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俊
(廣東水電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 511340)
城鎮化開發和工業化深入的過程中,廣東地區經歷過大量耕地資源被占用的時期。在如今的土地整治背景下,進一步強調耕地資源“底線”的問題,省內各地主動開展墾造水田的建設?;趯υ懈氐木S護,增加水田的面積,切實加強地區糧食生產安全的保證力度。全省從2017 年開始,正式組織墾造水田工程,直至2020 年,成功達到200km2的設定目標。扭轉了地區水田占補失衡的局面,同時還探索出新的發展路徑。
冷坑鎮墾造水田項目,共包含五個村莊,區域地形大多數是山地丘陵,整體高差并不大,呈現北高、南低的狀態。項目區為亞熱帶氣候,年均溫度是21.1℃,全面降水量變化明顯,地區分布不均,北部明顯多于南部。在該項目區內共設置23 處勘察點,工作結果顯示,從上到下可分成:耕土、砂壤土、輕壤土、中壤土、重壤土、輕黏土、砂壤土。
該項目區位于三坑水庫的下游,周邊諸多灌區水源均由此而來,經過檢測,水質也適合農業生產。在地層勘查中,沒有發現地下水,說明其埋深超過80cm。同時,地表以耕土為主,較為松散,分布植物腐葉與根部等物質[1]。總體來看,項目區內地層保水能力良好。
根據懷集縣2017 年的統計信息顯示,項目區內共有116.7hm2以上的土地,以旱地與水澆地等為主。
項目區內,耕地以水澆地與旱地、其他園地為主。旱地部分的有效土層厚度在95~145cm 不等,屬于1 級鹽漬化地塊,同時排水設施也達到1 級,而灌溉保證率在1~4 級之間。按照農用地的分級標準,耕地級別由地下水位、土質、酸堿度、坡度、排水情況等條件決定,同時還涉及障礙層深度與鹽漬化水平、表層石塊裸露程度這幾項限制類條件。
對于地區墾造水田的潛力,可通過自然條件、灌溉排水設施、道路設施與水資源進行綜合評定。
自然條件。一是地形,項目區內沒有太大的地勢起伏,地形坡度在1~5 級的水平,而田面坡度則是1~2 級,原地表高度在70~120m。二是土壤,經實地取樣檢測,目標范圍內土壤pH 值在4.48~5.19左右,屬于酸性土體,并且表層的有機質含量能達到0.78%~1.54%左右,總體容重是1.46~1.66g/cm3(偏大)。而且土質以耕土與沖積層為主,大多是砂壤土及重壤土。結合廣東省對于墾造水田的要求,丘陵地形的土地整治項目,有機質含量要超過1%。但項目區內土壤肥力局部并不均勻,加之施工作業會導致原本的肥力下降,倘若不額外施肥,個別地塊的有機質含量將無法達成。考慮到表層屬于偏酸性土體,所以選定拌合生石灰處理,同時由于容重偏高,需搭配翻耕的處理方式。
水資源。項目區在水庫下游,西側緊挨著冷坑水,河面寬度達到23~38m;東側灌溉溝渠寬度是2~8m,水量相對偏少。此外,項目區還能利用附近泵站進行灌溉,出水與最高田面的高差有8.5~16.5m,未達到高揚程的程度。
灌溉排水設施。本地原有的此類系統并不完善,還缺少清楚的功能分區,整體抗災水平較差,經常會發生“有旱無法灌”與“有澇無法排出”的情況。到了雨季,容易形成內澇,不利于農業活動[2]。同時,大多數田塊都對缺少灌排設施以水資源保障,不具有墾造水田的基本條件。
道路條件。項目區內的道路主要是傳統土路,寬度只有1~2m,完全是居民常年通行產生的道路,凹凸不平,未形成閉環。降水后滿地泥濘,很難通行。
土地平整地表處理中,第一步都是清理表面雜物。以5cm 的深度標準清除雜物,同時結合相關踏勘結果,預計拆掉1 000m2左右的棚屋與250m3的地基、500m3屋頂及墻體、6 座水池(60m3)。所有廢棄物都需及時運離項目區,集中堆放在棄渣場。第二步,剝離表土,該類土體對于農業生產來說是極為珍貴的,如果其在施工中被破壞,得不償失。所以,整治正式開工前,將表層土壤統一剝離與保存,并結合場地內的土壤條件,適當向厚度不足的地塊補充。而在剝離下來的土壤,采用就近堆放的方式,土堆結合空間地形設置,但單體不可超過5 000m3,高度在2.5m 以內。
土石挖填與調配的階段中,通過平面法進行平整,將田地原有溝渠與道路當作分界線,超高部分要挖平,多余土體運到置換區,用機械推平與壓實。需強調的是,回填壓實砂土部分的干密度要超過1.7t/m3,而黏土干密度則不能超過該數值。在此過程中,結合地形條件和分界線走勢,將田塊設置成長寬分別是30~120m、8~40m 的規則形狀。在該項目區內,挖方量共有72.5 萬m3左右,填方總量則有62.9 萬m3左右,多余土體作為建設田埂、填塘的原料。按照地區土質滲水條件,進行整體分區,并適當夯實原本的底層,根據防滲層底部標高進行現場調解,田塊壓實度都要滿足85%。對于個別回填層偏厚的部分,采用了分層夯實的處理方式,且需在30cm 以內。
對于田間防滲處理,考慮到項目區內有大量砂壤土,總面積有23.1hm2,針對此部分,添加項目區內原有的黏土與重壤土,建立防滲層。其他土質部分直接進行夯實處理,就能形成防滲層。在防滲層建設前,利用保水試驗,進一步確認土壤滲透條件。
在防滲層建成后,才能修建田坎。按照工程規劃,擬建設水平梯田與格田,結合地形與土層厚度、坡度等,靈活布設灌排溝,達到水田生產的基本需要。項目區內,主要建設了4 類田坎,幾何尺寸有3 種,即0.5、1.0、1.5m,材質包括土坎、椰毯護坡土坎及石坎。而后就要修建田埂,分布在無高差格田內,頂部寬度與高度均為0.3m,田埂整體長度有2 142m。待田埂形成后,把堆放的表土回填,各個田塊的厚度都要達到20cm,并要虛高5cm,確保在土體沉實后也能達到田間標準。
在項目區內,有機質含量具有明顯的不均勻性,工程設計中出于對水田生產對有機質的消耗,設定改造含量目標是1.5%。項目開發中,市面上便于購入的有機肥產品,能改善土壤環境,并結合了施肥損耗率(20%)的問題,最終確認要使用5383.3t肥料。田間施肥采用專業機械與人工配合的形式,待施肥后,操作耙地機,重復3 次作業,讓回填土與肥料完全接觸。并引水灌溉,使田間水位提升至耕作層的高度,重新耙地3 次。
經前提檢測項目區屬于酸性土壤,結合生產需要,pH 要提高到5~6.5。另外,針對項目區內的土地,還要經過翻耕與注水。完成以上處理后,技術員要查看土地平整情況、灌排設施可用性。并通過翻耕,讓土體顆粒下沉,提高田塊防滲保水能力,同時也能疏松地表土,調節容重水平。
灌溉水體以泵站供給為主,按照本地水稻灌溉需要,水層深度要滿足20~40mm。水稻生產中,泡整田期的用水量最高,通常是7d,經過確認計算,此階段的每日耗水強度在11mm 左右。而為確保灌溉水體充足,泵站流量按照以下等式計算:
式中,Q設為泵站設計流量,m3/s;m為灌溉定額,m3/(s.100hm2);A為灌溉面積,hm2;T為灌溉歷時,d;t為日開機時間,取值為22h;η水為灌溉水利用系數,取值是0.713。
本項目中,灌溉壓水管選用PE 管材,流速設置成1~1.5m/s。在農忙季節,需水量偏高,最終確認PE 輸水管道外徑尺寸為300mm。灌溉泵站采用了真空泵,抽氣水平在0.45m3/min 左右,達到真空狀態的耗時不會超過3min。另外,在供水保障方面,還設置了蓄水池,作為連接的媒介。按照預計需水量,建設13 座容量達到500m3標準的蓄水池。
項目區的灌溉保證率按照90%計算,輸水主要利用灌溉渠實現。結合最大需水量時期,泵站設計流量是0.285m3/s,對應灌溉渠的流量是0.0 213m3/s,整體選擇連續灌溉的形式。同時根據經驗分析,為保證引水供給,還要額外考慮加大流量的問題,在渠道流量不足1m3/s的情況下,加大幅度在20%~30%,而實際流量處于1~10m3/s的水平,應該提升15%~20%,流量超過10m3/s,就要按照10%~15%的標準加大。
排水方面的設計,主要考慮本地暴雨天氣的問題,結合歷史降水與徑流、蒸發數據,確認水田蓄水達到40mm,蒸發量與滲漏量分別是4、2.5mm。根據項目區排水控制面積,最終確認矩形排水設施的規格參數為:幾何尺寸為0.4×0.5mm;流量達到0.082m3/s;流速是0.71m/s;不淤流速在0.3~0.4m/s以上,能應對16hm2田塊的排澇需要。
1)下田坡道。根據灌排溝渠的分布,以及田間灌溉與排水的需要,將原本的田埂適當合并,統一布置田坎。并且考慮到水田未來機械化生產,通過下田坡道連通水田和道路,該項目中共建設了50 座常規坡道與889 座跨渠道的實體。
2)生物通道。由于修建渠道作業,會對原本的生物存活環境帶來某些影響,為弱化該方面的擾動,對渠道內側部分增加生物通道,長度達到250m 的斗渠,大約間隔200~250m 左右。而不足250m 的生物通道,直接分布于渠道中間。在該項目中,一共修建了418 條通道,規格有0.4×0.4m與0.4×0.5m 兩類。
3)應急排水口。為應對強降雨天氣,防止田地水位土壤提高外溢,對高差超過0.5m 的相鄰田坎處,都會留有多個排水口。
4)水土保持。由于墾造水田,涉及到大量開挖回填的工程,改變了地貌植被的原有形態,使下層土壤裸露,可能會造成水土流失。并且在設計階段,也考慮建設期有可能會發生極端天氣,因此要提前做好水土保持的措施,避免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5]。
在該項目中,具體采用了四項舉措,分別是:順應規劃區內丘陵地形,在凹陷位置建立承泄區,并在山腳與坡腳處建設臨時性的引水溝,連接承泄區;結合新建農溝的分布情況,提前挖掘山腳區域的部分,并根據截洪溝渠,打造順暢的運行體系,實現在開發建設期間,把地表徑流引到排洪溝渠內;對于在土地平整階段剝離的表土,應當在周圍布置袋裝土與彩條布,實現將排水溝與承泄區連接,順利構成引流閉環;灌溉作用的溝渠與端部需連接斗溝,亦或建設沉砂池。
冷坑鎮墾造水田工程嚴格落實以上施工規劃,預計在完工后,將形成108.6hm2水田,達到水田占補的預期。通過利用農業設施的補充與土地整治,加強地區抵抗洪澇的水平,為穩產增產創造實現的條件。同時經過本項目的開發,預計水開展優質雜交水稻與甘薯的生產,結合兩類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在工程結束后,預計項目區內的二者年產值之和能達到1 212.2 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