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 王會強
農業專項技術人才是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當前,“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決?;镜募Z食供給“夠不夠”問題,保多樣保質量的“優不優”問題,突破前沿爭尖端、搶占創新制高點的“有沒有”問題,都離不開人才支撐。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到了非壯大不可、非強健不行的時候,必須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使命感緊迫感,把農業科技人才工作作為“三農”工作重大任務抓緊抓實抓到位。
我國農業專項技術人才總體人數偏低,但近些年發展歷程有目共睹。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底,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從業人員達7.23 萬人,農業領域新晉兩院院士46 人,234 項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全國有農技推廣機構5 萬個,約50 萬人。在農業專項技術人才群體中,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與問題。一是人才匱乏。農業技術人才數量少,年齡結構老齡化嚴重;人才斷層,老同志缺乏精力培養新人;人才引進及激勵機制不完善,崗位吸引力差,年輕人積極性差,新鮮血液嚴重不足。二是素質和能力低。知識儲備不足、結構老化,缺乏時間學習;專業不對口,缺少真才實學;向農戶推廣技術服務偏重純理論,抽象、不實用,流于形式。三是配套服務不完善。培養方式落后,教育培訓不到位,學習渠道少。四是管理模式陳舊。考核制度不完善,獎懲機制不到位;缺乏責任連帶、部分農業技術人才責任感不強,學習主動性不高,工作實效性過低,工作流于形式得過且過,缺乏工作積極性。
培養機制與待遇保障尚需完善。現代農業人才隊伍建設仍存在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結構性供求矛盾突出、農村職業教育結構布局不合理、農業人才引領作用發揮受限等現實問題,難以精準契合“三農”發展之需,阻礙鄉村振興進程。農業人才服務政策保障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一是現代農業人才的培育機制不健全?,F代農業人才涉及領域廣泛,除農業部門和人社部門經常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技能培訓工作外,其他部門與農業人才交流合作較少,人才培育的針對性、系統性、全面性不強。二是人才保障機制不健全。應加大培育力度,深化政府各個部門與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采取短期培訓、職業教育、學歷教育等多元方式,大力培育農業經營管理、農業技術推廣、農村電子商務、農村創業帶頭人等各類實用型人才,充分發揮人才價值。
農業人才需求與經濟結構供求存在差異性?,F代化農業人才是推動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第一動力,基層對高素質的現代化農業人才需求迫切。農業人才對于不同區域的經濟社會需求差異性會導致一部分人才的流失,一般地區農業在經濟社會中所占的比例已經趨于穩定,而不同區域對于農業在社會中所需求的人才比例,也就存在著相應的差異性。大多數農村職業院校把生源放在辦學發展首位,專業設置“去農化”“同質化”現象嚴重。新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以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為中心,摒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符合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需求,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是實現這一轉變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具有科學文化水平的農業人才,但很難在短時間內開發出能與鄉村經濟結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對接的農業人才資源。
第一,以政策引領與地方協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強化頂層設計,加大扶持政策傾斜力度,以頂層設計統籌政策引領、資源保障和農村基層組織領導,補齊對農業領域覆蓋不足的短板。一是政府部門要積極完善和實施各項優惠政策,建立針對農業人才進行培訓的優惠政策和項目扶持的鼓勵機制,提升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促進農業技術創新領域發展。二是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明確第一書記職責,加強重視、督促推動政策貫徹落實,壓實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責任,深入到現代農業人才培養、引進、駐扎的各個環節之中,以上率下形成合力,營造干事氛圍。三是打造良好政策環境,創新人才激勵方式,對扎根基層的現代農業人才提供針對性的津貼補助,讓有貢獻的農業人才在物質、精神和榮譽方面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認可。
第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區域性覆蓋。推進現代農業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農業人才。在不同區域要建設相應教育培養體系,高校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和課程,以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為導向,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供給。同時構建系統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逐步建立以政府為主、農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等為輔的培訓體系,使新型職業農民成為鄉村振興建設的有效力量。此外,要推動高校與農企合作,在培養農業人才時必須與現代農業產業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增加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數量,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和技術型現代農業人才。
第三,打造好智慧農業的人才“舞臺”。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農業信息化正從傳統數字化、網絡化朝著智能化、智慧化方向發展,全球農業進入智慧農業發展新階段。在我國有八成以上涉農企業都存在智慧農業人才需求缺口,其中,技術型人才需求最旺盛,需求占比達59.3%,有62.9%企業表示優秀智慧農業人才引進困難。高校設置智慧農業專業,集成教學科研人才資源,強化智慧農業基礎理論、科技研發、集成創新和人才供給,不斷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地方、高校以及農企必須適應當下智慧農業的大環境背景,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引領傳統農業學科迭代升級,為農業專項技術人才提供充足的施展才華空間,打造好智慧農業的專項人才平臺。
第四,做好農業教育及基礎設施投入。農業專項技術人才的培養“根在教育,本在實踐”。要加強實踐教學基礎設施投入。當前我國農林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實驗基地缺乏、設備過于陳舊等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礎設施便是實踐教學的“器”,是優質實踐教學質量的前提與保障。要結合現實需求定位培養目標,依據當前農業領域所需優先投入資金與人力,讓教學成果有所應用,相關投入盡快轉化為成果,以便解決急之所需。農林高等院校在設置專業時要遵循合理性、可行性、特色性和超前性幾個原則。此外,農業的強實踐性無須贅述,因此在農業人才培養上尤其要注重提高教學的實踐性,幫助學生提高其專業知識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