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強 王仁剛 張勁松 孫潤業
(1.平度市檢驗檢測中心 青島 266700)
(2.吉林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長春 130103)
(3.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 北京 100029)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叉車使用數量大量增加。叉車在使用過程中在減輕體力勞動、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因使用單位管理不善、違章作業、操作不當、維護保養不及時等原因導致的人身傷害事故時有發生,其屬于危險性較大的特種設備。
筆者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接觸叉車使用單位,發現使用單位在日常管理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事故隱患,建議叉車使用單位在日常工作中結合TSG 81—2022《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技術規程》(以下簡稱新規程)要求,抓住人員培訓、車輛維護保養、作業環境管理等重點環節,并創新管理方式,實行智慧管理的建議措施,達到預防叉車事故發生、促進安全生產的目的。
新規程于2022 年12 月1 日起施行,在優化叉車基本安全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叉車由司機直接操縱(含遙控),作業區域及使用環境、定期(首次)檢驗、使用管理等相關要求,筆者著重比對了新舊規程在檢驗方面及使用管理方面的主要變化。
新規程對叉車作業區域進行了規定,即有明確管理邊界,從事加工、組裝等的制造廠廠區、港口(碼頭)、鐵路貨場和物流園區;使用環境包括溫度、濕度、坡度、爆炸性環境等[1]。
新規程修改了叉車的檢驗周期,由原來的每年檢驗1 次改為每2 年檢驗1 次,使用單位在日常使用管理中關于叉車的具體實施檢驗的日期可以與檢驗機構協商調整,但不得延長檢驗周期。同時,新規程對使用單位申請首次檢驗和定期檢驗所提供的資料做出明確要求,規定了現場檢驗時使用單位應做好的具體配合工作。
新規程對使用單位制定的叉車安全操作規程進行具體要求,即符合新規程5.1.4 條的規定,至少包含“出車前進行試運行檢查、嚴禁超載”等9 項內容;針對叉車使用清潔能源,配備液化石油氣鋼瓶的情況,規定了氣瓶應在安全檢驗有效期內;針對部分叉車年久失修,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達到報廢條件的情況,新規程增加了有關叉車報廢規定的內容等。
新規程的變化為使用單位更好地規范叉車安全使用管理提供了依據。使用單位應依據新規程的新要求,加強日常叉車安全管理,促進安全使用。
在日常定期檢驗及安全檢查中發現大部分叉車安全隱患是由人為因素和單位管理因素引發。結合新規程分析近幾年叉車相關事故案例如下:
●2.1.1 行駛中瞭望不足
案例1:遼寧省某公司叉車司機搬運鋼筋后倒車時沒有充分瞭望,存在視野盲區,將其他作業工友刮倒碾壓后引發事故。
事故原因:叉車司機對叉車存在的視野盲區認識不足、瞭望不足,未集中注意力觀察叉車作業行駛路線的人員行走情況及周圍障礙物,導致發生碰撞、擠壓行人等事故。
●2.1.2 超速行駛
案例2:江蘇省某公司員工駕駛空載叉車從另一名員工身上軋過,致該員工死亡。事發過程中叉車平均速度約16 km/h,遠高于公司規定的行駛速度,撞倒行人引發事故。
事故原因:叉車超速運行,緊急情況下司機反應不及、無法及時制動,導致撞擊、碾壓傷害。
●2.1.3 超載作業
案例3:浙江省某公司叉車司機操作叉車運送布匹,叉車司機覺得叉車超重且行駛不穩,讓2 名員工趴在該叉車的尾部作為配重,行駛過程中車輛失去平衡貨物滑落引發事故致1 名員工死亡。
事故原因:典型的叉車司機違章作業行為中的超載作業,引發事故。
●2.1.4 違規載人運行
案例4:廣東省某公司叉車司機在使用叉車將多層夾板進行抬升時,叉車失去平衡,前傾倒地,造成該公司4 人受傷。
事故原因:叉車日常作業過程中,有些作業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存在僥幸心理,站在叉車駕駛室旁、貨叉上搭乘叉車,或者在貨叉的托盤、貨物上進行理貨、揀貨等作業,存在很大風險,叉車移動或者運行時,造成人員墜落,引發事故。
上述案例中事故的發生,主要因素是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違章指揮、違章操作和操作不當。司機的不安全行為中的違章操作,具體體現為行駛中瞭望不足、超速行駛、超載作業、違規載人等。上述行為不符合新規程“5.1.4 安全操作規程”要求。
●2.2.1 員工安全教育培訓不到位
案例5:重慶市某公司叉車司機允許裝卸工在貨叉上站立,導致裝卸工墜落引發事故。
事故原因:公司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安全教育培訓不到位,叉車司機和輔助作業人員安全意識、安全技能十分欠缺。
●2.2.2 車輛管理不規范
案例6:廣東省某公司叉車司機未將叉車??吭谥付ㄎ恢茫硪粏T工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擅自用叉車吊起1 t 左右的石頭粉,在轉彎上斜坡進入車間時,轉彎過急,轉變半徑過小,導致叉車右傾斜及所吊貨物大幅度擺動,引起叉車側翻,該員工跳車時由于閃避不及被側翻的叉車壓中頭部當場死亡。
事故原因:由于叉車鑰匙未由專人管理,當司機短時離開或車輛熄火后未及時拔下叉車鑰匙,把啟動鑰匙留在車上,致使其他無證員工隨意操作叉車,釀成事故。
●2.2.3 作業現場管理缺失
案例7:浙江省某公司叉車運送鋼卷,另一員工與叉車同向而行,由于該員工未注意后向有叉車,斜著走向叉車正前方,叉車撞倒該員工并發生碾壓,其經搶救無效死亡。
事故原因:車輛使用現場管理缺失,作業規章制度落實不徹底,未建立作業區人、車分行安全管理制度和規范要求,未在生產作業區設置專門的人行通道和車行通道,出現人、車混行的情況,或者作業現場存在交叉作業,管理制度未落實到位,對違章行為未制止,引發事故。
●2.2.4 作業環境管理不完善
案例8:寧夏回族自治區某公司叉車司機駕駛叉車將廠區負責清理衛生的人員撞倒,該員工送醫后經搶救無效死亡。
事故原因:由于車輛使用單位未規范完善叉車的作業環境,未設置必要、醒目的安全警示標識以降低危險路段人員及車輛發生事故的風險。
上述案例中事故的發生,主要因素是使用單位對叉車使用安全的管理,包括人員資質要求與教育培訓、車輛管理維護、作業現場管控與違章行為查處、作業環境管理、設備采購租用等方面管理不到位,從事故案例看出,使用單位安全管理存在諸多欠缺與不足,導致事故發生的風險增大,不符合新規程 “5.1.1 使用單位的基本要求”。
通過上述案例的分析,結合新規程的實施,筆者對叉車的使用管理建議如下:
使用單位對叉車進行安全管理,首先應制定包括叉車在內的特種設備管理制度[2]。涉及叉車的管理制度應包含司機安全操作規程、崗位職責、維護保養和自行檢查制度、作業人員培訓制度、應急救援演練制度、安全獎懲制度等,具體明確叉車管理中的安全規范操作、持證上崗、自行檢查、獎懲考核等標準要求。其次應抓好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實,使用單位結合內部管理制度,建立考核督促機制,將叉車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實處,提高安全管理規范化水平。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落實使用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74 號)第一百三十五條至第一百四十九條對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使用單位的安全管理負責人、安全總監、安全員做了詳細規定。使用單位以此為契機,按照《特種設備使用單位落實使用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要求,結合本單位自身實際情況依法配備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總監和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員,并明確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總監和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員的崗位職責。落實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使用單位主體責任,增強其運營使用單位的安全意識,不斷提升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的本質安全,提高其運營使用單位的管理水平。
叉車屬危險性較大的特種設備,在工廠廠區從事運輸、起升堆垛作業,作業范圍大,涉及周邊人員、設施、物料安全等。使用單位結合自身實際,注重員工安全培訓。在制定年度安全培訓計劃中增加叉車安全作業的內容,定期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充分利用開工安全“第一課”、上班晨會等機會,開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叉車司機須持證上崗,無證人員嚴禁操作叉車,叉車司機應定期接受安全專業知識和安全操作技能培訓。結合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教育員工識別叉車作業危險源,熟悉安全告示牌的內容。在叉車行駛及作業過程應保持安全距離。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全員安全意識,自覺防范叉車事故發生。同時,根據法律法規要求配備叉車安全總監和安全員,明確安全管理崗位職責,定期參加專業安全培訓,提高叉車安全管理能力。特別是在叉車檢驗周期延長的情況下,使用單位更應重視叉車日常安全管理,安全總監、安全員等相關部門和人員落實好安全管理責任。
●3.3.1 合法使用叉車
由于叉車屬整體設備,無須安裝,根據特種設備法律法規和新規程的規定,叉車在投入使用前或改造后應進行首次檢驗。新叉車在使用前或使用后1 個月內,應辦理使用登記,申請《特種設備使用登記證》和車輛牌照。改造后的叉車應變更使用登記。按規定建立健全叉車安全技術檔案,將出廠隨機資料、叉車使用登記證、注冊登記表、檢驗報告、維修記錄等存檔保存。叉車使用過程中每2 年檢驗1 次,使用單位按法律法規要求提前申請定期檢驗。
在申請首次檢驗時應根據新規程的規定提供產品合格證、出廠檢驗報告、叉車生產許可證、整機型式試驗合格證等隨機出廠資料。有些地方叉車檢驗機構要求提供購車發票,使用單位應配合提供。申請定期檢驗時須提供叉車年度自檢合格報告,叉車安全管理人員應在自檢合格報告簽署意見并簽字確認。叉車檢驗機構現場檢驗時,使用單位的叉車安全管理員、司機應在檢驗現場,并做好存檔資料提供、安全監護、設置檢驗場地警示標志及叉車操作等相關檢驗配合工作。如果對使用的叉車進行改造,應選擇有相應改造或制造資質的單位實施,督促改造單位辦理改造告知手續,及時申請改造后的首次檢驗并變更使用登記。
●3.3.2 定期檢查維護叉車
叉車是機械設備,使用過程中由于內在原因和外界因素,會出現部件磨損、金屬結構變形、銹蝕、安全裝置失效等問題和隱患,因此使用單位應對叉車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和維護保養,這樣既能消除叉車安全隱患,確保使用安全狀況良好,又能提高叉車的使用壽命。在叉車檢驗周期延長的情況下,平時的安全管理,特別是定期維護保養和自行安全檢查工作顯得尤其重要。自行安全檢查和維護保養的項目和內容應根據新規程、使用維護說明書和使用單位的安全管理制度進行。叉車司機每天在使用前應對叉車進行試運行檢查,每月進行1 次月度檢查;叉車安全管理人員每年應組織相關部門及人員對每臺叉車進行年度全面檢查;叉車日常維護保養應由專業機構人員或叉車司機實施。每次對叉車的維護保養和檢查情況都要進行記錄并按要求存檔。針對叉車定期自行檢查和維護保養,相關行業協會發布了團體標準T/QASE 002—2023《叉車經常性維護保養和定期自行檢查實施指南》[4],以表格形式詳細列舉了叉車日檢查、月度檢查、年度檢查和維護保養的項目和內容要求,實用性強,鼓勵使用單位積極采用。
●3.3.3 杜絕使用報廢的叉車
對于檢驗不合格的叉車,使用單位應停止使用。而對于已經報廢的叉車,特種設備法律法規禁止使用單位使用。新規程同樣規定了使用單位對達到報廢條件的叉車應當依法履行報廢義務。因此如果叉車發生重大設備事故、有嚴重的事故隱患且無修理價值、超過設計使用年限經安全評估無法繼續使用的應報廢,注銷使用登記。確保使用的叉車始終處于安全合格狀態。
新規程規定了叉車的使用場所是“工廠廠區”,而使用環境則涉及溫度、濕度、海拔高度、坡度、彎道圓曲線半徑、爆炸性環境等。叉車使用單位在購置叉車選型時應充分考慮使用場所和使用環境,選擇適合本單位安全使用條件要求的叉車。譬如,廠區有坡道或彎道,應結合道路坡度和彎道圓曲線半徑選擇爬坡能力強、轉彎半徑小、通過性好的叉車等。
使用單位在選好車型的基礎上,結合自身作業場地特點,做好作業環境的安全管理工作。譬如,設置廠區道路的標線、限速標志、路口和交叉口的警示標志等。在高處作業、坡道作業、進出車廂或集裝箱等作業空間環境相對狹窄的環境作業時,應加強現場安全管理,實施作業現場監護。遇到雨雪霧及大風等惡劣天氣情況,應停止作業。如果使用防爆叉車,應限定作業區域等。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和工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叉車制造向智能化、安全化方向快速發展。新規程對乘駕式叉車設置司機站(坐)姿狀態感知系統和司機權限信息采集器的規定,就是智能化、安全化的具體體現。這樣能規范叉車司機安全駕駛行為,有效解決叉車作業人員無證操作問題。使用單位在堅持傳統的管理模式的基礎上,應不斷創新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裝叉車安全監控管理系統[5],實行智慧管理。推動由傳統“人防”向“技防”轉變。
1)采用人臉識別、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將叉車與持證叉車司機人臉信息進行綁定,通過智能終端驗證司機操作權限,實現“刷臉”解鎖、過程控制,杜絕無證駕駛。2)劃定叉車作業區域,設置“電子圍欄”,實施區域管理。當監控系統感應到有人員進入作業區域或車輛與周邊設備設施的距離小于設定的安全距離時會自動報警提醒。3)加裝叉車定位網絡信息系統,事先劃定叉車的固定作業范圍和路線,當出現超速、拐彎及路口不鳴笛等情況時,發出聲音報警,并設置行駛路線軌跡存儲功能,便于核查。4)開發自行檢查和維護保養軟件,利用手機等信息化智能終端設備實現自行檢查和維護保養電子化、無紙化等,這些都是智慧管理的新舉措。
叉車作為工業車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安全管理工作不容忽視。叉車使用單位根據特種設備法律法規的規定和新規程的要求,進一步加強使用環節安全管理,及時消除叉車安全隱患,達到預防事故、促進安全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