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室主任、研究員 郭麗巖
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性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時代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為我國人才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隨著人才強國戰略體系和相關保障體系日臻完善,戰略重點和目標任務進一步明確,統籌謀劃和系統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相關工作,有利于壓茬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當前,我們要從支撐生產力提升的要素資源框架中,通盤考慮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和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凝聚共識、統一行動,努力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戰略支撐。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要多措并舉把人才這種戰略性資源的優勢,加速轉化成持續增強綜合國力的競爭優勢,加速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從人才大國堅定邁向世界一流的人才強國。
扎實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充分發揮人才引領驅動具有相當的必要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人才是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積蓄戰略力量,這是發展大計,因此人才工作在全局工作中具有戰略性和優先級。新時代人才的內涵和特征,更加聚焦專業性、創新性、引領性與貢獻性,核心要務是全力聚焦戰略攻關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憑借自身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并確實作出突出貢獻。隨著對新時代人才重要性認識的不斷加深,實踐當中進一步發揮人才引領驅動作用,就是要顯著增強上述人才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性和帶動作用,努力提升人才要素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貢獻水平。只有與時俱進,持續深化對人才內涵特征和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才能從全局和整體的高度,優化調整人才工作的重心,尤其是持續增強人才政策的前瞻性與精準度,集中優勢資源確保將“人才引領驅動”目標和舉措落到實處。
人才是第一資源,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般來講,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種構成要素,新的生產要素的組合對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能夠起到引領性甚至是決定性作用。在新的生產要素集合當中,富含創新能力、銳意進取的各類領軍人才尤為關鍵,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引領驅動作用,切實推動生產力發展水平加快從量變到質變,不斷實現新的躍升。各類人才是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的主力軍、生力軍和基礎要素,為了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攻克各類“卡脖子”難題,需要依靠戰略人才力量,壓茬推進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以科技創新不斷推動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實質提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從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內生動力。
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支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支撐。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不斷突破桎梏和束縛,大力促進和發展生產力。在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推動制造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激活發展新動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的過程中,強化人才資源的有效供給尤為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這是鞏固和增強人才戰略性資源優勢的重中之重。這項重要工作,不僅包括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而且還包括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更多層次、更多維度的人才及后備人才的系統培養與關愛。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瞄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目標,亟待整合各類科技創新資源,積極引領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性培育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深地深海等相關未來產業。人才本身就是重要的科技創新資源,而且其在整合科創資源過程中能夠扮演重要作用。因此,要主動對接動能轉換和產業升級的要求,以創新渠道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提高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領域的人才配置效率,從而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活力。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不斷增強人才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人才是創新的根本,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人才強國的戰略已經進入實施階段,持續優化國家人才戰略布局,著力建設人才高地和人才平臺具有以點帶面、引領示范的重要意義。我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過程中,將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并在一些高層次人才匯聚的中心城市高水平建設人才平臺。這些人才高地和人才平臺基于各自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努力打造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策源地和加速器,作為我國推動人才發展的引領區和科創引擎,將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范圍各類高端人才的競逐,并以此為支撐向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制高點發起沖鋒。在這個過程中,各地要找準自身定位,體現獨特性的實踐價值,主動對接適合自身的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加快集聚相關專業的引領型人才,千方百計突破緊缺人才瓶頸,著力構建優良的人才生態和人才梯隊。與此同時,在全國范圍要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和人才跨區順暢流動,推動勞動力和人力資源在更大范圍的優化配置。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扎實推動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等工作,努力豐富城鄉居民生活品質,為人的全面發展營造更好環境。
深化支撐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我國作為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要堅持以系統觀念、統籌謀劃推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全面夯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尤其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基礎。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明確導向,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了全方位培養好用好用活各類人才,推動人才制度建設更加符合新時代要求、人才動態發展特征和充分體現人才價值,需要整合精簡已出臺的各類人才工程和相關支持培養計劃,切實對接人才發展需求,通過深化系列改革,努力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人才發展環境和市場營商環境,持續增強匯聚一流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載力。為此,要進一步聚焦重點戰略人才群體、細分科技創新人才的類型,因類施策、因地制宜,著力做好引導、鼓勵和服務保障工作。
人才群體要心懷“國之大者”,主動承擔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根基是實體經濟,廣大實體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正是新型工業化的競爭力之源,企業家精神更是在推動建設新型工業化、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為此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倍加珍惜愛護優秀企業家人才,消除他們投資興業和開拓創新的后顧之憂。堅持在推動三次產業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過程中,培育更多德才兼備的創新型融合式人才,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更為充沛的智力與才干保障。同時,要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穩定勞動參與率,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更好地穩定就業與促進收入增加,努力增強優勢能力互補的多層次人才支撐。
總之,我們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刻認識人才的內涵特征以及新時代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義。無論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還是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需要強化人才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引領驅動作用,打造愛才重才育才成才的優良社會氛圍和政策環境,為各類人才健康成長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切實地把各類優秀人才充分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