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芮麗,王晶晶,張雨薇,張 悅,張高遠
失能老年人是指 60歲及以上,需要他人幫助才能完成吃飯、室內活動、洗澡等日常行為活動的老年人[1-2]。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64億[3],其中失能老年人數量較多,預計到2050年我國將有6 282萬例失能老年人[4]。農村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下降,其生活和安全需要由他人照護[5]。目前,家庭照護為我國農村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的主體形式[6],但由于照顧者對疾病相關知識儲備少、日常照顧技能缺乏[7]、社會支持利用度低[8],經濟壓力較大等,其照護行為水平整體偏低[9],這嚴重影響了失能老年人的身體康復和生活質量,也增加了照顧者的照護負擔[10],影響其生理健康和心理情緒[11],降低家庭照護質量[12]。目前,對失能老年人照顧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區,對于農村失能老年人照顧者照護行為狀況關注較少[9,13]。本研究通過調查農村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的照護能力現狀及醫療服務需求,分析其影響因素,為進一步提高失能老年人及主要照顧者的生活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1.1 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2年1月7日—2022年2月22日選取河南省20個農村中350例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照顧對象為農村失能老年人,年齡≥60歲,Barthel指數(BI)評定量表評分<100分,具有農村戶口且在家中連續居住≥6個月;②承擔主要照顧任務的家庭成員,若老人為多人輪流照顧,且照顧時間均等,則由老人指定一人作為主要照顧者;③連續照顧時間≥3個月;④意識清晰,可正常溝通者。排除標準:拒絕參與調查者。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查閱相關文獻[14-21],制定農村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及醫療服務需求問卷,并制定專家函詢表,選取6名從事老年相關工作或研究18年以上、副高及以上職稱的專家進行兩輪咨詢,根據其對條目重要程度打分情況及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完善,重點是進行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測量量表的語言調試及醫療服務需求結構和內容的調整,形成問卷終稿。專家權威系數為0.86,參與調查的積極程度為100%,兩次專家意見協調系數分別為0.171和0.219(P<0.001)。①一般資料調查表:農村失能老年人及主要照顧者一般資料。②BI評定量表:共10項內容,根據得分判定失能程度,61~99分為輕度,41~60分為中度,0~40分為重度。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2[22]。③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測量量表:采用Clark等[23]編制的家庭照顧者照顧能力量表,本研究使用Lee等[24]翻譯的中文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調適。量表包含適應照顧者角色、應變及提供協助、處理個人情緒、評估家人及社區資源以及調整生活以滿足照顧需求,共5個維度,25個條目。此量表采用Likert 3級評分法,從“不困難”到“困難”分別賦值0~2分,總分范圍0~50分,得分越低提示主要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越少,照護水平越高[25]。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3[26]。④主要照顧者醫療服務需求: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包括知識/技能服務、社會支持服務、心理服務、護理專業服務、其他服務共5個維度,21個條目。按照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完全不需要、不需要、需要、比較需要、非常需要分別計1分、2分、3分、4分、5分,總分范圍0~105分,得分越高代表需求越高。
1.2.2 調查方法 本研究獲鄭州大學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ZZUIRB2021-55)。20名調查員接受統一培訓后進行入戶調查,獲得其知情同意后,現場發放不記名問卷,并指導調查對象填寫問卷。共回收問卷361份,其中有效問卷350份,有效回收率96%。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雙人錄入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多元線性回歸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農村失能老年人及主要照顧者一般資料及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農村失能老年人及主要照顧者一般資料見表1。農村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總標準分為(13.14±8.87)分。調查顯示,169例(48.3%)農村失能老年人由多家庭輪流照顧且各家庭照顧時間均等,提示1個失能老年人擁有多個主要照顧者;181例(51.7%)是由單人承擔主要照顧任務。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失能老年人性別、主要照顧者性別、與老年人關系、壓力種類(包括身體壓力、心理壓力、社會壓力、經濟壓力、專業知識方面壓力及其他)對照顧能力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及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單位:分
2.2 農村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壓力種類、主要照顧者性別、失能老年人性別、主要照顧者與失能老年人關系)為自變量,以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2。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主要照顧者壓力種類、性別及失能老年人性別是照顧能力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3 主要照顧者醫療服務需求(見表4)

表4 主要照顧者醫療服務需求得分情況
3.1 農村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3.1.1 壓力種類 主要照顧者壓力來源主要是經濟壓力(59.7%)與身體壓力(52.0%),由于醫療費用過高,經濟來源缺少,照顧者感到有較重的經濟壓力。此外,在照顧過程中導致的睡眠、飲食以及排泄習慣改變,會使主要照顧者生活節奏被打亂,感到疲憊,影響其身體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進而加重照顧負擔[27]。因此,在完善失能老年人長期照顧體系相關醫療保險制度、提供照顧補貼及愛心捐款等措施協助主要照顧者獲取更多的能夠減輕經濟負擔的社會保障或服務的同時,可以在農村建立/完善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醫養服務中心[28],開展多樣化喘息服務[29],招募有醫療衛生知識志愿者開展上門助老服務,以此減輕照顧者身體壓力,使其獲得放松的時間和空間。
3.1.2 性別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水平高于男性,這可能與農村女性通常承擔較重的家庭照顧任務,照顧技能的積累多于男性有關。本研究顯示,男性失能老年人照顧難度高于女性失能老年人,這與高業蘭等[10]指出的相對于男性失能老年人而言,照顧女性失能老年人將承擔更小負擔的觀點相同。女性失能老年人體重較輕,在日常生活照顧中耗費體力較少、較易照顧。
失能老年人(54.0%)和主要照顧者(53.4%)中女性均較多,同性之間更易溝通交流,進行如攙扶上廁所、洗澡、穿衣等操作比較方便,對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滿足度較高。男性照顧者照顧男性失能老年人的情形最值得關注。一方面,可以建立線上+線下照顧者交流學習平臺,男性照顧者及照顧男性失能老年人的照顧者交流面對的照顧困境及急需解決的問題,分享成功的照顧經驗;另一方面,邀請經過專業培訓、工作經驗豐富且照顧男性失能老年人的男性護工分享照顧經驗及技巧,對農村失能老年人男性照顧者進行培訓和考核,從而有效提升男性照顧者的照顧能力,促進男性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升。
3.2 農村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醫療服務需求多樣化 本次調查顯示,農村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對社會支持服務和知識/技能指導服務需求度較高。在社會支持方面,農村家庭外部結構也趨向以核心家庭和三代直系家庭為主體,家庭可利用照顧資源相對匱乏,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者應積極構建以家庭、社區、政府和社會指導下的通力合作模式[30],協助失能老年人家庭有效利用家庭內、外部資源,提升其社會支持利用度。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相對短缺[27],照顧者照顧知識/技能來源缺乏,鄉鎮衛生院可申請由對口支援和提供技術指導的綜合醫院選派專家,到農村地區定期開展知識講座和技能培訓,為照顧者提供自我保健知識、疾病相關知識指導、照護及康復技能培訓、老年人日常營養飲食相關知識等,提高照顧者照顧水平。
3.3 農村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研究新趨勢 本研究調查發現181例(51.7%)失能老年人是單人/單一家庭照顧,而169例(48.3%)則是由多家庭輪流照顧,且每個家庭照顧時間較為均等,一般為一個月或一季度。輪流照顧可以減輕長期照顧過程中產生的經濟、身體、社會等方面負擔,有助于維持家庭照顧者身心健康,提高失能老年人和主要照顧者的生活質量。但是,目前對農村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的研究多圍繞來自一個家庭中的個體,當存在多位家庭主要照顧者時,這就提示在未來研究(尤其是干預研究)中應將照顧時間均等的家庭中擔任照顧者角色的個體均納入研究對象群體或關注多個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所在家庭之間的家庭協作、家庭功能等對農村失能老年群體照顧效果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