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保定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 石偉
習近平總書記視人才振興為鄉村振興的基礎,他提出要“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今年以來,為發揮高校人才優勢,助力鄉村建設,保定市鄉村振興局積極開展“百校聯百縣興千村”活動,大力推進校地合作,共謀鄉村發展思路,共建校地合作基地,共育鄉村建設人才,打造保定鄉村振興新樣板,助力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
試點先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推進省級第一批“百校聯百縣興千村”“涿州市與中國農大”試點工作,組織涿州與中國農大簽署《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框架協議》,明確合作內容、建立對接機制、明晰雙方權責、建立工作臺賬。組建以中國農大專家教授為成員的鄉村建設服務隊,依托中國農大教學實驗基地和高校技術優勢開展鄉村建設服務。制定出臺“種子賽道”項目種植補貼方案、三城村花生產業獎補方案、奶牛凍精補貼項目獎補方案等農業政策包,協助實施奶牛家庭牧場改造升級項目、2023 年度“博士農場”、省級精品蔬菜產業集群項目、市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等一批合作項目,完成三城村、寧村“科普農村路”建設。雙方共建中國農大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項目,為鄉鎮培養“本土專家”,2023 年培訓返鄉入鄉帶頭人600 余名。
擴大成果,推進行動全覆蓋。2023 年保定市再次爭取到“阜平縣與南開大學”“博野縣與河北農業大學”2 個第二批省級“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試點,指導縣校雙方依托高校技術優勢及雙方已合作項目成果,為長期開展鄉村建設服務提供基礎支撐,為農村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思路和技術指導,培養帶動鄉村建設的實用型人才。擴大省級試點成果,在全市開展“保定市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組織各縣(市、區)和駐保高校、市屬高校、與保定有幫扶關系的高校對接,搭建合作平臺、簽訂合作協議、開展政校合作、促進成果轉化,22 個縣(市、區)分別與34 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做到了縣域全覆蓋。為探索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思路,市鄉村振興局與河北農業大學合作,依托高校專家教授人才團隊,在保定市阜平縣、淶源縣、涿州市、高碑店市、競秀區各選擇一個有代表性的樣本村,按照糧食生產型、特色農業型、休閑旅游型、生態保護型、城郊融合型等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調研,提出發展建議,做到一村一策、一村一案,為打造和美鄉村提供支撐和借鑒。
突出個性,注重打造縣域特色。注重平臺搭建,博野縣與河北農業大學合作,組建全省首個縣級“鄉村治理與發展研究院”,把縣域鄉村治理所需和院校所能進行有效連接,實現校地“雙向奔赴”。將鄉村建設與高技能人才緊密聯合,建設博野鄉村振興綜合智庫,引進廣東預制菜龍頭企業粵旺農業集團北方基地項目,搭建“政校企”合作平臺,向產學研融合、產才融合方向深度拓展。注重打造標桿,涿州與中國農大共同推進博士農場建設,聚焦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打造農業科技創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園和特色產業發展引領區。開展“種子賽道”科技示范工作,助力馬踏營鮮桃產業,更新種植技術引進新品種,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注重品牌建設,蠡縣與河北農業大學合作,對麻山藥連作障礙的成因、發生規律、防治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初步制定山藥連作障礙綠色防控技術方案,進行示范應用,豐富了河北省山藥種質資源,為河北省山藥綠色化、標準化區域品牌打造奠定基礎。注重文化交流,唐縣與冀中職業學院建立校地合作實踐基地,在文化交流方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首次交流由冀中職業學院主要領導組織師生到唐縣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晉察冀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參觀,接受紅色歷史教育,感悟初心使命。注重技能提升,淶水縣充分利用保定幼專的豐富資源,從專家庫遴選幼兒專家和模范教師,對全縣970余名幼兒教師開展幼兒發展和行為的觀察、聚焦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等主題培訓,有效提升了淶水縣幼兒教師尤其是脫貧地區幼兒教師的能力水平。注重培訓育才,阜平縣與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合作,舉辦鄉村治理人才培訓班,通過專題講座、案例分享、現場沉浸式體驗、專題討論等多種形式,對天生橋鎮干部進行培訓,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作。注重綜合發展,競秀區與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對城郊型鄉村振興發展模式進行探索,緊密結合競秀區資源特色,研究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模式,做深做細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工作。
完善機制,加強保障措施。強化人才保障,從各高校優秀遴選專家,成立“保定市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服務專家團隊,組成“智囊團”,有效解決鄉村振興技術難點、發展痛點,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強化項目支撐,打造“政校企+村”模式,探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保定鄉村振興新場景創新實踐項目,打造“百校聯百縣興千村”校地合作亮點工程。強化政策保障,發揮金融支持政策優勢,統籌用好銜接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支持簽約高校開展服務。完善人才激勵政策和監測評價體系,促進工作開展。強化服務支撐,利用已建成或有一定基礎的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為簽約高校長期開展鄉村建設服務提供基礎支撐。立足地方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拓展實踐基地功能和服務范圍,為高校師生團隊開展紅色教育、科技創新、實習實訓、助農服務等社會實踐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