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六盤水市十七中學 甘 霖
案例教學是根據教學知識點構建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內容分析和思考,從而通過談論交流得出結論的一種自主學習的方法。案例教學能夠將地理學科中較為枯燥的知識應用到真實的案例中,以案例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地理學科與現實世界構建一架學習的橋梁,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新課后作業以及地理學科的實踐活動。
初中地理學習的內容為最基礎的地理知識,如地球、海洋、大氣、自然、環境等。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的枯燥性,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系以及地理與人類的發展,都有較強的邏輯性。區別于其他的學科,地理學習中欠缺故事性或者趣味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產生畏難心理。案例教學方式彌補了地理學科中故事的缺乏,以真實的內容將地理知識點落實到一個個現象中,引導學生從中進行分析和觀察,能夠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識進行交流和談論,既鞏固了地理基本知識,又提升了地理學科的應用能力,促使學生感知地理學科的魅力,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教學案例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且經典有推廣經驗的內容形成案例,便于其他教師學習和應用。而案例教學是指用特定的案例指導學生進行學習,以案例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和分析,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在反復的互動、辨析、討論中落實學科知識點。教學案例和案例教學,有本質的區別。
一是體現主體,教學案例是以教師和教學課堂內容為主體,而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二是教學案例是教師對課堂構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有效經驗進行整理作為分享內容。而案例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科目進行尋找和篩選提供有交流意義和學習意義的案例內容,啟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落實學科知識點的一種教學方式。將案例教學方式融入地理教學,旨在啟發學生根據地理的真實案例內容研究實際的問題。因此教師需培養學生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以構建不同地理領域的整體聯系性。案例教學于學科教學中應用是一種更加開放和互動的一種教學模式。
初中地理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地理意識的重要學科和載體,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和學習成績。然而,長期以來,初中地理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內容枯燥、缺乏實踐性、學生學習動力不高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理論知識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解決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案例教學融入初中地理教學的實施策略,以期解決目前教學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
“教”指案例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知識點和選擇的案例,教授學生根據案例內容找到分析現象、找到問題、根據問題聯系地理知識點、應用知識點解釋地理現象的方法。案例教學在地理學科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不僅涉及地球表層的自然現象,還涉及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等方面。傳統的地理教學往往局限于課本知識的灌輸,難以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和學習動力。而案例教學則能夠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入真實或虛擬情境中的具體案例,使抽象的地理知識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增強學習的可感知性和實踐性。通過案例教學的形式,學生可以接觸到真實的地理問題,感受到地理學科的現實應用價值。
例如,通過案例教學了解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對當地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地球氣候系統的運行機制,也能認識到地理學科與自身生活的密切關聯,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傳統的地理教學對知識點的學習和應用,依然以基于地理基礎知識題型為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將學科學習的內容和現實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聯系。比如學生在學習地震知識點后,對某個地方是否屬于地震高發區域的判斷依然會遇到模棱兩可的情況。一是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理解不夠透徹;二是對地理知識與真實生活中的地形和地貌沒有進行直接的構建,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去判定。案例教學是以真實的案例為主,教師教授學生的不僅只是地理知識點,更是地理學科的學習和應用方法,促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內容變得更加靈活和應用。并且案例教學以豐富的思考和感知為前提,學生在交流中,辨析思維、判定思維都可以得到提升。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地理課堂教學的改革,將不易于理解的地理知識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化,比如在學習“氣候”的時候,能夠利用信息技術的生成特點,直觀地進行氣候變化演示,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內容變得趣味化和直觀化,目的是便于學生理解。但學生學習地理的過程仍然處于“兩張皮”,即基礎知識掌握得很扎實,但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依然會錯誤百出,難以對題型中所提到的地理現象進行有效的結合。這就為地理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即注重提升學生知識整合和應用的能力。
案例教學為此提供了可行的途徑。學生在地理案例學習的過程中一是有真實感,比如在學習“地震”內容時,可以通過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的影像資料、影視資料,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分析地殼運動,感知地震的不可預知性災難的嚴重性;二是有整合性,地理知識應用的過程中不僅是對地貌和地形的了解,還需要對大氣、氣候等進行學習和判定,但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對單一的知識點內容學習可以快速掌握,但對整體內容的知識體系構建稍微欠缺;三是地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在學習過程中無法直接體現,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都在提升,但地理知識的應用卻停滯不前。利用案例教學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應用能力,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信息技術應用于地理教學課堂,利用情境教學可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但基于地理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內容較多這一特點,課堂過程中依然以教師主導教學為主。案例教學應用于課堂教學,能夠借助信息技術的影像、動畫、圖標在線制作等特點,將真實的案例直觀呈現,增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頻次,針對真實的案例進行交流和討論,串聯課堂知識點內容,為課堂教學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構建開放性教學課堂,提高地理教學課堂的實效性。
例如,在“地圖”相關內容教學時,將本土的地圖打印出來,引導學生通過地圖找到學校、家庭、公園等地方,還可安排出游線路,找到方位,通過不同的距離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讓課堂互動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味,學生的主動性得以激發。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案例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分析,通過教師指導調動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經驗,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基于案例知識的真實性,學生能夠將地理知識內容與生活中的真實現象進行串聯,直觀感受,學生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能夠提煉自己的想法,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組織語言進行表達。
例如,在“海陸變遷”相關內容教學時,教材中有較多的插圖將板塊運動、大陸漂移等內容進行呈現。學生自主學習或者進行圖形學習沒有較強的直觀性和運動感。借助信息技術的動畫功能,讓圖形變成動畫,使學生真實感受喜馬拉雅山脈形成過程中的碰撞和擠壓,同時搭配豐富的航拍地形資源以及各類游記的直觀輔助,引導學生將抽象的板塊運動知識直觀理解,幫助學生在地理學科學習中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案例教學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為其提供平等和開放的環境,引導其進行充分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行不斷的辨析和整合。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正確閱讀分析,通過思維碰撞的形式補充所構建知識體系的不足。小組合學的過程既是對案例的探究,更是對地理知識應用的探究,學生的觀點在融合中不斷提升,實現自主學習推動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水資源”相關內容教學時,基于我國水資源匱乏以及南水北調工程,引導學生分析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在經濟發展背景下水資源的推動性。促使學生根據現實世界中本土資源中的自然水資源開展討論,融入地形、地貌、水源、水循環等知識點,在合學過程中增強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從而有效地應用到生活中踐行節約行為、養成節約習慣。
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對特定知識點的內容進行重點整合,將地理學習過程中的原理和思想充分體現于案例中,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探究相互結合,相輔相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讓地圖上的板塊、氣候中的圖標都變成了案例中的作物、風雨、地形和風土人情,讓地理變得更加溫情,讓地理學習融入情感的主線。
例如,在“人口”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學過程中通過春運,尤其是18 年杭州春運的特殊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在現實世界中對人口分布不均、南下打工、回家難等多種現實因素,探究人口向西部遷移的可行性。學生在通過直觀感受春運中人口遷移以及各城市經濟實力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之下,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交流和討論。不同的想法不斷融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意識,也增強了學生對建造家鄉和提升經濟實力的責任意識。
學生在教師指導、個體學習和小組合學的過程中掌握了對案例現象、內容的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在地理學科實踐活動中,教師需根據典型的案例內容融入多學科活動或者校園活動,開展地理學科的實踐活動,以案例學習方式形成示范引導,提升學生在活動中的地理知識和應用能力。
例如,在自主研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對山體的地貌、地形、水源等進行分析,以地理的角度看待周邊的建筑物廠房建造得是否合理,提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將具體的問題提升到地理學科的知識應用中,通過實地走訪和觀察分析,探究地理學科應用于多領域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生成學習動機,主動投入到地理學科的學習中,從而提升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社會感知能力。
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當精心選擇案例,確保其與學科教學目標緊密契合。案例教學并非只是簡單地引入真實或虛擬情境,而是應當緊密結合地理學科的核心知識和能力要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科教學大綱,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涉及地理學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案例。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應用地理學科的知識,達到教學目標。
案例教學過程中案例選擇至關重要,中學生對社會現象以及新聞內容往往能夠通過智能手機獲取,教師可借助信息化傳播快的特點,對于教學內容進行真實案例的構建,能提高學生將地理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的廣泛性。同時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資源查找和篩選已有的地理案例教學內容,汲取成功教學的經驗,在貼合學段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整改和應用。總而言之,地理案例的篩選既要有時代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又要有可行性,能夠將地理知識進行有效應用,切忌為了進行案例教學而構建案例,缺乏真實性,避免在實施過程中因過于簡單或者知識點無法進行有效融合等影響課堂實施。
案例教學是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的行為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激發學生的交流內容和方向,能夠給予學生方法指導,促使學生逐漸形成地理知識的分析意識和應用意識,從而形成有效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構建,在已有的知識體系中融入創新意識,推動案例交流和分析活動的形成,構建平等和尊重的學習環境,肯定學生的每一份奇思妙想。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理解現代教學理論,將其作為行為教學的基礎。學生交流的方向和知識的有效應用是促進案例教學成功的重要一環,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通過提出啟發性問題和引導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思考。同時,教師還應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獲得更多的啟示與收獲。重視知識的有效應用是案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學到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鞏固和拓展知識,增強學習的實效性和實用性。
總而言之,將案例教學的方法融入地理學科,可以構建互動式、開放性、探究性的教學課堂,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有效應用,培養學生地理原理的分析能力;將地理知識的學習內容不斷整合,可以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地理學科學習的主動性、小組合學的積極性、教師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以及地理課后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建立新的教學觀念,推動學科育人以及核心素養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