護理的滿意度,還可導致病情加重,增加復發率。在IBD病人病情控制過程中心理干預是一個重要內容,可提高病情控制效果、降低復發率、改善生活質量等[16-17]。因此,加強對此類疾病病人有效心理干預可緩解病人負面情緒,引導其形成積極心理,轉變其應對方式。
3.1 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可幫助IBD病人緩解負面情緒 近年來,心理社會因素對IBD病人病情改善及預后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18]。情緒障礙與生理癥狀二者互為因果關系,負面情緒可對腦-腸軸功能的改變產生刺激作用,影響腸道菌群,進而導致IBD病人病情加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干預后MFI-20、SDS、SAS評分較干預前降低且低于對照組。Jensen-Johansen等[19]研究顯示,行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后病人焦慮、抑郁情緒嚴重程度相比干預前均顯著減輕,與本次研究結果高度一致。由此可知,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的實施能夠有效幫助IBD病人及時糾正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減輕其疲乏感。既往研究顯示,IBD病人常規心理干預主要注重幫助病人緩解負面情緒,而病人內在心理資源及品質均未能足夠重視。而書寫表達屬于一種憑借書寫行為方式來表達或揭露與自身相關事件、經歷、感受等,通過書寫方式使情感轉變為語言化表達,進而使自身情緒獲得良好調節的方式。因此,該種護理可幫助病人更好地進行情緒調節,緩解負面情緒。
3.2 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可引導IBD病人形成積極心理 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是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通過書寫表達方式開展心理干預[20]。本研究中,觀察組病人干預后HHI評分、LOT-R評分、GWB評分較干預前升高且高于對照組。由此可知,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有助于幫助病人形成積極心理,提升其樂觀、希望、幸福情感。與傳統心理學相比,積極心理學更加關注個體的內在資源,如積極力量、發展潛力等,強調通過解讀積極心態激發個體的內在優秀品質和積極力量,進而使其不良情緒獲得糾正;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在指導病人進行相關積極事件、經歷描寫和積極情感回憶、體會過程中,使病人的積極情緒獲得充分調動,促進其注意、思維范圍得到有效拓展,增強其對周圍有樂趣環境的探索,進而幫助病人逐漸形成正性思想觀念和認知習慣,進而引導其逐漸形成積極的心理。
3.3 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促進IBD病人轉變其應對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干預后SCSQ量表評分中,與干預前比較,積極應對得分明顯提高且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方琴[2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知,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的實施能夠使IBD病人應對方式顯著改善,有助于病人能夠更好地接受治療。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通過書寫表達開展積極心理干預,能夠有效引導病人注意力發生轉變,進而使其能夠對個體現階段的身心狀況有更客觀地認識,進而逐漸完成認知、適應重構,使其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自身疾病,最終提高其自身疾病的應對方式。
因時間的限制及多種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如研究僅從本院近2年內接收的病人中選取98例為對象,選取樣本量較少,且觀察指標較少,未能對病人進行長期隨訪,選用過程觀察指標存在一定主觀性,這些問題的存在均可能使結論存在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在IBD病人中的應用價值有待于在今后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IBD病人治療期間加強行基于書寫表達的心理干預,能夠有效幫助病人改善負面情緒,促進病人形成積極心理,轉變病人的應對方式,進而保證病人可更好配合疾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