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玲, 趙要康, 王利超, 羅鵬程, 范家俊
(鄭州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鋼筋混凝土(RC)柱是豎向受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長期服役產生損傷、結構功能變化、設計標準和安全儲備性能提高等因素的影響,需對既有RC柱進行增強加固.近年來,纖維水泥基復合材料(ECC)因其優良的變形性能、抗裂性能及耐久性等[1-2]已被逐漸應用于RC柱的增強加固[3].但單一ECC材料仍存在抗拉強度偏低的不足,國內外學者通過增強材料(纖維增強復合材料FRP、鋼筋網等)來提高其工作性能,并應用于RC柱的增強加固以提升其整體性能.Al-Gemeel等[4]將玄武巖纖維增強復合材料(BFRP)增強ECC用于約束混凝土柱,有效提高了其承載能力及延性.袁超[5]對鋼筋網增強ECC加固RC柱進行了偏心受壓試驗,提出了鋼筋網增強ECC加固RC偏壓柱承載力的計算方法.此外,高強鋼絞線與FRP相比具有更優的經濟性,與普通鋼筋相比具有更高的強度,因此,部分學者將鋼絞線與聚合物砂漿組合應用于增強加固RC構件.Zhao[6]將鋼絲網增強改性高強砂漿用于混凝土柱的加固,有效提高了其承載能力、變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孫延華等[7]對鋼筋/鋼絲網砂漿加固RC梁進行了抗剪試驗研究,給出了加固梁抗剪承載力和斜裂縫寬度的計算公式.
綜上所述,研究團隊結合ECC和高強鋼絞線的優點,提出了一種能充分發揮兩者優勢的新型復合材料:高強鋼絞線網/ECC(HSME).材料研究表明其具有優異的力學性能[8-11],高強鋼絞線與ECC可很好地協同工作,具有更高的抗拉強度、變形能力及裂縫分散控制能力.為將該材料應用于既有混凝土結構工程加固中,有效提升加固結構的整體性能,并解決RC小偏心受壓柱脆性破壞及耐久性不足等問題,本文提出將高強鋼絞線網/ECC用于加固RC小偏心受壓柱,并通過試驗研究其受壓性能.
本試驗共制作了5根RC柱,其尺寸和截面配筋如圖1所示,其中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0,縱筋和箍筋強度等級均為HRB400.試件參數見表1.因加固后柱截面尺寸大于未加固柱,初始偏心距采用相對初始偏心距e0/h(e0為軸向力作用點對截面重心的偏心距;h為加固后柱截面高度).表1中:d為鋼絞線公稱直徑;s為橫向鋼絞線間距;n為受拉(壓)側縱向鋼絞線根數;ρw為縱向鋼絞線配筋率.

圖1 RC柱尺寸和截面配筋示意圖Fig.1 Geometries and reinforcement details of RC columns(size: mm)

表1 試件參數Table 1 Parameters of specimens
參考GB 50367—2013《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RC柱采用四面圍套的外加層構造方式(見圖2),外側布置高強鋼絞線網,橫向鋼絞線在縱向鋼絞線內側.其中,橫向鋼絞線纏繞RC柱一周并在兩端采用鋁環連接,即將鋼絞線兩端伸入到鋁環的2個孔內進行搭接,形成對混凝土的橫向有效約束作用.受拉(壓)側縱向鋼絞線在柱兩端彎折90°至柱頂和柱底進行錨固,對于實際既有結構中的框架柱可以采用植筋法[12]進行錨固.

圖2 加固RC柱示意圖Fig.2 Reinforcement diagram of RC column(size: mm)
加固施工工藝參考JGJ 337—2015《鋼絞線網片聚合物砂漿加固技術規程》,首先對RC柱表面進行鑿毛處理,將4條側棱打磨成半徑15 mm的圓弧,對受拉(壓)側進行刻槽處理;然后進行高強鋼絞線網綁扎,張拉預緊后進行錨固;接著清洗表面并噴灑界面劑;最后采用分層的方式進行ECC澆筑并養護.ECC加固柱除未在RC柱外側布置高強鋼絞線網外,其加固方式與HSME加固RC柱一致.
澆筑RC柱的同時制備邊長150 mm的混凝土立方體試塊,實測其抗壓強度均值為45.9 MPa.試驗所用縱筋和箍筋屈服強度分別為448、467 MPa,極限抗拉強度分別為654、678 MPa.鋼絞線實測截面面積為2.83 mm2,抗拉強度為1 546.5 MPa,彈性模量為128 GPa,極限拉應變為2.9%.ECC中聚乙烯醇(PVA)纖維體積分數為2%,其余配合比(以水泥質量計)見表2,所用細砂粒徑不大于74 μm,PVA纖維性能見表3.ECC力學性能見表4.

表 2 ECC配合比Table 2 Mix proportion of ECC

表 3 PVA纖維性能Table 3 Properties of PVA fibers

表 4 ECC力學性能Table 4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CC
本試驗采用荷載分級控制在5 000 kN壓力試驗機上進行加載,如圖3所示.正式加載前,先對試件進行預加載,以確保試驗裝置處于正常工作狀態,然后進行正式加載.達到極限荷載后,持續加載直至破壞或承載力降至峰值荷載的70%.

圖3 試驗加載裝置示意圖Fig.3 Schematic of test setup
試驗中通過力傳感器對荷載進行監控,采樣頻率為2次/s.在試件彎曲平面內沿高度方向在頂部、中部、底部布置位移計(LVDT)來測量其側向撓度,在試件受拉(壓)側中部沿縱向粘貼應變片來測量ECC(混凝土)拉壓應變,在試件跨中側面等間距粘貼5個應變片來測量其跨中截面應變,在縱筋中部延縱向粘貼應變片來測量其拉壓應變.
加載前期,未加固RC柱試件RC-C表面基本無變化.加載至峰值荷載的90%左右時,在受壓側出現豎向裂縫,并伴隨明顯混凝土碎裂聲,距RC柱底部約30 cm處出現裂縫,并隨即向支座方向斜向開展.當荷載達到峰值荷載時,RC柱根部受壓側混凝土壓碎,部分縱筋受壓屈曲,承載力急劇下降,破壞無明顯征兆,為典型的小偏心受壓脆性破壞(見圖4).

圖4 未加固RC柱的破壞形態Fig.4 Failure pattern of RC-C
當加載至峰值荷載的25%左右時,ECC加固RC柱試件ECC-RC受拉側出現細微水平裂縫,寬度為0.01 mm.繼續加載,受拉側出現新裂縫且原有裂縫不斷發展.當加載至峰值荷載的80%左右時,受壓側頂部出現豎向裂縫,伴隨ECC中纖維拉拔斷裂的“咝咝”聲.達到峰值荷載時,受壓側最大裂縫寬度為0.25 mm.隨后荷載緩慢下降,裂縫明顯變寬,當降至峰值荷載的80%左右時,受壓側頂部ECC被壓碎,此時試件ECC-RC的跨中側向撓度為5.09 mm.而未加固RC柱在混凝土壓碎時的跨中側向撓度為3.16 mm.這說明ECC加固RC柱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撓曲變形,表現出一定的延性破壞特點,且受壓區ECC損傷破壞面積明顯大于受拉區(見圖5).

圖5 ECC加固RC柱的破壞形態Fig.5 Failure pattern of ECC-RC
在小偏心荷載作用下,3組HSME加固RC柱的破壞形態類似,因此僅列舉試件HSME-RC1的破壞形態,如圖6所示.當荷載達到峰值荷載的25%左右時,試件HSME-RC1受拉側中部出現數條水平細微裂縫,寬度為0.01 mm.繼續加載,裂縫數量增多,寬度基本無變化.當加載至峰值荷載的80%左右時,受壓側開始出現豎向裂縫,此時受拉側最大裂縫寬度增大至0.07 mm.繼續加載,受壓側裂縫不斷出現,裂縫寬度增加緩慢,表面裂縫分布具有明顯密而細的特點.當荷載達到峰值荷載時,受壓側最大裂縫寬度為0.20 mm,滿足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對混凝土結構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裂縫寬度的要求.此時,伴隨有ECC內纖維拉拔斷裂的“咝咝”聲.之后,隨著荷載的緩慢下降,試件變形明顯增大,裂縫明顯變寬.當荷載降至峰值荷載的75%左右時,受壓側底部ECC被壓碎,且可聽到鋼絞線的拉斷聲,破壞過程發展緩慢.HSME加固RC柱在ECC壓碎時的跨中側向撓度為6.93~7.69 mm,而ECC加固RC柱在ECC壓碎時的跨中側向撓度為5.09 mm,較ECC加固RC柱有更大的撓曲變形,表現出更為明顯的延性破壞特點,且受壓區壓碎面積明顯大于受拉區.

圖6 試件HSME-RC1的破壞形態Fig.6 Failure pattern of specimen HSME-RC1
各加固RC柱的裂縫分布如圖7所示.由圖7可見:在小偏心荷載作用下,HSME加固RC柱受拉區面積較小,受拉側HSME加固層承擔了較多的拉力,出現細微裂縫,但ECC中短纖維尚未被拉斷,依然可以承擔拉力,達到峰值荷載時最大裂縫寬度僅為0.07 mm;HSME加固層內的高強鋼絞線網與ECC協同工作,可更好地限制裂縫的開展,因此HSME加固RC柱受拉側的裂縫數量和長度明顯小于ECC加固RC柱;HSME加固RC柱受壓側壓應變和壓應力較大,由HSME加固層與RC柱共同承擔,達到峰值荷載時,受壓側加固層出現豎向裂縫、并被壓碎.從HSME加固RC柱整體受力角度分析,隨著核心混凝土橫向膨脹變形的增大,HSME加固層對核心混凝土產生套箍效應,為受壓區混凝土提供了有效的側向約束,既延緩了受壓側加固層和核心混凝土接觸面剝離的產生,又起到了明顯提高其承載力的作用.

圖7 各加固RC柱的裂縫分布Fig.7 Crack distribution of strengthened RC columns
對比圖7(a)、(b)、(c)可知,當相對初始偏心距相同時,HSME加固RC柱的表面裂縫分布較ECC加固RC柱更加均勻、細密,說明高強鋼絞線網能有效改善裂縫分布形態,HSME加固RC柱整體性能更好.對比圖7(b)、(c)可知,縱向鋼絞線配筋率的改變對試件受拉側表面裂縫分布影響較大,縱向鋼絞線配筋率越大,試件受拉側表面裂縫分布越均勻、間距越小,對受壓側影響越小.對比圖7(b)、(d)可知,相對初始偏心距越大,試件受拉側表面裂縫越多、寬度越大.ECC加固RC柱的破壞模式為受壓側混凝土和ECC被壓碎,損傷較重,而3根HSME加固RC柱的破壞模式均為受壓側出現豎向主裂縫、ECC和混凝土被壓碎,損傷較輕,說明HSME加固RC柱的整體性能更好.
將所有試件均加載至極限破壞狀態,得到的主要試驗結果見表5.表5中:Ncr為開裂荷載;Np為峰值荷載;ncr、np分別為加固RC柱開裂荷載、峰值荷載相對于未加固RC柱開裂荷載、峰值荷載的增加率;Δy為屈服撓度,取荷載-跨中側向撓度曲線上屈服點所對應的撓度,屈服點采用文獻[13]中最遠點法確定;Δu為極限撓度,取荷載降至峰值荷載的75%時所對應的跨中側向撓度;μ為延性系數;β為加固RC柱延性系數相對于未加固RC柱延性系數的增加率.

表5 主要試驗結果Table 5 Main test results
由表5可知:ECC加固RC柱的開裂荷載較未加固RC柱提高了86.7%,證明了ECC優異的抗拉性能;HSME加 固RC柱 試 件HSME-RC1和HSME-RC2的開裂荷載較未加固RC柱分別提高了100.0%、113.3%,較ECC加固RC柱分別提高了7.1%、14.3%.這主要是因為HSME內布置有高強鋼絞線網,其開裂應變和開裂應力明顯優于ECC[10],進一步說明HSME加固層能更有效地抑制裂縫的產生.但由于試件發生開裂時豎向和橫向變形均較小,鋼絞線應變較小,因此HSME加固RC柱開裂荷載較ECC加固RC柱開裂荷載的提升幅度有限.
由 表5還 可 知,HSME加 固RC柱 試 件HSME-RC1和HSME-RC2的峰值荷載較未加固RC柱分別提高了99.8%、108.0%,較ECC加固RC柱分別提高了37.6%、43.3%.基于試驗分析可知,當加固RC柱達到峰值荷載時,核心混凝土發生了較大橫向膨脹變形,HSME加固層內布置的橫向鋼絞線可為核心混凝土提供更有效的約束,起到明顯提高試件承載力的作用.而僅ECC加固時約束作用較小,因此ECC加固RC柱的峰值荷載低于HSME加固RC柱.對比試件HSME-RC1和HSME-RC2可知,縱向鋼絞線配筋率的變化對試件峰值荷載影響較小,分析其原因:本試驗中試件偏心距較小,受拉側鋼絞線所受拉應力較小,此外縱向鋼絞線面積變化較?。扛鶅H為2.83 mm2,2根僅5.66 mm2),因此其對峰值荷載的影響不大.對比試件HSME-RC1和HSME-RC3可知,相對初始偏心距越大,試件峰值荷載越小.
各試件荷載-ECC(混凝土)應變曲線如圖8(a)所示.由圖8(a)可見:在加載初期,各試件ECC(混凝土)應變較小,隨荷載增大而大致呈線性增長;當荷載接近峰值荷載時,曲線逐漸趨于平緩,應變開始快速增加;相同荷載下,HSME加固RC柱的ECC應變明顯低于ECC加固RC柱,說明HSME加固層能有效延緩試件開裂和ECC(混凝土)的損傷.
圖8(b)繪出了各試件荷載-鋼筋應變曲線.由圖8(b)可見:對于離軸壓力較近的受壓側縱筋,在達到屈服之前,其應變基本保持線性增長,在屈服之后,荷載增長緩慢,其應變進入屈服臺階、迅速增長;而另一側縱筋均未達到受拉(受壓)屈服;相對初始偏心距較小的試件HSME-RC1和HSME-RC2,離軸壓力較遠一側的縱筋亦處于受壓狀態(未加固RC柱處于受拉狀態),這說明HSME加固后試件截面面積增大,該側縱筋到受拉邊緣的距離增大而處于受壓狀態;在相同荷載下,相比未加固RC柱和ECC加固RC柱,HSME加固RC柱的縱筋壓應變較小,進一步說明HSME加固層對小偏心受壓柱承載力有提高作用.

圖8 荷載-應變曲線Fig.8 Load-strain curves
各試件的荷載-跨中側向撓度曲線如圖9所示.由圖9可見:加固RC柱在加載初期,撓度很小;而開裂后,其撓度增長速率變快;當達到峰值荷載時,荷載開始緩慢下降,撓度則快速增長直到破壞,整個下降段較平緩;在相同荷載下,加固RC柱的跨中側向撓度明顯小于未加固RC柱,這是因為加固層增大了試件的剛度,所以加固RC柱的撓曲變形減小;HSME加固RC柱的下降段較未加固RC柱和ECC加固RC柱更為平緩,說明前者變形及耗能能力明顯提高,表現出良好的延性破壞特征,而且其殘余強度更高,約為峰值荷載的70%~80%.分析原因:該階段受壓側ECC加固層豎向裂縫明顯變寬、并逐漸被壓碎,導致其對受壓區核心混凝土的約束作用明顯降低;而HSME加固層內布置的橫向鋼絞線網的約束作用愈加明顯,直至拉斷,因此,HSME加固層能更有效地提升RC柱的變形能力.

圖9 荷載-跨中側向撓度曲線Fig.9 Load vs. mid-span lateral deflection curves
試件延性通過延性系數μ來衡量,其計算式[14]如下:

延性系數計算結果見表5.由表5可見,當采用相同的相對初始偏心距時,HSME加固RC柱的延性系數較未加固RC柱提高了75.9%~77.8%,較ECC加固RC柱提高了17.3%~18.6%,說明HSME加固層能更加顯著地改善RC小偏心受壓柱的延性.分析原因,在小偏心荷載作用下,HSME加固RC柱中核心混凝土發生了較大的橫向膨脹變形,HSME加固層內的橫向鋼絞線對核心混凝土提供了有效約束,且HSME加固層未與混凝土界面發生剝離,因此試件延性得到提高.對比試件HSME-RC1和HSME-RC2可知,縱向鋼絞線配筋率的變化對試件延性影響較小.對比試件HSME-RC1和HSME-RC3可知,相對初始偏心距越大,試件延性越好.
基于試驗數據繪出HSME加固RC柱試件HSME-RC1的跨中截面應變分布,如圖10所示.由圖10可知:試件HSME-RC1在小偏心荷載作用下,受拉側應變較小,且隨著荷載的增加,應變增幅較小,ECC最大拉應變為645 μm/m;受壓側應變隨著荷載的增加而迅速發展,當加載達到峰值荷載的50%時,ECC壓應變為780 μm/m,達到峰值荷載時,ECC壓應變為2 202 μm/m.整個受力過程中,隨著荷載的增大,中和軸(截面應變為0)逐漸向受壓較大側移動,截面平均應變大致呈線性分布,跨中截面應變分布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

圖10 試件HSME-RC1的跨中截面應變分布Fig.10 Strain distribution at mid-span section of specimen HSME-RC1
基于試驗結果及受力分析,得到HSME對RC柱的加固機理為:(1)隨著核心混凝土的橫向膨脹變形增大,HSME加固層可有效約束核心混凝土,使受壓區核心混凝土處于三向受壓狀態,使其抗壓強度和延性明顯增加,同時使受拉區核心混凝土處于雙向受壓、一向受拉狀態.小偏心受壓柱承載力主要依靠受壓區,因此HSME加固RC柱的承載力較未加固RC柱大幅度提高.(2)受拉側HSME加固層參與受拉,受壓側HSME加固層參與受壓,由于HSME加固層與混凝土界面黏結牢固,未發生滑移、剝離等情況,二者協同工作性能良好,因此加固RC柱受力性能得到明顯提高.
(1)HSME加固RC柱在小偏心受壓過程中,裂縫細而密.HSME加固層與核心RC柱混凝土協同工作性能良好,未出現滑移、剝落等情況.破壞前,受壓區ECC出現豎向裂縫,隨荷載緩慢下降,ECC和部分混凝土被壓碎,具有明顯的預兆,表現出了良好的延性破壞特征.
(2)當采用相同的相對初始偏心距時,與未加固RC柱相比,HSME加固RC柱的開裂荷載提高了100.0%~113.3%、峰 值 荷 載 提 高 了99.8%~108.0%、延性提高了75.9%~77.8%;與ECC加固RC柱相比,HSME加固RC柱的開裂荷載提高了7.1%~14.3%、峰值荷載提高了37.6%~43.3%、延性提高了17.3%~18.6%.
(3)相同荷載下,HSME加固RC柱中ECC應變和縱筋壓應變均小于ECC加固RC柱.HSME加固RC柱相對初始偏心距越大,其峰值荷載越小,延性越好.
(4)HSME加固層可為核心混凝土提供有效的約束,使受壓區核心混凝土處于三向受壓狀態,其抗壓強度和延性系數明顯增加,同時HSME加固層可以和核心RC柱一起承擔偏心力,顯著提高HSME加固RC柱的整體受力性能.