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人才所副所長 石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這是立足新時代新征程黨的歷史使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戰略部署。
2021 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強調了國家戰略人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任務。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構成了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體系的主體部分。
戰略科學家是科學帥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中的“關鍵少數”。他們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視野開闊,具備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的特征,能夠把握方向,具有戰略前瞻性和系統思維。值得注意的是,戰略科學家與科學家既有共性又有區別,他們都使用系統化的活動來發現新知識,用科學方法從事研究,并在一定的領域取得重要影響或者貢獻,是某個或多個科學領域里的專家。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是否具有組織領導力。戰略科學家具有大兵團作戰能力,有跨學科、跨科研、產業、政府決策等多領域的組織力與領導力;二是是否具有前瞻性。戰略科學家能夠預見前沿科學發展趨勢,一定程度上洞察科學發展與國家、人類需求的“未來”;三是是否具有戰略眼光。戰略科學家能夠在高速迭代、紛繁復雜的全球科學技術發展浪潮中識別重大與核心的科學技術與工程難題,對這些問題所引發的國家間競爭具有高度敏感性,有為國家重大科技決策提供建議的膽識與魄力。
科技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是高技術領域的主力軍,是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人才。他們善于將科學技術問題進行分解并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有力實現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青年科技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是國家戰略人才的堅實底座。他們經過能力的提升、眼界的拓展,創新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挑大梁、當主角”的歷練,將有可能成為科技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有可能成長為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師,具備在更高的能力素養條件下,經歷重大的實踐鍛煉成長為戰略科學家。
卓越工程師是愛黨愛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有顯著的創新性,他們在應對更為復雜的工程問題時能夠優于“固有方法”,具有開創總結技術要訣的能力,不止步于解決常見技術問題,設計一般的技術產品。
高技能人才具有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主要包括技能勞動者中取得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的人員。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行各業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一支主要由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青年科技人才等多類型人才組成的復合型人才體系,是引領世界科技前沿、實現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主力軍”,在功能上既各司其職又高度協同。首先,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具有層次性,形成了“金字塔”結構。其中,戰略科學家處于“塔尖”,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處于“塔身”,青年科技人才處于“塔基”。越靠近塔尖,科技人才稀缺性越強。其次,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梯隊符合大科學時代“融合科學”“協同創新”要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布局開展的科技攻關,需要不同核心主體密切配合,形成強大合力,戰略科學家發揮戰略前瞻領導作用,科技領軍人才帶領創新團隊開展關鍵技術攻堅,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等承擔工程技術實施等,共同應對復雜挑戰。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遵循創新鏈規律,由基礎研究人才、應用研究人才、工程技術人才等組成的精細化分工的人才體系,構成了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高度協同的模式。
錢學森、王大珩、王永志等一批戰略科學家著眼全局和長遠,主動參加國家科技頂層設計和規劃。為完善頂層科技戰略,王淦昌提出了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陸元九首次提出了“回收衛星”原理性問題,黃大年高科技團隊聯合攻關深部探測關鍵裝備研制,使相關領域擺脫了高端裝備完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推動了我國深地資源的勘探開發的大步發展,對國家科技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以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使命。比如,獲得業界科學技術獎、創新團隊獎(零部件)的法士特商用車變速器創新團隊,專注商用車變速器研發50 余載,攻克了高端變速器自動化、輕量化、可靠性、舒適性、動力性等方面困擾行業發展的一系列“卡脖子”難題,實現了重型商用車變速器總成及核心零部件在設計、制造、裝配、測試等方面的產業化,有力推動了我國重型商用車變速器裝備制造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
青年科技人才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生力量。據報道,北斗衛星團隊核心人員平均年齡36 歲,量子科學團隊平均年齡35 歲,中國天眼FAST 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0 歲。
卓越工程師以開拓精神與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不斷推動制造強國建設。自2010 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已連續11 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穩固。根據中國工程院等發布的《2021 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中國制造業規模指標位列第一。國家重大裝備制造領域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大批投身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攻關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中國天眼、商用大飛機等“大國重器”,背后都有大批卓越工程技術人才深入工程一線努力付出,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養青年科研團隊等起到重要作用。
高技能人才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提升內在競爭力。高技能人才具有的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解決了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保持并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例如,中國煤科天地華泰納二礦項目部的高級技師、煤炭行業技能大師李正甲,牽頭成立了技能大師工作室。他組織設計制造的“綜采工作面轉載機進料口破大塊裝置”每年可為項目部創造經濟收益約8400 萬元;他提出的從倉儲細化管理的整體方案,使全礦井塊煤率提高到48%,每年為企業增加效益約6400 萬元。中國技能人才在世界技能奧林匹克的舞臺上取得優異成績,展現了高超技藝,彰顯了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首先,厘清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的關鍵問題清單,長短結合,分階段推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是一個龐大復雜的體系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已經明確地將重點人群劃分出來,在人才的“共性”問題中,精準識別各類(潛在)群體所面臨的關鍵性問題,如戰略科學家的遴選、任用,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激勵,工程師職稱評價與工程能力認證的協同,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提升與保障及社會認可,青年科技人才對繼續成長提高、勇挑重任的渴求。這有助于在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分類調整、修正、完善與當前我國亟需的戰略人才力量發展壯大不匹配的制度約束和工作的出發點,以“人”為本,在培養、任用、評價、激勵各方面完善有關規定,繼續打破以往部分僵化的體制機制,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各用人主體讓戰略人才力量在必要性的討論方面深入到實操階段,以戰略人才力量建設為契機,加強改革攻堅的魄力。
其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協同推進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戰略人才力量的建設要與教育、科技的發展協同推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夯實科學教育基礎,高中、大學、研究生階段加強科研訓練、工程能力培養,為全民實施技能培訓,為終身學習提供機會等,為戰略人才力量的建設積蓄基礎,為全社會改變某些職業行業偏見提供契機。科技創新的成果更多造福、賦能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全民技能培訓提升。促進科技向善,服務于人居生態環境改善、幸福感提升,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培育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
再次,在國家戰略目標指引下,為國家戰略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有利環境。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科技人才隊伍中的優秀代表,他們具有較高自我價值實現要求,對于社會認可與信任有高度敏感性。在各項政策的制定實施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群體的特征,更加精準地回應他們的訴求,予以更多的信任與包容。在法律的框架、國家戰略目標的指引下,進一步激發其干事創新的內在動力,完善容錯機制,建立有利于戰略人才發展的資源分配與激勵模式,形成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